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源头活水,成文思泉涌
                                                  ——浅谈时评的写作与阅读
荔城中学 任士见
摘要有把时评教学和时评阅读结合起来,强化学生以读促写的意识,转变以往为作文而作文的观念,使学生真正养成关注现实生活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将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转化成作文中的文思泉涌。
关键词时评 阅读 以写促读
高考作文要求表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及真情实感的流露,因而在当下的作文备考中时评成为最受师生青睐的写作文体之一。与所有文体的作文教学一样,仅仅凭借技法的传授很难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果不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注入阅读的源头活水,技法有可能弄巧成拙,形成思维定势。因此,只有把时评教学和时评阅读结合起来,强化学生以读促写的意识,转变以往为作文而作文的观念,使学生真正养成关注现实生活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将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转化成作文中的文思泉涌。时评的写作与阅读是需要而且值得基础年级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下一番工夫的。
(一)营造书香环境,形成读写氛围
教育学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因此,要让学生把读写时评培养成习惯的话,就必须创造出一个适宜的环境。我们可以从打造班级文化入手,在班内建立“书报栏”,及时更新摆放《南方都市报》、《杂文选刊》等时评类报刊杂志,让阅读时评成为每天的必修课;设立“时评天地”,及时更新张帖学生的优秀习作或被传颂一时的名家新作;推荐学生购买鲁迅、韩寒等著名作家的杂文作品,在班内传阅,从经典作品中吸收营养;推荐学生观看《马后炮》、《一周立波秀》等时评类电视节目,借助新的传媒视点寻找灵感;开展以“小题大做——我周围的人和事”为主题的时评征集活动或创作比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这些做法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读写氛围。
(二)精选时评话题,明确读写目标
我们经常说,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同样,最适合学生的话题才是最好的话题。精选时评话题要以生为本,严格把关。
1、要考虑学生对话题关注度。尽理选择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在时评写作训练的初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网络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生活,但是他们关注的话题却恰恰受到网络传播的限制,主要有两个特点:娱乐性和快餐化。这些话题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像一阵风,转瞬即逝。尽管是谈资,也留下了他们思考的痕迹。可能很随意、不自觉,但毕竟是个性化的。如果我们以时评的形式让他们把那些不起眼的思考转化成写作的成果,这一定比他们搜肠刮肚地套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要自由地多,也舒适地多。
2、要注意学生认知的难易度。虽然有些话题非常热门,比如房价、高考改革、医疗改革等,学生也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多凭着情绪上的指引,而缺少必要的知识背景,容易得出“高房价是**的产物”“高考必须取消”等明显有失公允的结论。像这样的问题,学者专家们都争不出个孰是孰非,何况乳臭味干的高中生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去选择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话题,关键是你选择的话题能否提供多个理解的角度和多种解决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考的空间越大,这个话题就越合适。
3、要关注话题本身的敏感度。高考作文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要求高中生在作文中表现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考作文虽然一直打着鼓励创新的旗号,但其价值导向却仍趋于保守。也就是说,考生的言论空间绝对不能超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那些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对话题本身的敏感度的关注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躲猫猫事件”“郭美美事件”等政治敏感性的话题容易催生学生忧国忧民的感情,但是要让学生得出一个符合主流价值的观点就不那么简单了。总之,时评课的宗旨在于激发思维,而不是培养愤青。要防止学生剑走偏锋,教师不能先设“陷阱”。
(三)构建有效课堂,培养思辨能力
1、时评课堂的三种形式
(1)辩论课。这深受青年教师欢迎的一种课型,花样繁多。有的借鉴《一虎一席谈》,有的照搬大学生辩论赛。其优点是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等综合能力。但缺点也非常大,主要表现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所以辩论课不能成为常态课,也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如果条件不具备,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看来辩论课的创新还不失为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2)展示课。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优缺点也非常分明,而且比辩论课需要更长的准备周期,因此也不能作为时评的常态课。
(3)评写课。这是最能为广大教师接受的一种常态课,即先点拔,再写作,后评说。其好处是可以发挥辩论课的优点,又能当场完成从立意到写作再到总结的整个写作流程,符合当下写作课的习惯上法。时评课既要表现学生解读新闻的能力,又要表现学生表达观点的水平,还要在二者的基础提升读和写的综合素质。
2、时间利用的三个层次
综合以上三种形式,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最值得推广的应该是评写课。构建有效课堂,就要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地利用时间,综合考虑一节课前后的时间安排。对于一节有效的时评课,要做到解决好“读—写—升华”三个层次的整体性关系。
(1)课前要有“读”的时间。既然要以写促读,特别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最好提前把话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定的准备工作。一是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背景材料、已有观点甚至是相关理论。二是初步形成思路,首先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再进一步寻找印证观点的依据。
