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之窗>> 行业资讯 >> 详细内容

数字出版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2012-09-24 11:34:32

来源:北青网 作者:
0 0

 近日,国内数字出版行业风生水起。韩寒等3位作家告赢了百度文库,获得了本属于自己的十几万数字版权费;京东用擅长的价格战手段、以每本书3分钱的售价直接把电子书打进“地板价”;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项目拟在丰台开建……这些围绕着数字版权、市场营销、产业规划的问题,渐显出国内数字化产业正在从幼稚期向成长期过渡。


  数字化发展无疑是出版业的未来。美国和英国电子书的销量都超过了纸质书,世界出版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不断的数字革命浪潮,我国的传统出版业将会迎接怎样的改变。


  “一本坏掉的iPad”引发思考


  科技在进步,促使人类改变阅读形态。YouTube曾上传这样一段视频:一个牙牙学语的女童试图用指尖“点选”一本杂志。片尾,女童的家长写道:“对于我一岁的女儿来说,杂志是一台无法正常使用的iPad,在她今后的人生中都将如此……”也许这就是阅读的未来,那些“不会动的书”将会被束之高阁。


  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被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时代,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等全新载体正悄然替代着传统的阅读方式。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电子书读者人数增加了近3倍,超过1.2亿人。在9月初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FI)“2012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上,一份持续进行四年的有关首都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选择数字化阅读的学生人数从2009年的58%提升到2012年的88%。


  去年,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会议上,柳斌杰署长明确指出,我国数字出版的总体量已经与纸质出版相当,数字出版一定是未来出版业的重大发展方向之一。这些数据表明,发展数字化出版已是大势所趋。在对国内多家出版社负责人进行的采访中,出版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这块地盘谁都不能放弃。


  传统出版社“深探”电子书


  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预计2016年还会再翻一倍。其中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均保持了平均超过25%的高速增长势头,数字出版已开始步入行业升级换代之路。其中,电子书成为未来商家必争的阵地之一。


  作为图书产业的最上游,早在2006年,全国就有400多家出版社开始“涉水”电子书。今年,国内一些出版社相继把自己拥有独家版权的作品上线销售,和作者的合约形式也扩展到了数字领域。数字版权下的作者利益不再是“水中花”、“镜中月”,一些作家授权作品的数字版权年度收入陆续开始进入实质分账阶段。这一切,都刺激着国内温吞的电子书市场。但是,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较慢、数字出版人才匮乏、行业标准不足、版权意识淡薄等一些新问题也日益凸显。


  与国外相对成熟的版权环境和定价机制比较,产业自身不完善和政府职能缺位是国内数字出版行业最大的瓶颈。法规滞后,管理乏力,导致大家打乱仗,甚至以直接牺牲作者利益来讨好读者。政府缺乏指导和规划,让追求眼前利益的商人“插缝而入”,只想把浮在这个产业上的“快钱”挣走,导致读者和用户被肤浅的内容所包围。出版社作为内容供应商,只有寻找合适的数字出版介入模式,提供真正高质量的阅读内容给读者,才能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体现真正的价值,获得“名至实归”的收益。


  电子阅读器的“困”与“进”


  电子阅读器是专门用来阅读文本的设备,是未来数字阅读最重要的载具之一。世界范围内的电子阅读器生产商包括亚马逊的Kindle、索尼的Reader series以及Barnes & Nobl出品的Nook等。目前,普及率很高的苹果ipad属于多用途的平板终端设备。


  中国电子阅读器生产商包括传统的IT硬件生产商如爱国者、纽曼、索尼,还有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但市场份额以汉王电纸书和盛大文学Bam book为主,这两家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统计中占到了78%。其他电商也陆续介入,比如当当网近期推出了“都看”,这将会对数字出版行业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但无奈的是,国内的电子阅读器始终生活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夹击之下,尤其是iPad。


  苹果iPad在全球平板市场中以68.2%的占有率独领**,在国内就更加可怕。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平板市场iPad占有率高达72.66%,与第二名联想8.38%的市场占有率有天地之差。虽然ipad并不是专门用来阅读的终端设备,但它的多用途功能和品牌价值成为用户心中不二的选择。今年二季度,中国电子阅读器整体市场销量为29.3万台,仅有环比3.9%的上升。


  这个数字距离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根据Forrester的研究数据,目前美国用户拥有4000万台阅读器和6500万台平板电脑。去年11月才上市的新款阅读器Kindle Fire,在不到9个月时间里急速抢占了美国平板销售市场的22%。


  如何走出终端市场“一头独大”的困局,这不仅是市场开发和扩展的问题,还关系到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如果我们的阅读需求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大于对多媒体娱乐设备的依赖,电子阅读器可能就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数字出版业需要健康的成长环境,在繁荣的背后,需要理性的布局和诚信的态度,抛弃急功近利,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文/本报记者 王茜


  数字只是形态 内容才是“上帝”


  业内深访


  访作家出版社副总编、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方


  青阅读:数字出版产业涵盖很多环节,传统出版业怎样介入或转型到这个领域?


