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门类很多,最接近儿童,最受儿童欢迎的,还是儿歌。自古以来,人民群众就用口头诗歌来表达思想情感,也用儿歌来教育下一代,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传递情感,儿歌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儿歌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多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虽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新儿歌,可精品不多,能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很少。在此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传统儿歌的有关知识,更呼唤当代儿歌的繁荣,昌盛。
  笔者手头就有一本蒋风编写的《中国传统儿歌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作者自新中国成立前便开始搜集、记录,从数千首儿歌中经过细心挑选,最终留下323首儿歌。这些儿歌,内容健康,语言凝练,韵律优美,闪烁着儿歌特有的瑰丽色彩。它们虽然篇幅短小,却往往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人们的理想和向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一、传统儿歌折射出时代观念
  
  《中国传统儿歌选》按内容来划分,依次是:1,儿童生活歌;2,儿童劳动歌;3,风俗节气歌;4,动物、植物知识歌;5,数数歌;6,故事歌(包括滑稽故事歌);7,游戏歌;8,连锁、问答歌;9,急口令等。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儿童生活歌,内容是对孩子善良大方、待人接物方面的熏陶教育。如一首表明喜鹊叫就有客人的儿歌:“喜鹊叫,客人到;客人来家,姐姐泡茶;茶冷,买饼;饼香,买糖;糖甜,买面;面上一块鸡,客人吃了笑嘻嘻。”实际是教育孩子:客人来了,要热情倒茶,买饼买糖招待客人;还要留客人吃饭,吃饭时要有像鸡一类的荤菜,这样才能表明热情待客,客人便会开开心心。让孩子懂得待客之道。还有不少孝顺大人的儿歌。如《摇橹》:“摇橹唧哑,撑船河下,河下捡只斤半鲤。公公吃头。婆婆吃尾,鱼汤大家香香嘴。”
  
  二、传统儿歌折射出社会情态
  
  不少儿歌有浓郁的方言特色,折射出不同地区的社会情态。如《看天》:“月亮圆圆,像个盘盘,我要上去,找你玩玩。星星晶晶,好像明灯,我要上去,拿你照明。天河长长,好像长江,我要上去,坐船逛逛。”这是一首河南儿歌。而江西儿歌《月歌》则是:“初一一根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团圆。”还有《云》:“云往南,雨连连。云往北,一阵黑。云往东,一溜青。云往西,放牛小子披蓑衣。”通过比较可知,河南儿歌讲究押韵、对称、复沓之美;江西儿歌则讲究简洁、朗朗上口,形象性、生动性更强一些。或许是因为河南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讲究礼节,而南方却直爽,较少约束。这也是不同地区社会情态的不同反映吧。
  
  三、传统儿歌折射出审美意识
  
  在传统儿歌中,劳动审美意识更多地反映在女性题材方面。如《皂角树》:“大姐剪的灵芝草,二姐剪的牡丹花。只有三姐不会剪,关在门内纺棉花。”如《大月亮》:“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做篾匠,嫂嫂起来纳鞋底,婆婆起来舂糯米……”还有《姐妹三人赛梳头》等。最完整的是《丁丁猫》:“丁丁猫,红爪爪,我家有个巧嫂嫂。会写字,会挑花,还会下田种庄稼。”这类儿歌留给女孩深刻印象:要会梳头、会绣花、会做饭,还会种庄稼。不然就像《姐妹三人赛梳头》中嘲笑三姐不会打扮那样“破蓑衣,破草鞋,泥鳅配上烂芽菜。戴南瓜花,骑树杈巴,惹得月亮打哈哈。”
  另一方面,旧时代对于男性劳动的审美意识,在儿歌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下种犁田。如:“小小年纪到田间,日忙夜忙真能干。种起稻来碧碧青,割起稻来橙橙黄……”“阿爸扶着犁,阿哥撒麦种……”(2)砍柴种菜。如:“一把锄头两面光,挖块地四四方。又种葱花又种蒜,又种萝卜又种姜……”“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婆教我做花鞋……”(3)撑船摇橹。如:“撑船摇橹,打个鲤鱼三尺五……”(4)做木匠学打铁。如:“月亮明,月亮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又如:“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可见,在传统儿歌里,性别区域明显。女性主内:打扮自己,绣花、剪纸,做茶饭。而男性则主外:种田、栽菜,平常还要上山砍柴,下河打鱼,顺便学一门好手艺:如木匠、篾匠、铁匠等。
  
  四、传统儿歌的流传与淘汰
  
  经过数千年的大浪淘沙,传统儿歌中的精品流传了下来。细心倾听现在孩子们传唱的儿歌,有不少是耳熟能详的,其实就来自传统儿歌。如《不倒翁》:“说你呆,你不呆。胡子一大把,样子像小孩……”特别是那首故事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猫叫,乒乒乓乓滚下来。”两三岁小孩都能哼唱,它们带给孩子们多少乐趣,也唤起成年人美好的童年回忆。又如数数歌《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这首儿歌,根据蛤蟆数目的依次递进,要求所唱者迅速、准确地推算出它们的眼睛、嘴和腿的数目,对增强孩子们的运算能力大有益处。还有游戏歌《虫虫飞》、《拍手谣》:“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天天要带小手帕……你拍九,我拍九,吃饭以前要洗手。你拍十,我拍十,脏的东西不要吃……”这首《拍手谣》现已有各种版本,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也包括连锁、问答歌,如《谁会这样》:“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调调头。谁会跑?马会跑……谁会爬?虫会爬……”优美的旋律一直流传至今,但歌词已有些细微改变了。就连讲相声的必练基本功段子——《吃葡萄》,也来自传统儿歌中的绕口令:“吃葡萄的不吃葡萄皮,不吃葡萄的倒吐葡萄皮。”
  综上所述,从传统儿歌的时代观念、社会情态、审美意识等,笔者都作了浅显的研究探讨,但愿这些浅陋的对比研究,能对日后的儿歌编辑出版有点滴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