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之窗>> 行业资讯 >> 详细内容

解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7-02-13 13:32:08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0 0

受访者:贾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起草者之一

采访者:刘昶、颜彦  《出版商务周报》记者 

   《纲要》勾勒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雏形

   出版商务周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作为纲要的起草者之一,请您介绍一下《纲要》出台的背景,以及该如何理解这“第一个”?

  贾:我们国家历来都很重视文化建设,但以前都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或者领导人讲话的形式,而这次是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对文化建设做了全面的部署,表明国家文化发展的自觉,表明国家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重视。规划与政策是不同的,规划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硬约束力。规划所提出的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基本框架,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纲要》就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雏形。我想,这正是“第一个”的内在价值和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应该从这个角度和这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个”的含义。

  当然,要理解这“第一个”,还要了解《纲要》的出台背景。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文化,美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如此,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也是如此,日、韩甚至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可以说,冷战结束之后,文化的地位日趋重要,文化的作用日趋扩大,这已经成为一个日趋明显的重要发展趋势。这是《纲要》出台的国际背景。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比较高,而我国GDP中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还很小。国家统计局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577亿,只占GDP的3.1%,2004年3440亿,只占GDP的2.15%。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换个角度来看,这个差距也正表明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潜力。这构成《纲要》出台的经济背景。

   文化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更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文化的发展,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对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发展,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此外,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都要求文化要有大的发展。这几个方面,构成《纲要》出台的社会背景。

   自党的**对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部署,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观、文化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于2005年底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这个层面来看,《纲要》的出台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和必然要求。

   出版业需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作为

   出版商务周报:纲要中提到了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有9个,其中包含了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还有像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这样与出版密切关联的行业,《纲要》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将这些列入重点发展门类?

   贾:规划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产业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门类。根据我的理解,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应该有两个标准:一是产业门类本身的重要性,这通常是根据需求的性质来决定的。或者说,需求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决定了产业的重要性;二是产业门类的关联度和影响力系数,具有高关联度和高影响力系数的产业门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拉动作用。将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等产业门类列入重点发展门类,我想应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出版商务周报: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出版产业在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中占了较大比重,是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一部分。您认为出版行业在“十一五”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或者说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契机在哪里?

   贾:应该说出版产业是整个文化规划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纲要》中的很多部分都涉及到这个产业的发展,像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等,实际上对整个文化产业的部署,也是对出版业的部署。应该从《纲要》整体出发,来把握出版产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契机。

   我个人的总体印象,对于出版业,《纲要》主要是针对现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出版业作为重点产业门类,其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进行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印刷复制业主要是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纲要》中强调了“高科技”印刷与“个性”印刷;发行业强调业态更新,《纲要》要求从传统发行向现代发行转变,重点发展连锁经营。从重点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强调发展的同时,《纲要》更注重的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这也正是整个文化发展纲要的鲜明特点:发展和升级并重。一方面,文化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增长的空间非常大,所以首要任务是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以升级促发展。这个特点在出版行业里表现得更加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十一五”期间,出版产业需要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作为,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市场开发方面把握发展契机。

   什么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出版商务周报:除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外,您认为《纲要》还有哪些提法是应该被注意的? 

   贾:除了上面提到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还特别应该注意的就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在《纲要》中以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表明国家对文化创新的重视程度。

   强调文化创新,对我们出版业意义很大。《纲要》明确提出文化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对于出版业而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推动出版社成为创新的主体,这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出版商务周报:“文化创新”作为《纲要》中一个重点提出的环节,出版社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主体,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贾:出版社要成为创新主体,首要的任务是要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把创新当作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不仅仅是只追求眼前的利润。书号现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成为出版社竞争力的一个来源。但是一旦没有了这个“稀缺资源”,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呢?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另外,《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建设应该成为出版社发展的重点。资本的实力是一个方面,品牌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出版社要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只是依靠简单的相互模仿肯定是不行的。即使现在行,长远肯定不行。人才也是重要的因素,创新的基础是人才。《纲要》将人才作为一个战略提出,其中很多提法已经很具体了,包括怎样吸引、培养优秀的人才等方方面面。

   同时,《纲要》提出,要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的要求。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在继续发展纸介质出版的同时,发展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利用新科技打造新的产业形态。这也是产业内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或正在发生一些转变。我们看到了国民纸质图书的阅读率有下降的迹象,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新兴的阅读方式正在出现,总体的阅读率会相应地提高。因此出版单位应该关注多种形式的阅读,关注和发展新的出版形式。

 公共文化服务带给出版企业机会

   出版商务周报:《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舆论称之为“文化低保”。这个部分发展规划对于出版产业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贾: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公共文化服务问题。首先,国家提出“文化低保”,反映了国家在对待人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上的进步。在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保障基本的文化生活。让每个公民都能够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这项举措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因为文化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创造多少GDP的问题,更重要的意义是对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培育和对人的发展的促进。像对农村人口、对农民工,基本的文化保障怎么去建立,怎样去提供,这都是新的课题。在体制、政策、制度方面,《纲要》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出版业也需要提供公共服务。如,加强“三农”读物出版、支持“农家书屋”、编纂出版文化典籍等等。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也开辟了市场,创造了需求。提供公共服务,需要以公共财政为主激励和带动社会的多种投入,这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很大的市场空间。

   国家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实现“文化低保”,这对于文化企业来说也是巨大的商机,如何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开拓这部分市场,是文化企业需要思考的。

   出版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改变以往的与国际市场相比更依赖国内市场,与农村市场相比更依赖于城市市场的现状,应该将各部分的市场整合起来,均衡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另外,出版企业也应该从更全面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文化低保”所带来的商机。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是商机,还是出版企业提升自身形象、塑造品牌、培育市场的契机,也是体现和实现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平台。出版企业要主动而积极地抓住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契机,努力探索既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又能实现企业利益的“双赢”模式,在实现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
(来源:中国图书出版网)
编辑: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