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旧站>> 归档节点>> 教育新闻>> 故事会>> 营销故事 >> 内容

心理效应学说之阿斯伯内多、暗示、牢骚、保龄球效应

    心理效应学说是研究心理效应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人、物、境诸因素相互作用下人们心理所产生的效应与引起人们心理反应方面的理论。心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如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心理效应特点和作用,以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一、阿斯伯内多效应。人们在看油画时,一般站在画的近处难以看清画面,而站在画的适当远处反而看得更清晰,油画的逼真效果即刻显现出来。这种离开画面较远,图像反而清晰的现象,被称为“阿斯伯内多效应”。这一现象是由阿斯伯内提出的。

有句唐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句谚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些其实都是阿斯伯内多效应的生动的典型的写照。阿斯伯内多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生,分析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站位点有误。观察画面也罢,关注工作对象也罢,是否找到一个合适的观察、关注的站位点是很重要的。观察的站位点选不好,看到的画面就模糊,看到的现象就表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制作了一个两面球(半个球面黑色,半个球面白色)出示给相对站立的两个人看,问他们球是什么颜色?于是一个说白,一个说黑,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人说的都没错,错的只是他们的站位点。如果两人都移动90度的角度,那么他们都能看到黑白二种颜色了。

二是卷入太深。一个人如果对某事卷入太深的话,往往就会被迷住,行为上会不经思索就作出反应,极易被表面现象所左右。

三是私心缠身。“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如果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私字当头,处处权衡个人得失,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复杂化,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寸步难行。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知道阿斯伯内多效应的原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首先,要选择好站位点。站位点可以很多,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对象有特定的站位点。这个站位点必须能全面清晰地观察工作对象各方面,能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及转化过程。

第二,要掌握变焦式的观察方式。看画面时,离得远些就清楚,离得近些就不清楚,这说明观察事物是有焦距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有类似现象。要学会变焦式的观察方式,采取应变性工作方法。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中除了某些程序性、清晰性和固定性特点很强的活动外,还有大量的非程序性、非清晰性和非固定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只能依赖于变焦式的观察方式与应变性的工作方法。否则,就做不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要真正做到心中无私心杂念。心中有私念就无法辨别是非。因为,有私心者无法集中全心观察事物,即使全心观察,也会偏心反应,无法真正客观。这就好像戴了有色眼镜,尽管再用心看,也无法看清本色一样。因此,看任何事情,都不要戴上有色眼镜(即私心或成见)。

二、暗示效应。人际交往中,在没有对抗态度的情况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企望相符。这种现象被称为暗示效应。

对这一效应应进行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他要求大学生对两段作品作出评价,并告诉大学生说,第一段作品是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作品都是狄更斯的作品。受了暗示的大学生对两段作品作了十分悬殊的评价:第一段作品获得了宽厚而又崇敬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而又严厉的挑剔。两段作品出自同一位作者,只不过受了暗示,产生了大相径庭的心理效应。

暗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一个人的年龄、性别有关。一般来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暗示。

二是与被暗示者的心理特点有关。一个人是否产生暗示效应,与他的独立性、理智性、批判性、自信心等心理特点紧密相关。独立性强,富于理性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坚信自己的,一般不易受暗示。

三是与暗示本身是否有特异性有关。暗示的事件或行动与其他的情况完全不同,有它自己的特异之处,即只有一种理解意义或只能作这一特定的理解,则暗示效应就比较大。反之,暗示对象不明确,或有多种理解或多种行为,则暗示效应就比较小。

四是与暗示者的权威有关。暗示者如果是一个权威,其暗示效应就比较大。这是因为暗示者的权威使受暗示者产生了一种信任效应缘故。

暗示效应从它的信息来源看,既可由他人引起,也可由自己引起,还可由情境引起。罗森塔尔效应、信任效应等都是由他人暗示而引起的。“杯弓蛇影”是自我暗示。情境暗示引起的效应是由暗示的情境引起的,如半夜走路时的“疑神疑鬼”。不管哪一种类型,我们都要正确对待,尽可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使用“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暗示效应产生。例如,某工作对象在某方面有了过错,却仍不知其错时,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要立刻严厉批评。因为可能会招致逆反心理的心理反抗,无法使他痛彻反省。此时,不妨心平气和地找他谈话,问一声(说出抽象诱导语)“你最近哪儿不对劲,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或“你最近显得有些松劲,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以这一类抽象诱导语进行暗示,让他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这种策略能使工作对象自我反省,产生良好的暗示效应。除用诱导语以外,也可以用手势、眼色、停顿、改变讲话音量(提高或放低),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暗示效应。

