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下册)的使用反馈意见

江门市紫茶小学

 

     我校四年级现使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下册)。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这套教材优点和不足均比较明显。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不成熟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肯定之处

1、把握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体现知、情、意、行相结合。教材的每个单元里的每一课编排,都从具体形象生动的情景入手,设置相关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考。思考后,不少课就插入相关的故事。学生通过读故事,进一步明白相关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又设计相关的活动或引入诗文和资料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道德认识,提高道德素养。这些教学环节均较好地体现了小学生道德养成的规律。

2、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基本切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基本上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所为,也是他们所能体验所能感悟的。而教材内容的设计,又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情景创设、故事园、我们的发现、新闻链接、小活动等。因此,学生学起来还是蛮感兴趣的,学后也确实有收获。

3、学习方式方法的多样化。主要有: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让学生合作学习。三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些主要学习的方式方法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按照每单元的设计的步骤,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去学习并将教材所蕴含所提倡的思想与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素养。

4、可读性较强。教材几乎全部都采用了彩页,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这样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爱看爱读。事后可留下深刻的印象,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商榷之处

1、插图太多,显得比较杂乱。小学四年级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这本书插图这么多,这么密,令人眼花缭乱,难以一目了然。而且有些图画得令人难以捉摸,要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搞清楚图意。

2、教材内容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而农村的却少之又少。书里反映的生活,几乎均是城市的,供城市的小孩学习还比较对口,但农村,特别是贫苦山区的孩子读这样的书好像对不上边,太脱离他们的实际。能否考虑适当按比例选些农村的题材。

3、课后的“小活动”恐怕安排多了些。其中有些不够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按正常的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有经验的教师都深知每节课起码要上一课书。一节课的容量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是有限的。如果活动安排的过多,只能纸上谈兵。

此外,还有些活动难以实施。如上册的第四页的“小活动”的第2题——成立班级银行,推选小行长,倡议全班同学将自己的零用钱存入班级银行,做到合理开支,勤俭节约。这一活动主观意图无疑是好的,但不太切合目前的国情,现阶段是难以开展的。学生的零用钱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父母的不同的教育观念,等等,他们所获的数目差别还是较大的,而且涉及**权。对于这一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认为只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零用钱,并与家长合作给以监督和有效评价即可。

4 课本最好配有课件。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方便教师上课,学生也学得更有滋味。如上册的第十课中出现了一首歌曲《大自然是我美丽的家》学生不会唱,老师也不会唱,如果有课件那该有多好啊!

5、教材要与时俱进,要唤起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及时在教材引进最新的现代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及相关资料很有必要。这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之所需。

正面的教育,正面的引导,当然是品德课的主导方向和主流。但适时引入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是应该的。《我们的母亲河》,如果能适当引入目前黄河断流日不断增加的资料,并让学生探究其原因和危害。这样肯定震撼学生的心灵,增强其忧患意识,激发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很好地直面社会的阴暗面,社会的不良风气,社会不公之处,社会残酷的一面,只是一味地唱赞歌,等学生步入社会后,猛然发现学校的教育与现实有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差异后,不知如何正确面对,会很失落,会很失望,会很迷茫。

6、活动形式还可再多样化。

教材设计的活动方式方法还是较多样的,但下面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还是可考虑采用。如击鼓传花、歌咏比赛、猜谜、模拟法庭、竞赛、讲演、社会调查、小记者采访、课本剧表演,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