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广东粤剧

  • ¥ 24.00
  • 罗铭恩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已有 人关注
  • 2011-12-27
  • 16开
  • 24千字
  • 1版 1次
  • 192页
  • 精装
  • 978-7-5406-7485-4

《南国红豆:广东粤剧》内容简介:《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目录

越王台下种相思
在多元文化中孕育生成
戏班·戏台·戏院
红船子弟与李文茂起义
邝新华与八和中兴
表演程式与音乐声腔

多少梨园丹衷贯日月
志士班志气凌云
在变革中求新生
五大流派撑起一片天空
剧本惊风雨,曲谱泣鬼神
烽火梨园话抗战

繁荣的岁月辉煌的期待
三次进京,春心如酒
艺术大师红线女
人才辈出,唱腔醉人
“粤剧奥运会”——羊城国际粤剧节

故乡情怀故乡声
远去了,历史的浪潮
红豆海外发新枝
 

序言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文摘

越王台下种相思
在多元文化中孕育生成
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火烧南越国都城,宫殿楼阁付之一炬,荡然无存,以至于后人研究南越国往往只能从史料中搜寻只鳞片爪。韶华易逝,转眼千载。1997年,广州市在中山四路意外发现了南越国王宫御苑。这是何等惊人的发现,在这里,甚至每块砖都可能改写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这些珍贵的文物,可谓价值连城。
在广州南越王宫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印有“官伎”字样的瓦片,推测这应是南越王宫内艺人遗物。伎者,歌女也,兼指舞女而言。两千年后的今日,隔着博物馆厚厚的玻璃探望,那块印有“官伎”字样的瓦片,带领我们穿越亘古的时空。拨开岁月的烟尘,那美艳的歌姬舞娘,轻歌曼舞,正朝我们盈盈轻笑。粤俗好歌,粤人善歌。在岭南人心中那颗戏剧的种子早已深深埋藏。
粤剧何时形成?怎样形成?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本地班吸纳外省人粤戏班的戏曲声腔,易语而歌使之本地化,再进一步融人本地歌谣小曲,便形成了早期粤剧。由于以梆黄为主要声腔,那么粤剧应该孕育于本地戏班之中,而形成于梆黄使用之时。
  • 没有相关信息

罗铭恩,男,1945年出生。曾任广州市文化局文化处处长、新华通讯社澳门分社(现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宣传文体部处长、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现任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粤剧大辞典副主编。已出版的著作有诗集《悄悄的寻觅》、散文诗集《飘游的恋情》、散文集《澳门情思》、报告文学集《南国之春》、文艺评论集《情动舞台》等,其中散文集《澳门情思》曾被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列为教材。其参与主编的著作有《飞翔的梦想》、《面对的挑战》等10部。
罗丽,女,1981年出生。毕业于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现攻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任职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戏剧研究室副主任、《南国红豆》杂志编辑部主任、粤剧大辞典编委。10年来公开发表的作品约50万字,其撰写的学术研究专著《粤剧电影史》于200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著作于2008年获第六届广州文艺奖(文艺理论类作品)二等奖。

同类图书
作者新书

最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