(2)高效利用“评”的时间。课堂上的“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口评,即评说;另一种是动笔评,即评写。时评课的精髓就在于促使学生动口或动笔去“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时评课一般是先评说再说写,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技巧的点拔、思路的指引、观点的点评、价值观的引导等等。切忌代学生思考,逼学生写作,替学生总结;切忌用自己的才华掩盖学生的灵气。
(3)课上留有“升华”的时间。学生评说的同时及评写以后,教师必然要给以及时、准确的反馈性评价。特别是在评写阶段完成以后,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观点、思路、写法等进行全面反思,进而形成得出更加科学的认识和结论。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下课前一分钟当场写出学习心得。
(四)做好摘抄作业,养成积累习惯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自己关注到的时评内容随时记录整理出来。要求每一次完整的记录包含“新闻事件”“他人评述”“自己观点”三个部分。教师每周都进行督促和检查,分阶段把学生整理的结果给以总结、评价,并设立适当的奖励激制。
鼓励创新,允许学生对摘抄本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比如添加插图等。每一个学生的摘抄本应在班内传看,以达到共享的效果。把精美的摘抄本放在“时评园地”进行展示,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劳动的成就感。努力把时评的摘抄作业形成制度,变成习惯,最终养成素质。
利用课前三分钟,或者晚修前三分钟,每天有学生轮流上台以演讲的形式阐述对某一时事的看法。教师要把好质量关。首先,从学生提交的摘抄作业中选取优秀作业。其次,选择表现欲和表现力强的学生进行演讲。不是每个学生都既善写又善讲,因此这样的操作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五)创造言论空间,坚持理性底线
既然是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不再为作文而作文,言论自由便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言论自由在中国的时评语境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法律上既没有明晰的界定,实践上更无遵循的规范。如何掌握好分寸是一个严肃而又棘手的问题。有些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张扬个性,所以刻意求新求怪,甚至哗众取宠;有些学生属于愤青,善于思考,但愤世嫉俗,所以有时候观点偏激,难免夹杂强烈的个人情绪。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则要把握好:理性和宽容。
所谓理性,指言论必须有理有据,不可信口开合,不着边际;所谓宽容,指言论有理有据即可,允许奇思妙想,奇谈怪论。这就教师要对学生的言论做好引导的工作,尽可能做到中立,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限制自由。总之,教师仍然不能放弃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须利用时评课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性的言论空间,让学生懂得个性不是随性的道理。评说或评写都要做到有理有据,这也是时评课要坚持的底线。
(六)总结经典思路,强化问题意识
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很容易走进模式化的误区,一方面源于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清,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教师对作文教学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所采取的无奈之举。作文教学关键在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点不难理解。然而思维能力又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呢?如果需要训练的话,我们再考虑到学生的学作基础,那么提供一系列写作模式似乎一种必然选择了。问题是,将写作模式变成思维模式却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心理路线图。当学生不能或不愿完成这个路线图时,写作模式便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任何学生在写作时都可以形成思维能力。也不是每个作家在写作之时都会经过清晰的思考,我们不要忽视还有一种非理性或无意识的思维在左右着写作。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写作模式对大部分来说还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方式,在实际的写作特别是时评写作过程中,谁也不可能消除模式化的倾向。既然如此,不如大大方方总结出几个经典的写作思路出来给学生参考,当然要把精力放在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上。
所谓问题意识,即就是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从事和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从理论上说,问题意识是一切创新和进步的源泉。鲁迅等一代知识分子正是有了如何疗救国人的问题才成了作家,所有的作家无不如此,只是问题的大小可能就决定作品成就的高低。如果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哪怕只是一点一滴的问题,那么即便成不了作家也不至于写不出一篇文章吧?因此无论是时评写作还是其他,一定要把注意力转移到问题意识的培养上来。
(七)淡化作文讲评,尝试 “以读代讲”
目前众多老师的苦恼不是如何上好作文讲评课,而是还要不要上这个课?进一步说,这个课讲什么?如果讲写法,写法显然是讲不会的。于是“以写代讲”成为一种潮流,比如接受度比较高的片段作文训练法。这个方法简单实用,特别适合一般议论文的写训练。但是时评结构相对松散,写法也比较灵活,因此更好的方法应该是“以读代讲”。
在我看来,时评因为其时效性、简短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它应该算得上写法最简单的一种文体了。归结起来一篇时评通常不外乎谈及三个问题:事件的本质、事件出现的原因及解决这类事件的措施。很多时评只谈及其中某个问题甚至某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比如“历史原因”、“根本之路”等。时评最大的特点其实是知识性和对话性,写作时需要对某些问题进行专业化、理论化甚至是跨学科的解读,以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引起人们共同的反思。否则,写作时评就失去意义了。因此写好时评最根本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人文涵养和文化底蕴,这不是教师的讲评课所能赋予学生的。当然,“以读代讲”理论支撑和实践效果都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时评好写,但是写好却很难。高中生写时评的确有利于写作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打开高考作文的僵局。但这毕竟是一个尝试,而且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时评课的模式创新。如何通过课堂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思辨能力?第二,“以读代讲”的可操作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阅读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能力?或许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