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全情投入
——组建有效的语文学习小组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    林必生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是白云区一所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教学设备,也没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语文基础差,阅读量小,阅读面也极其狭窄,在课堂上对语文学习又缺乏兴趣,而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提升最重要的两块阵地就是课外阅读和课堂学习。在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我校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区学生的阅读量,而课外阅读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大量积累并实现能力提升的,同时我校学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语文就是死记硬背”等等思想认识根深蒂固,让学生大量阅读语文课外书籍是极难实现的,我们只有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新探讨、新改变,牢牢把握我们的主阵地,努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实效,才有可能改变八十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落后状况。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老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只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任重而道远,却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老师耐心、细心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收获的却是学生瞌睡的双眼和不耐烦的表情。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同时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
记住率
教师讲授
5%
学生阅读
10%
视听并用
20%
教师演示
30%
学生讨论
5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5%
结合理论和实际情况,八十中提出了“352”高效课堂模式,课堂流程如下:

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
展示、质疑
总结、检测
对学、群学
 

 


 

这一课堂模式是建立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上的。郭思乐教授认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生本教育理念还认为:1、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固有体系不合拍,所以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的法子来确定教的法子”;2、学生的学习不但有其特有的规律,而且具有不可小觑的学习能力,所以要在教学中激发、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学生不但具有学习的能力,而且学生群体本身的协作和交流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在教学中只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引导,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实现知识的建构。
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是“352”高效课堂模式的核心特征。为了确保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落实教学目标和课堂改革目标,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就完成了学习小组的(学习共同体)组建、小组及小组长的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前期工作。
1.组建学习小组
在新学期开学前,班主任已经根据总成绩、各科成绩、男女比例、住宿与否等条件对学生进行分类,以每个学习小组6人为主,有个别小组有7或8人。然后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兴趣和小组成员的推举等条件确定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又将每个语文学习小组的6人基本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有三个对子。对子在组内有两种组合,一是异质对子,就是学优生与学困生结对子;二是同质对子,学优生与学优生结对子,学困生与学困生结对子。前者,即异质对子是紧密的,帮扶对子,要落实到人,组内要确立帮扶对子,并签定责任状;后者,同质对子是松散的。课堂上,先同质对子之间的交流,后异质对子之间的帮扶,以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效果。这个语文学习小组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变化、学习习惯、学生意见和性格特点等进行微调。
2.小组及小组长的培训
从班到小组,到对子,都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有着共同的目标、观念、信仰的人,在相互协商形成的规范和分工下,采取适宜的活动方式相互协作,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共同建构知识,解决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由此构成的一种学习的生态系统。”“学习共同体是学生能够在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而又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在与共同体其他成员的交往合作中,体验着探索世界、探究人生的精神愉悦。”“同时,在体验中,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学会了共处,形成了德性,从而诱导出创造的生命活力。”(《学习共同体》郑葳著)
师生都要理解学习共同体里的几个关键词:共同目标、信仰;规范、分工;协作;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安全;形成自我、学会共处、形成德性、创造生命活力。师生要把这些关键词作为高效课堂的核心文化进行打造,并变为师生的行为自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高校课堂所应有的学习共同体,即学习合作小组。
小组长是标准。小组长要分配组内角色,指挥每一个环节,协调组内力量,充分调动组内资源,帮助“弱势学生”克服困难,推动集体不断挑战自我!所以小组长的培训主要是领导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小组及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在开学第一周集中展开。学习小组的培训首先是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必看必做项目,然后重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小组长的培训首先是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小组长的定位、职责和权力,然后在课堂上培养语文学习中领队者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论是小组还是小组长的培训都需要语文老师长期细致的工作,而且都离不开两个关键点,一是不论什么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一是在各个环节中都有老师的具体指导。
(1)学习环节明确要求
