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名称由来

 博客开张这么久了,今天才想起来没有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佛山名称是怎么来的,实在对不起。今天,我收集了大量资料,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佛山名称的由来。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昆耶舍尊者航海东来,在境内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传授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铜佛三等,就在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铜佛。从此把季华乡改名为佛山,这是佛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佛山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这寺毁于战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乡人再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筑房舍聚居,不便于建筑佛寺,击择地于郊重建(旧名石阁,现郊区环市公社朝东生产大队所属范围,即佛山地委党校现址的一部分),命名为塔坡古寺。到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为慈德太后祝寿,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在寺内增建藏经楼贮藏这批佛经,所以塔坡古寺又称为经堂古寺。至于原来的塔坡寺,由乡人在此改建为古庙。供奉东岳大帝神象,改名为塔坡庙。

后来年代久远,经过多次返修,为纪念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时,乡人特别在底前状卜,嵌上两块石块, 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庙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块石牓,刻有“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在解放后已被佛山市博物馆拆去祖庙保存起来了。

常有人问:这里虽叫"佛山",但为什么既无佛又无山?
这里叫"佛山"(又称"禅城"),始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当时有居民在塔坡岗上掘获三尊小铜佛像,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取名"佛山",并重建佛寺。这里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佛教中心,故又称禅城。
相传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剡宾国(今克什米尔)得僧人达毗耶舍,携来三尊小铜佛像,在塔坡岗搭棚寮讲佛经,宣扬佛法。后人称那"棚寮"为"经堂"。从此,信佛得男女不断增多。人们捐资为达毗耶舍建造了塔坡寺来栖身和祀佛。达毗耶舍回国之后,寺因日旧失修而倒塌。至贞观二年所掘获得三尊小佛像,可能就是寺内原祀的佛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塔坡寺被拆毁。以后曾重建。明天启七年(1627年)塔坡岗被平整,人们便在医灵铺万寿坊重建塔坡寺。清咸丰四年(1854年)天地会首领陈开与粤剧戏行名伶李文茂在佛山起义反清失败,塔坡寺和大基尾粤剧戏行的"琼花会馆"被清兵烧毁,荡然无存。清光绪三年(1877年)省华林寺方丈勤安募捐重建。勤安亲作法事,为慈禧太后60寿辰祝福,获太后恩赏龙藏金经和赐名"万寿塔坡古寺",后扩建寺地,改名"经堂"。在勤安圆寂后,由于继任主持和寺僧不守法规,触犯众怒,群众要捕捉僧人,僧人逃走,众人毁坏"经堂",三尊小铜佛像也无踪可寻了。民国年代,经堂内虽有一个老僧人看守,但也因日旧失修二荒芜。建国后,"经堂"被划入佛山地区党校(今尚存)。
佛山的佛教,盛于清代。寺庵散落全市。除"经堂"和明崇祯的铁佛庵外,在顺治年间建有仁寿寺、空觉庵、德寿寺等。康熙年间建有三元寺、宏圣庵、借庵、豹庵、西庵、湖峰寺、龙池寺、观音堂、别院、竹院、宝洲禅院等。雍正年间有通济寺、三时寺、竹林寺、迎寿寺、净莲寺、福源寺、白毫寺、弘圣寺、地藏寺、长安庵、茶庵、华严庵等。清光绪年间建有吉祥庵、严慧庵、莲社等,共有160余处。
以上各寺庵,在民国时期,仅存经堂、铁佛庵、三元寺、仁寿寺、严慧庵、莲社等几间。建国初期,由于各种原因,三元寺,铁佛庵、莲社等(包括各尼庵)已圮毁,诸佛像也荡然无存。唯有仁寿寺及其寺内的如意宝塔遗存。1958年后,仁寿寺大部分被改为市民间艺术社,寺内诸佛一无所存。"文化大革命"期间,如意塔内十余尊瓷佛或毁或失,塔的碑亭和碑记全被破坏。故现幸存祖庙路空有其表的有寺无佛的仁寿寺和如意宝塔,这是"佛山无佛"的因由。
至于佛山的"山",自成陆以后,是有山有岗的(当地人也称岗为山)。那时那部边陲有虎岗(万寿坊附近)、前沿有塔坡岗(旧普君圩一带)。中部中断有三穴岗(福贤路居正里到福宁路口),是高而平大的伞形岗,故俗称黄伞岗,和塔坡岗同列为佛山八景之一。中部偏南有蜘蛛山,山势不高,实为丘陵,占地广阔,山上分布着形如蜘蛛、水军、亚婆、大塘、石榴、雷么、飞鼠、白马等共18座大土墩;中部偏东有莺岗,是最高的岗,灯盏岗是最矮的岗(今建新路分析仪器厂一带);中部偏边陲济水左岸孔庙前有泥模岗,是以前冶铁泥模碎偏堆积而成;东北部有表岗,是中等的岗(现莲花路大圩);汾江河支流大基头(桥头左岸)有青云山,与南海县雷岗山对峙,山势虽不高,但遍布大小嶙峋的石头,故名石云山。
上述诸山岗,除塔坡、三穴、表岗在明代天启年间先后改建为圩、市外,其余虎岗、灯盏、石云山蜘蛛山(莺岗),在建国后均夷为平地,建了民房和厂房,现只有一座泥模岗还幸存于祖庙侧。这是佛山的"山"和"岗"的变迁情况。
关于佛山的庙宇,早已湮没的除外,在明末至民国年代尚有祖庙、观音、关帝、天后、玄坛等工友68间。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坏,佛山各个祖庙,唯有祖庙幸得保存无恙,现已成为中外著名得旅游胜地之一。