其次,要杜绝使用暗示策略为己谋私利。近年来,暗示策略常被一些以权谋私者所利用。既达到了以权谋取私预期目的,而又不会露出任何破绽。因此,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自觉地提高觉悟,不要使用暗示策略为己谋私利。否则,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要学会反暗示防线的应用。每人都有反暗示的三道防线。一是逻辑防线,当暗示进入意识场时,批判性的思维便开始活动,使暗示在被接受前受到细致的检验。二是感情防线,对不能信任的或无安全感的暗示均会被阻挡。三是伦理防线,凡是与伦理道德有冲突的暗示均会被阻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批评性思维水平,自信心和伦理道德素质,不使消极的暗示效应发生。

三、牢骚效应。在管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发牢骚而解决久拖未决的问题或改变不合理现状或提高劳动效率或增大成功可能性的现象,称为牢骚效应。

牢骚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抑郁不平之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烦闷不满的情绪。过去一起认为,牢骚只有害处。其实,发牢骚还有许多积极作用,如发牢骚能宣泄人的不良情绪,使失衡、失谐的心理恢复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发牢骚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群众的不满,听到群众的呼声,从而及时改进工作,解决问题。

产生牢骚效应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它的客观合理性。牢骚从它的情绪表达方式上说是不好的,容易涣散人心,瓦解士气,不利团结,破坏氛围,等等。但它也有合理的成分,有客观的事实基础。否则就不是牢骚,而是无理取闹,惹事生非。之所以发牢骚,是因为如有许多可以解决之事就是没人去解决,久拖不办,或办事不力、半途而废等。如拖欠工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

二是发牢骚有其心理依据。人总是有欲望,有期待,有需求,但往往不能都得到满足。通常情况下,可通过自我解释、自我压抑加以解决,但有时某个需要强度特强或长期得不到解决,此时就会产生牢骚,以泄心中不满情绪。

三是牢骚的催化剂作用。解决久拖未决的事,改变不合理现状,提高办事效率,有时光靠制度,职业道德还无济于事。一旦遇到了牢骚,反而迅速解决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牢骚具有催化剂功能。相关人员听到牢骚,会引起心理上的不愉快,平衡的心理失衡、失谐,就会产生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心理就会催促相关人员及早解决此事,否则,就会长期不得心安,以致产生心理障碍。

可见,只要正确对待牢骚,就会产生积极的牢骚效应,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如此,应用好以下对策,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牢骚效应观。不要一听到牢骚就认为发牢骚者有心理疾病或与自己过不去,或故意找茬。而应该这样看待,牢骚虽有不正确的地方,但它反映了事实的一部分,反映了我们容易忽视的一面,是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它,牢骚往往是积极的,能起到解决问题的催化作用,有时甚至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例如,早些年有个小服装厂即将倒闭,后被一人承包。怎样救活这个小服装厂呢?他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就到北京搞市场调查,结果在服装商店常听到年轻妇女抱怨说:“买小孩的衣服这么难,跑了几家商店也买不着。”后对此作了专门调查,发现,这一牢骚是对的,市场上成人衣服多,小孩衣服少。最后他把承包的小服装厂的生产方向定在童装上,结果一炮打响,生意红火。这说明,牢骚中反映了市场某方面缺陷,反映了人们需求的某方面未得到满足。因此,能正确对待牢骚的人,就能抓住这一机遇,使自己的事业得到发展。

