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怎样捏才不会沉水
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昨来宁,精彩讲解“做中学”新理念

     “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这样一个‘做中学’的课题在5-12岁孩子中推广比较成功,但在中学里却比较难。而高中生最需要的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知识!”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来到南京13中,为老师和学生做了一场题为《学习科学视角下的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精彩报告。

  “知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怎样将大量知识进行筛选重新组合,其实就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韦院士认为,老师教学其实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改变人的潜意识。她给大家讲了一个在美国看到的一堂“做中学”示范课: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看见橡皮泥捏成团就会沉下去,捏成小船就浮在水面上,于是潜意识里认为形状决定沉浮。于是老师又拿来一根火柴和一根铁钉丢在水里,结果铁钉沉下去了,火柴浮在上面,孩子们都以为这个现象印证了他们的潜意识,即小的形状沉下去,大的形状浮上来。于是老师又拿来一个大的铁衣架扔进水里,这下让孩子记忆一辈子的现象发生了,大的衣架一下子就沉下去了!这个“做”的游戏彻底改变了孩子们的潜意识,通过这个做的过程,孩子们学习到了科学的知识。

  据介绍,“做中学”课题在5-12岁孩子中推广比较成功,在中学里却比较难。韦院士无奈地表示,现在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做中学”研究比较成熟,师资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保证,但是到了中学却无法推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应试压力过大,导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去学根本没有多少空间。针对韦院士的报告,南京13中校长王军表达了他的观点:“‘做中学’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不是一些人简单理解的,把时间浪费在了‘玩’上面。前几天,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图片新闻,上面是一所学校在用秤给学生称书包,我看了感触很深。现在很多人把减负等同于减书包,改革应试就是不考试,素质教育就是要减时间,而忘记了如何教会学生科学学习。韦院士是研究‘做中学’的专家,她一直倡导主动学习,这样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学校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学习相当重要,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广。”        

 

来自扬子晚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