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使用情况反馈意见

江门蓬江区江华小学

 

       一、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四年级下册教材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从多角度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如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陌生,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到农村去看看""到工厂去看看"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

教材还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还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二、选文合适

1 本册课本结合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安排了非常合适的课文。如《生产与生活》《交通与生活》等这些贴近学生的内容。

2 课文中安排"知识卡",让学生们了解有关各课的一些课外的知识,是学生更好地去了解课文的内容。

3 课本上安排了"小活动"为学生能亲身体会教学,突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强调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研讨的活动过程中自主地学习。

4 课文"资料库",选编了部分活动资料和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还调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资料收集的兴趣。对课文内容就有更深的认识。

5 不少的课文对于一些有议论性的问题,设置了"议一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领悟个中的道理。

6 还有的课文设置了"故事园"。通过一些名人的故事,使学生学有榜样。

三、教材结构是否得当,合理?

这套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小学生都喜欢学。但当每节课的下课铃响时,教师很不情愿地在学生还沉没浸教材内容中就草草结束上课。在过一周后的下一节课,再引导学生回味上节课的内容时,学生的兴致已被时间冲得一无所有了(小学一周才上一节思德课)。再说,每周的一节思德与社会课,教师要上得精彩、学生要学得实在,花费的时间、精力可不少。只因为每一课的内容广泛之余实践操作活动多,且每一个活动都不易操作。课前课后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比如第一单元中的第3"浓浓香土情",之中设计了四个活动:1、说说家乡的文化风采。2、找找家乡的老房子。3、追溯街名的由来。4、找找家乡的美食佳肴。学生要在课前找找相关的资料后,方可上好课。而上课时,学生学习着丰富的课文中产生无限兴致,也想说说自己搜集到的资料,面对学生的欲望,总得给学生时间汇报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在学生兴致勃勃时,不识趣的下课铃就响了。学生、教师都是一面的失落。如果一课的内容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是不是更好呢?再说一册书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34课,全书一共有14课,按这样多的一课内容,一学期能授完全册书吗?为此,有以下建议:

1 否把每单元的课减少12课?

2 能否把每课书的内容精简?尽量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3 能否在学生的教科书中提供适量的有关资料,以减少学生的找资料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