其次,要学会倾听牢骚的本领。绝不能还未听完就打断对方,或说“我已经知道”,“已经有人说了”,或说“我有要紧事要办”等。一定要学会倾听,要听得及时,听得认真,听得有味。一是为发牢骚者提供一个发泄心中郁闷的机会,把憋在心理的话说出来,以缓解他们愤怒、沮丧、恐惧等情绪。不良情绪一旦释放,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工作。二是倾听牢骚,能减少发牢骚者的失落和无助感,防止采取极端手段。三是倾听牢骚,能帮助自己从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办法,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第三,要学会理解牢骚的额外意义。牢骚是以一种情绪形式发泄出来的,表面上一时难以理解,其实,只要正确理解,牢骚就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效益。一是与群众关系融洽了,增强了以后的沟通频率。二是群众更信任我们了,有心里话就会掏出来说。三是会带来更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四是从牢骚中还可以分离出有效的建设性信息。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让发牢骚的群众知道,自己已经懂得他们的话,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并对他们表现出热情和真心,最好在工作中采纳他们的意见,那怕一小部分也行。

当然,不能因为牢骚有积极作用,就鼓励发牢骚。思想政治工作者自己更不要发牢骚,因为牢骚毕竟有害。“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开阔胸怀,放大眼量,自己不发牢骚,同时对群众的牢骚要认真听取,积极吸收,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四、保龄球效应。在评价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叫保龄球效应。在打保龄球时,一位球员**了七个,教练评价说:“好!**了七个!”球员面对教练的微笑和期待的目光,聆听肯定的表扬语言,一般都会产生两种心理效应:一是情绪不再紧张,放松了,情绪稳定,为打下一球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是会产生自责心理,心想:我怎么搞的,还有三个没有**,下一次一定努力,不辜负教练的期望。教练这种用表扬来取代批评、指责,从而使球员自我激励取得好成绩的现象,称之保龄球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不会运用保龄球效应术,而是喜欢直接运用责备、批评的方法,如球员同样**了七个球,就会指责他:“怎么搞的!还有三个没**!”这种否定的评价,会使球员很不服气,心想:你怎么就没看见我已经**了七个!从而影响情绪,精力不集中,使后续的发挥大失水准,这就更引起了教练的不满,进一步对球员加以否定,这样就产生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产生保龄球效应?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鼓励的激励作用。鼓励的目的是肯定已有的进步,激发新的正确动机,指明前进的方向,调动更大的积极性,产生更大的心理效应。没有鼓励,这种激励作用就无法体现。如果是责备、责难,那么,连原有的积极性也会失去,良好的心境就会荡然无存,产生的则是消极的心理效应。

二是期望的激励作用。教练对球员说的“好!**七个!”这句话内含着对他下一次打得更好的期待,以提高球员对教练期待目标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励球员练好球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没有这种期望,不懂得这种期待,对球员就不可能有激励作用,其效应就不可能产生。

在平时,这种保龄球效应是常见的。如,“你怎么又没考及格!”“你这次考试进步很大,离及格只差1分了!”任课老师的后一句话就会产生明显的保龄球效应。因为这位同学听了任课老师的话后,会自责差1分未及格,会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如果听了前一句话,这位同学会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即激发不了新的正确动机,没有动机,就不会有行为产生。在平时思想政治工作中可经常应用保龄球效应,下列几方面供应对时借鉴:

首先,要正确选用期待与鼓励的激励语言。不是什么语言都会起激励作用的,在使用激励语言时一定注意:态度要热情,语调要真诚,用词要妥贴,时机要恰当。通过激励语言,激发工作对象的新动机,产生保龄球效应。

其次,要重视保龄球效应术的应用。该用,可之处尽量使用它。无法直接应用时,也要创造条件使用它。因为它符合人的基本心理特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心理形式。在使用时特别要重视后进对象,对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要注意赞许与肯定,但不要有意抬高。否则,不仅不会产生保龄球效应,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在应用此效应时要讲究方法。这种方法关键在于专挑工作对象的闪光点、进步点、成长点、自信点、自豪点等,对其缺点、误点、弱点等暂时不管。评价时的关键是能否去找优点,能否找出优点。千万不能有这样的心态--懒得去找,并假以借口“我不是不想找他的优点,真的是找不出来!”这恐怕是患了成见病,要么是思维有问题。要树立每个人都会有优点的观点,就看你如何去评价他,从什么角度去认识他,用什么标准去要求他。如果看不到工作对象的优点,说明你思想有偏见,在应用保龄球效应术时一定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录入人:桂花香】
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信息
上一篇:上一篇:营销故事:抓住客户的心 下一篇:下一篇: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