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岭南-广东剌绣

  • ¥ 25.00
  • 黄柏莉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已有 人关注
  • 2011-12-27
  • 16开
  • 25千字
  • 1版 1次
  • 98页
  • 精装
  • 978-7-5406-7484-7

《锦绣岭南:广东刺绣》内容简介: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编者组织专家学者在对广东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锦绣岭南:广东刺绣》为该系列之一的《锦绣岭南——广东刺绣》,书中具体包括了:缲丝往事头绪多、粤绣工艺的保护现状等内容。

 

目录

绣引:绣出千年风霜岁月
绣源:刺绣的历史起源
绣史:中国剌绣发展史

暗香:粤绣的芬芳传奇
粤绣、织锦一脉相承
缲丝往事头绪多

物语:粤绣的物质空间
绣具
绣料
针法
工序

品绣:粤绣的艺术风貌
不了情:粤绣的题材表现世界
华丽缘:粤绣的品种
相见欢: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粤绣艺术

绣影:历史上的粤绣名家
余德:绮兰堂的一声叹息
陈少芳:一代大师,雅韵流香
许炽光:四代相传,世家传奇
梁国兴、吴玉珍:伉俪之家,水乡绣情
才艺绣家,刺绣状元
泰生绣庄的一代大师:林智成与魏逸侬

手艺人的黄昏:粤绣工艺的现代传承
粤绣工艺的保护现状
粤绣技艺的传承与再生
绣终
 

序言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文摘

插图:




绣引:绣出千年风霜岁月
且让我们寻出一只略带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袅袅沉香弥散间,缓缓展开这浩繁悠久的芬芳绣卷,聆听传奇的脚步如何叩响粤绣的那场前尘旧事,寻觅岭南故地时光深处那一缕幽幽绣香。
绣源:刺绣的历史起源
女红针黹:传说中的刺绣艺术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名叫女红的姑娘的。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罗浮不见《山海经》,而《南山经》言: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古时入水采珠贝者,皆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己类,不吞噬。”古时南越人聚居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水网纵横,为避蛟龙之害,南越人善断发文身,绣身面为龙子。“文”原指像纹理纵横交错,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纹”。文,即刺画花纹;文身,指在身体上刺画花纹,被创流血,然后上色染纹。
另据《淮南子·原道训》载:“禹之裸国,解衣而入。”高诱注:“裸国在南方。”据说,吴地人裸体文身,大禹到此地,随俗裸人。文身之俗不断发展,直到仲雍来到吴地后,开创了从文身到衣饰的变革。清乾隆《吴县志》记:“断发文身为吴中风俗之始,仲雍来而人知礼义。”
传说,泰伯亡后,仲雍不忍后人仍刺刻图文于肉身之上,遂召集众人商议,如何将礼仪之风引入吴地。此时仲雍的孙女女红正坐在隔壁的小屋内,屋外的喧哗声愈来愈大,正在缝制新衣的女红不自觉地走神了,手上的细针不小心将手扎破,一小滴鲜红的血顿时浸染到衣料上,血迹渐渐地渗开,漾成一朵缓缓绽放的花朵。
  • 没有相关信息

黄柏莉 女,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助理研究员,《开放时代》杂志编辑。

同类图书
作者新书

最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