云上精灵--阳江风筝

  • ¥ 23.50
  • 冯峥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已有 人关注
  • 2011-12-27
  • 16开
  • 20千字
  • 1版 1次
  • 156页
  • 精装
  • 978-7-5406-7213-3

《云上精灵:阳江风筝》具体介绍了:阳江风筝斗红紫、说不尽的风筝、千年风筝话当年等内容。《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目录

千年风筝话当年
风筝的来龙去脉
风筝在世界起飞
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派风筝,阳江领军

阳江风筝斗红紫
阳江风筝的种类
阳江风筝的特点
常见的几种阳江风筝
阳江的特技风筝

一行飞上碧云端
阳江风筝的制作艺术
阳江风筝放飞艺术
风筝的禁忌
珍藏阳江风筝的诀窍

忙趁秋风放纸鸢
万众欢腾的阳江风筝节
万家餐、咸水歌与放风筝
重阳九月天,云中放纸鸢
阳江风筝龙虎榜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情

说不尽的风筝
文人墨客咏风筝
名人的风筝缘
阳江民俗与风筝文化

龙的传人
“风筝大王”梁氏兄弟
“风筝将军”阮家培
“灵芝王”传人冯光
群英荟萃护遗产
 

序言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文摘

插图:





千年风筝话当年
风筝的来龙去脉
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航空博览馆入口处,有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牌子旁边还展览着一架巨大的中国风筝。
风筝始于中国,这大概应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已被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编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但风筝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开始有风筝?这事儿甚至连有的中国人也说不清楚。
那么,风筝是怎么来的呢?
综合同内外民俗学家的看法和民间传说,关于风筝起源.大概有通幽、斗笠、树叶、帆船、飞鸟等几个说法。
通幽说
中国民间传说,每年清明时节,便有一段鬼门关打开的短暂时间,民谚日“三月三,鬼摞吃(讨吃的),四月八,鬼门关”便是指这么回事。每到此时,活着的人便要给死去的亲人送上些吃的、用的,这就是清明上坟、扫墓等民俗活动。
除此之外,如果还要与死人“感情交流”、“对话”,那就要依靠放风筝了。人们把风筝放飞后,割断线,让它随风飘到看不见的地方,这就入了鬼门关,送去了对亲人的怀念。这习俗和清明坟前烧纸(阳江叫纸钱)一样,和阳江风筝之“对亲人怀念”和“传递信息”两个起源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 没有相关信息

冯峥,1947年生,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村人。现任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系阳江市政协1-4届常委、广东省政协8~9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全国群众文化学会、新故事学会、通俗文艺研究会、通俗文学学会、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作家、戏剧家、曲艺家、民间文艺家协会、群众文化学会理事;民俗文艺家协会;群众文化学会理事;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楹联学会、民俗学会、民俗文化学会、文化传播学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出版各类集子10本。1998年被广东省文联评为“优秀中青年文艺家”、1999年被阳江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作家”、2008年被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评为“中华著名艺术家”、2008年被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第一届(亚太地区)金飞鹰奖终身荣誉”称号。是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优秀会务工作者。

同类图书
作者新书

最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