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关于粤教版写作活动单元的实践与思考
广州市玉岩中学    殷俊芬
中国是文章古国,也是文章大国。自古以来,搦管为文,记载和传播着中华文明,培育了傲立于世的中华民族魂。从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到曹丕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到延至明清的科举,人们认识到文章不仅具有“美教化、善人伦”、“言志”、“尚用”的功能,还有治国安邦的作用。“立言”,与“立德”、“立功”并称“三不朽”。
时至今日,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人无缘尚能找出若干理由,作文教学边缘化、低效化确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把责任推给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本位”思想,多少有点委屈了老先生。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功利心态造成了文学的失落,写作本是主体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若用标准化的模式去训练及评价,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美国语文教学史上著名的“写作危机”。20世纪60年代,自由化运动、存在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美国学校教育,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弃笔风”,学生语文能力之差、水平之低到了惊人的程度。后历经十年的传统教学回复,基础教育才有了明显的提高。汲取历史经验,覆辙不能重蹈,身为语文教师,恢复写作的主体地位,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我们义不容辞。
此时,潘新和教授高呼“写作本位”,陈佳民教授倡导“以写带读”,就像清风拂面,吹醒了我们早已僵化的头脑。现代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早已提出“写作重于讲读”的教学原则。被誉为献身写作教学的“十字军战士”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康纳德·格雷夫斯认为“写作先于阅读”。他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把文章比作密码,写文章是编密码,而阅读时破密码。“在孩子看来,编密码要比破密码容易。而且,如果你知道怎样编造,那么你也就知道怎样拆开。显然,写作是能够促进阅读的。”1
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只要有思想,任何人都会本能地使用这个工具。由此可见,“以写促读”是有其深厚理论依据及历史渊源的。至于怎样勾连读写,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设置的写作活动单元实在是项创举,像一座桥梁,使读写天堑变成了通途。
首先,写作活动单元的创设激励了学生的写作动机,促进学生主体写作。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是写作主体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观念是客观事物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映,然后再形成文字,就是文章”。2由客观事物到写成文章要经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经历摄材阶段、结构阶段和表达阶段三 级飞跃。在全程写作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是写作主体的个体性的脑力劳动,即使有外界的指导和帮助,最后仍然是由个体来完成,个体是写作的主宰。正因为这样,文章总是融进了个体的气质、才情、胆识与阅历,闪耀着作者个体的创造之光、智慧之光、心灵之光,世上才有浩如烟海的不同风格、流派的文章,才有“文如其人”的称道。
所以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到写作主体——学生的研究上,放到学生的写作心理研究上。调动写作主体积极性,在激励学生个体的发表欲上下功夫,因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3“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的唯一途径”。4粤教版高中语文的编者在“活动过程”之“作文与修改”环节中均提到“在班内、组内口头介绍或书面展示作文”,正是基于学生“发表的欲望”,以此激励学生的写作动机。
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力求将这种“欲望”最大化地激发出来,在活动一开始就宣布所有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自制的调查问卷、记录表格、分析报告、作文)都将通过手抄报、校内展览、课堂展示、作品集等各种方式呈现出来。这使得“发表”不再是少数优生骄傲的资本,而是所有学生共享的权利,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其次,写作活动单元的创设回归了学生的生活本真,激发学生开源引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5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是包括“学会多角度得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6
然而,传统作文教学在写作时间、地点、主题、内容甚至字数上诸多限制,致使学生作文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闭门造车之痛。勉强成文,或是言之无物的“假大空”,或是胡编乱造的“想当然”。究其实,就是没有从生活这个源头汲取活水。
作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到表现生活的过程,是“生活在写作中激扬,写作在生活中飞扬,生活和写作水乳交融”的过程。7同时,生活还是作文的原形参照,文章写得是否准确、生动,是否合乎情理,也得靠生活来衡量、检验。康纳德·格雷夫斯曾概括自己的写作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活动、兴趣和榜样而自然地进行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比那种通过乏味、讨厌的练习而进行的所谓的直接技能教学要强得多“。8而阅读则是作文之流,因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仓库,一个人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写作指向后,就会按需阅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广开生活之源,泛引阅读之流。
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单元“感悟自然”为例,笔者所在学校学校位于广州东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仅有传承了八百年浩浩文脉的古老书院,也有汇集“世界五百强”的高科技园区。据此,笔者与学生共同确立了“家·家乡”为活动主题,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设置了“对对联,赞美家乡”、“当导游,介绍家乡”、“做游客,描绘家乡”等活动环节,促使学生以不同身份、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形成对人与自然的新的理解。甚至有学生在活动后表示将来要从事规划、园艺方面的工作,让家乡变得更美。在阅读方面,学生不仅精读了教材中的写景状物散文,还广泛涉猎了《故都的秋》《想北平》、《故乡的榕树》、《欧游杂记》、《边城》、《呼兰河传》、《余光中经典》等等名篇名著。此外,为对对联、写导游词,他们还主动上网下载相关的知识短文张贴出来,共同学习。活动期间拍摄的照片和撰写的文章接连不断地展示出来,连之前考试作文不能完篇的学生都创作出了《荔枝林里的欢乐岁月》、《漫想书院的古与今》等佳作。
再次,写作活动单元的创设改变了学和教的方式,促使师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斯文。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9在相对封闭的传统作文教学中,想要实现写作的自由与开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写作活动单元的开放性、生本性决定了它是对传统的学、教方式的巨大冲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10,在活动过程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是开放自由的;或自选、自写、自改、自评,或互导、互评、交流、争辩,学习的方式是自由开放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个立体多维的环境中,经过感知、內孕、外化,并在反复的审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重组自己的思想,培养更新的写作意识。
在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但不会削弱,反而能使教师依据“放而有序,序而出活”的原则,更加充分得施展自己的主导作用:在作文价值导向、目标和序列拟定、程序和活动安排等方面因势利导,在学生难以深入时相机诱导,在学生出现差错时迷津指导,还要分类指导,个别辅导……当教师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被动、消极应付写作的情绪也就消解了一大半。
当学和教的方式发生转变,评价体系也应随之变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11正是力求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粤教版高中语文2010修订版新增加的“写作活动评价表”即是这种转变的最佳载体。其实,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展延伸。笔者在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考察学习的时候,被课室张贴、陈列的五彩缤纷的作业、作品所吸引,深感作业的多元呈现是多元评价的前提条件。幸运的是,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在“感悟自然”活动中为家乡、学校撰写的佳联,被印刷、张贴于学校长廊的柱子上。又恰逢学校实行“开放月”,富有书香气息的长廊成为学生、老师、家长流连忘返的地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反之,这种充分而广泛的评价又再次激发出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有信心和兴趣投入到新的活动和创作中去。
 
当然,在学生课业负担重、考试负担重的现实教育环境中,开展写作活动遇到重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学生把握时间精力的能力、教师调控管理的能力以及双方的持久意志都是不小的考验。我们甚至不敢奢望穿越精彩活动构建的桥,就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的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一些。有朝一日,学生以及我们自己能够如柳宗元一样“引笔行墨,快意累累”,那么作文教学就是真正进入了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