佛山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自然资源主要有陶土、岩石、玻璃砂、稀有金属和塘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现为地级城市,现辖城区、石湾区,代管顺德市、南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4平方公里;人口335.85万人,其中市区48.86万人,是著名的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农渔业民聚居村落,乡人称为"季华乡"。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因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曾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商贸重镇,被列为全国"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自古以来,佛山就有"广纱中心"、"南国陶都"、"岭南药材发祥地"的美誉,名声显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1月12日设立佛山市(指现城区);1958年设立佛山专区,辖佛山、江门、石岐3市和中山等13县;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辖14个县(市);1983年6月开始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辖城区、石湾区两个区和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高明市四个市。

    2002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佛山市实行区划调整,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全市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目前市区(即禅城区)面积153.69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338.98万人,常住人口560多万,目前市区(即禅城区)80.08万人。佛山是著名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同胞达130多万人。其中港澳同胞60多万人。

    近年来,佛山经济迅猛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前10名,投资硬件环境40优和全国率先达到小康水平的36个城市之一,并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和"双拥"模范城称号。这是佛山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特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迅速增长,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68.6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万元。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公有资产管理营运机制、杜会保障和服务机制以及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环境。社会各项事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以及联合国"人类住区优秀范例"等多项殊荣。八十年代末,佛山成为全国14个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1992年又被中国城市评价中心列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如今佛山已成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

    佛山水、陆、空交通便利,已形成一个公路、铁道、航空和河运齐备,辐射力强的现代交通网络;佛山是全国首个电话装机容量超百万门的地级市和华南地区首个地级电话市,近年计算机信息网络迅速发展,已建成了'佛山市信息网络互联平台'。佛山全市设5个海关( 佛山海关、顺德海关、南海海关、三水海关、高明海关),4个客运口岸(顺德港、南海港、高明港和佛山火车站),16个对外口岸和9个集装箱码头(澜石港、佛山新港、顺德港、北教港、南海港、三山港、九江港、三水港和高明港)。对外客货集散方便快捷。   

    佛山在历史上就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改革开放后,商贸业更是蓬勃发展,现已形成遍布城乡、辐射国内外的多成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商业流通网络。
 
佛山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为其气候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在21.2~22.2℃之间。雨量充足,四季如春,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冲积出这片丰饶的大地。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地文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造文化游乐景观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佛山祖庙,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殿堂,据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名“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称为祖庙,据载是因为“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的缘故。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顺德清晖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海西樵山,以及古迹市区孔庙、仁寿寺,南海康有为故居,顺德西山庙,三水芦苞胥江祖庙、文塔,高明文昌塔、灵龟塔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佛山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
佛山位于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处,与广州同处在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共同构建“广佛经济圈”。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佛山能充分接受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与广州共享交通网络、金融资本、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实现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佛山市中心区距广州三大交通枢纽(广州新白云机场、广州南沙港、广州火车站)车程均在1小时之内。佛山毗邻港澳,至香港231公里,至澳门143公里,使佛山能够充分地利用港澳的市场优势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位,推动佛山能广泛地参与世界经济,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