  刘方:数字出版业包含内容供应、运营平台、通路渠道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这是一个辐射式的产业链。传统出版单位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主要业务范围就是内容供应或版权经纪,包含把存量出版物转换成数字产品,比如“纸书搬家”,以及针对数字传播载具和用户的不同开发的新产品。比如手机用户,就需要把几十万字的长篇内容重新编辑加工,适合走流量式的阅读。还比如ipad类型的用户,就适合图文并茂的内容展示或附带视频音频。这不是一个技术活儿,是一个大量内容编辑的工作。


  青阅读:有些读者认为数字化阅读就意味着快餐式阅读或浅阅读,甚至拒绝接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方:这是理解问题。数字阅读实际上是两个词:数字和阅读。数字只是形态,阅读才是核心。不能因为形态上的改变,就否认阅读。阅读是人类基本的需求,数字化的方式一样可以深阅读,不是也能看经典文学名著吗。阅读的深浅只是和原始内容的质量或编辑加工的选择有关,但我也不否认,目前很多数字阅读的内容很肤浅,这是因为传统出版业还没有全面进入。起初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的是技术类的电商,他们把这行当作一个生意看,内容相对简单粗糙,只有文化出版产业开始主导数字化出版内容的时候,才能健康发展。今天的“浅阅读”大多都是这样形成的。在数字化的未来,数字是手段,内容才是“上帝”。两大类型的内容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一是快速的、消费型的信息,比如天气预报、交通服务等;第二就是小说文学类的故事性内容。


  青阅读:一些出版人认为京东“贱卖”了很多书,“拿出版社和作者不当人”,你怎样看待数字出版物盈利模式的问题?


  刘方:初级阶段采用“纸书通电”模式,但因盗版、免费阅读等因素,产生的实际效益很低。再说这能搬多久,搬完了怎么办?直接把30元打到3分钱,别说数字出版,就连传统出版业都会死。还有一些挣“快钱”的营生,比如在APP上建书城,这有点儿像形象工程。这些形态根本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今年大概有100亿左右都投入到了这个产业里,有很多还是国家投资。但这对产业有多大的帮助呢?不好说。将来都要吃这碗饭,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做产业规划、法规的制定协调等产业布局和配套服务等一些实实在在的“搭构架”的事。


  读者体验


  周全:23岁 职业:SAP系统实施顾问


  我从大三的时候开始用电子阅读器看书,大概有四年时间,一般在上班闲暇和假期用的居多。读的书没什么固定的类型,文史的多一些,也有所谓的“**”。出外活动、聚会,用手机较方便。平时在家,平板和电子书最舒服。电子阅读对我来说就是四句话——满足猎奇心理,填补幻想故事,保持乐观心态,找点吹牛资本。


  安琪:21岁 职业:英语专业学生


  闲下来的时候会电子阅读,比较轻松快乐,信息量大而且不费脑。对数字阅读的疯狂可以追溯到MP4,后来变成了手机,现在变成了电纸书,但我还是觉得手机最方便。大部分都是读网络小说,文艺高端类的还是会买纸质书。电子阅读对于我来说意味着消遣,提升杂七杂八的信息量。有个好看又刺激的书吸引着你,就不会上街闹事儿,不会觉得自己缺钱又缺爱,有利于社会和谐。


  赵元良:19岁 职业:哲学系本科生


  我买kindle4一年来,至少看了30本电子书,换做纸书就是一台kindle 的钱,现在我每读一本书都相当于赚了一小笔。电子阅读的好处首先就是省钱,然后是资源多。还有,电纸书的显示已经很趋近纸书了,虽然做笔记有点麻烦,但一般阅读足矣。不过,这些都是阅读手段,我更在意真正读了什么东西。


  小孟:32岁 职业:女性杂志编辑


  我只在上下班的路上看电子书,我没ipad、iphone,就用一千多块钱的诺基亚手机,感觉也没太影响阅读质量。一般我都选想看却不想买的书,非看不可的书肯定是要买纸版的。看电子书最大的好处是方便,上下班、等人、甚至上厕所,在哪儿都能看。另外就是不花钱。


  老聊:交换商店老板


  我的店里曾经有过一个电子书,有闲空会看一下,休息日不会看。我觉得电子书和纸书没啥区别。优点是环保,纸书要砍多少木头,电子书就省多少森林!也省空间,拿着一本,就是一个移动图书馆了。还能听书,有一次我坐火车回家,一路听着《西楚霸王》就到家了。

编辑: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