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开展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研究项目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现提出广东省关于以校为本、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明确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改革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教学研究对于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中小学都要给予高度重视。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学校为单位,学校内部或校际之间的有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整个中小学教研制度的重心和前沿,它和各级教研机构共同组成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体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有利于建设一支融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要深化各级教研机构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立一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要改革教学研究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把教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促进教师专业和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来。

二、各级中小学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本单位,全体教师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积极主动适应全员学习,建立学习化组织的新趋势中小学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要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育教学实践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充分发挥各级教研员和各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用。它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注重理论的概括与提升。 要创造生动活泼、灵活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一般形式有:校长沙龙、教师论坛、专题学习与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观摩课研讨、课程资源开发、论文或实验汇报交流、学习和考察活动等。活动方法要注重广泛参与性和互动性,既要有中心发言,又要有对话交流。 各级各类中小学要把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来抓。通过这项制度的建设,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激发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活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的组织。

 校长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同时也是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真正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有效促进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 学校要按学年确立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并列入学校的日常工作表。教师在以校为本教研活动中的表现及成果,要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是上级有关部门考核、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应建立与各类教育专家和各级专兼职教研员合作研究的有效机制。合作方式应当多样,可以是课题合作研究形式,也可以是各种讲座形式,还可以是科研成果实验等形式。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作用,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达到一定节次,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并就重要的疑难问题进行“会诊”和攻关,可以问题为中心,以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采用“个人思考→相互交流→人人写个案→交流讨论中形成新教案→实际演示观摩→解剖‘麻雀’→完善升华”的形式,使校本教研具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校要重视校际之间的区域性教研活动,积极做好配合、参与和组织工作,促进区域性的教学经验、成果、资源等的合作与共享。 教师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积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方式,逐步形成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工作习惯和职业生活方式。 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科学精神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要用热情和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参加各类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要跳出传统的教材、教法研究的思维定势,开拓课程、课程资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多维的研究视野,结合个人教学实际,恰当选择教学研究的切人点,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的教学教研作风。 教师之间要形成一种互相切磋、研讨、协商的合作交流风气,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改变教师各自为战,孤立无援的状况。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重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重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纳入当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导向、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设法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逐步使教学研究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常规工作任务之一。 各地可选择在示范性高级中学、优质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开展设立教研室的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以示范性高级中学、优质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为纽带的区域性校本教研网络。密切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以学校教研活动为基础,有校际教研活动、区域性教研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局面。 各地还可以结合实际,设立学科首席教师,以此带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在保证学校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以校为本教研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等教育软件方面的经费投入。这方面的经费要成为学校年度经费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步达到学校年度经费预算总额的10%—15%。

 广东省教育厅将选定若干地市和学校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示范市、示范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选定一些县(区)、镇(乡)、学校作为本辖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示范区域、示范学校,总结推广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经验。

 四、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各级教学研究机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是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学校教育教学业务发展实际的重要窗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教研机构及队伍的建设。 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科学设置教研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明确新时期教研员的岗位职责要求。 整合教研力量,建立既有专职教研员,又有从学校第一线教师中选拔出来的特约教研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专职教研员不仅要能够指导、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而且还要能够到学校少量兼课或上示范课,增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教研员对教学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开放的、互动的教研员流动机制。 各级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强化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意识。改革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进工作方式和作风,设法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研究应该以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广泛领域的教育教学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教研机构要强化以校为本的教研服务意识。加强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指导重点,不要将教研活动简化为组织竞赛活动、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组织复习考试等内容。教研机构要有相对稳定的联系学校,作为教学研究活动的实验基地和示范窗口。 教研机构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和工作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员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证教研员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要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要保证教研活动所需的经费投入,建立教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机制。 教研员要改进工作作风和方式,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深入教学第一线,关心和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和技术帮助。要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善于发现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闪光点和经验,和教师一起进行提炼和总结。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合作、交流的伙伴关系,倡导不断创新的研究风气,创造生动活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项目组主要成员:吴惟粤、李文郁、吕伟泉、钟守权、李英、王土荣 (本文由钟守权、王土荣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