例如我们第一节课设计了一份仿用句式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链接、预习检测、课堂学习、当堂检测、课后延伸和总结反思七项内容,让学生了解并逐步熟悉导学案的组成部分和学习流程。
课堂上,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开始讨论,例如讨论例题一: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那么对学群学前,老师就会特别明确讨论交流的要求和内容,并用PPT展示出来:
讨论题目:例题一
讨论时间:5分钟
讨论内容:1.审题干。题干有哪些要求?
          2.读例句。例句的句式是什么?例句的修辞是什么?例句的句意关系是什么?例句的思想感情是表达什么?
          3.巧联想。前后三个比喻句的喻体分别是长河、画卷和史诗,与它们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有哪些?
讨论形式:小组讨论,对学群学,求同存异。
讨论温馨提示:小组长做好讨论结果或疑问的记录,并做好板书、展示的任务分配。组员可以提出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讲解自己的思路过程。
又例如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开始展示,老师又会用PPT明确展示的要求:
1)板书展示:书写要认真、规范、迅速。
2)口头展示:表达声音响亮,表达流畅、简洁,讲解要从审题入手,讲清答题思路。
3)非展示组:巩固基础知识、整理落实学案;继续讨论剩下的问题。
4)讲解时,所有同学都要用红笔及时更正,并做好笔记。
(2)学习环节具体指导
在对学群学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在小组间巡查,指导小组长怎样分配任务和记录,例如一组六人分为A1A2B1B2C1C2ABC分别为优中差,ABBC属异质对子,A1A2属同质对子),小组长要先要求A1A2B1B2C1C2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同质交流,如果同质对子有疑问,同质间不能解答,那么就进行异质对子的讨论交流,如果A1A2B1B2C1C2对问题都基本理解,而其他小组有疑问,就鼓励B1B2C1C2上黑板板书和口头展示,如果B1B2C1C2对所讨论的问题还有疑惑,那么就让A1A2示范讲解,或者由B1B2C1C2向别的小组进行提问。老师还要指导小组长引导组员提问、表述自己的看法等等,例如在上《荷塘月色》一课时,导学案上设计了一道A级题(导学案设计内容分ABC等级,按A→C的方向,难度越来越高,即**题为必做题),“请你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行踪,并在每一处行踪点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结合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说说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是小组同质对子交流,有的小组学困生对学后不知道什么是“行踪”,于是小组里的第二层次学生或学优生给他们引导和解释,即小组异质对子帮扶,学困生明白了“行踪”就是指行经的地点,很快就理清了作者的行走路线,划分了文章的层次。而小组里中间层次学生产生的问题则是文中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都是属踱小路这一时间段的,但是好像没有“哪一句”明显概括了作者的情感,学优生能较好地分辨第二段是景物的描写,第三段是抒情的段落,并不是只有一句或两句,而且能给中间层次的学生讲清根据表达对象和表示心理活动的标志词来判断表达方式的阅读技巧,这时学困生也能一起学习,而学优生的主要问题比较集中在情感变化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小组长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争取在讨论环节为小组加分,另一方面更是让所有小组都为展示和质疑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自己和自己的小组都有优秀的表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者有精彩的讲解、表达等)。
3.建立评价体系
要保证对学群学中人人参与,不是部分参与、部分旁观,也不是乱哄哄,还需要建立与高效课堂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此促进课堂目标的落实。
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其次再评价个人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激发优等生帮扶潜能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忽略优秀个人的肯定,来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针对我们学校“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小组的评价采取以下方法:
⑴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完成、黑板板书、课堂展示、对抗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
⑵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
教师评价到学习小组,由组长和教师共同评价小组成员。
其中量化赋分又分为三种:
第一种:标准分数。在讨论交流中教师根据学情了解赋分,分为2、1、0分。
按能力全部完成每人2分,按能力基本完成每人1分,没按能力完成0分,请假不扣分, 不仅按能力全部完成,而且进行了资料搜集、深入探究的特别加分。
第二种:分类分数。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尽可能多的合作交流,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不同类别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分别赋给不同的分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A类学生展示、质疑的按照标准分数赋分,B类学生展示、质疑的加倍赋分,C类学生展示、质疑的三倍赋分。(A、B、C分别代表优、中、差)
第三种:鼓励分数。在讨论、板书、展示、质疑等环节表示特别优秀,或者产生意外良好效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可的,一次加10分。
评价的记录方法:
每天安排一个(课堂值周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语文课学习的情况;而每节课由值周组的组长安排小组长记录,轮流进行,这样避免负担过重的问题出现。记录内容为各个学习小组课堂学习情况的量化。值周组小组长汇总各学习小组得分进行统计。最后科代表负责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本学科一周的情况,汇总交语文教师。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上和常规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况。
组建了语文学习小组后,在课堂各环节中,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又学有所获,学优生既体验了用所掌握知识帮助同学学习的快乐,又加深了理解和探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升了,同时学生的同质对子的组合和异质对子的组合都可能发生临时性的变化,所以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提问的机会,也都有教别人的机会,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那么他们的投入度也就更高了。

“自主、合作、探究”,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特征。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学习是意义的建构,学习是参与和交往,我校学习的方式从个体的学习向群体的学习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校现实的课堂的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虽然对自身的学习问题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但生成新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