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的**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规定,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我们可以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作如下思考。
一、从哲学常识角度思考
1、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并不是人为的,而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由其发展过程决定的。由此可见,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必须与民族的政治传统相适应。超越具体国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民主政治,无助于政治局面的稳定,还会妨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为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了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都各有其特点,它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它具有人类政治文明的一般共性(普遍性),即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主观自生的,而是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基础上,一步步吸收发展起来的。近代民主政治起源于西方,西方政治文明、西方民主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比如民主的一些原则:主权在民、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必须实行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等等。对于这些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共同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习、借鉴。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将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照搬照抄过来,因为西方政治文明中有一些东西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它有其资本主义的深刻经济和政治根源。比如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模式,它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就不能照搬过来。也就是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西方的政治文明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①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一方面,每个领域所达到的进步状态和取得的发展成果都是相对独立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就是说,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起着规范和保证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
3、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整体的性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它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没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这是因为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具有反作用,符合社会前进要求的政治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而且会影响以至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不仅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证的需要,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顺利发展提供保证的需要。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全面推进,使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过去若干年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得到重视。现在突出强调政治文明,强调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3、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整体的性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它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没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这是因为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具有反作用,符合社会前进要求的政治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而且会影响以至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不仅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证的需要,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顺利发展提供保证的需要。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全面推进,使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过去若干年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得到重视。现在突出强调政治文明,强调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4、政治文明的提出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为此,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使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政治文明的新意在于:传统上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指标。民主政治和小康社会好像是互不搭界,现在进一步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属于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小康社会的内涵扩大了。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就此找到了立足点,将政治文明和建设小康社会内在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创新,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思想。社会在发展,各种文明也在不断发展,从低级走向高级。人们在衡量社会进步水平时,常常把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作为一种标志。
5、政治文明的提出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认识在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十五大讲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为逐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创新起了铺垫。经过5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拓展,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2002年“5•31”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并强调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政治文明的提出,一方面,拓展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民主政治的建设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另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认识。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文明内涵认识更加深刻。
二、从政治常识角度思考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把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文明的形态单独提出来,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根本的保证;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体现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我们国家治国的一个基本方略。实现了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也就可以说实现了我们国家的政治文明。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还是实行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前提。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才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转变的伟大跨越。如果离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动摇,人民就会丧失国家主人的地位。党的领导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性。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执政后之所以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确保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正如党的**报告指出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离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就不能巩固,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侵害甚至剥夺。其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守法意识,培养依法办事的习惯,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才能不断完善国家的执法体系,并不断强化其功能,使各种违法行为依法受到追究和惩戒,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机制、环境和氛围,使我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综上所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协调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2、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动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所在。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代替资本主义民主,标志着政治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受民主的政治文明,同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政治文明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多数人的统治。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已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报告也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最广大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由此可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就必须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从根本上都必须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的各种权利就没有制度保障,各种义务也无法为大家所履行,现代化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发扬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得以充分实现。
3、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法律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法治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是说,必须把发扬民主与加强法制有机结合起来,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对应、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建设,必须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重要内容和衡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准。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保障。没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为保障,全国就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就不能有序地推进各方面的建设。在当今中国,无论是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政体,还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任何违反法治原则的所谓民主,都会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权利自由造成损害,进而危害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此可见,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律保证。
一、单项选择题
1、2003年3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新一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建设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担负重任的,为了履行好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忠于祖国、一心为民,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这一要求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
①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③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作宗旨 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为使更多的人能沐浴到法律援助的阳光,必须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法律援助的职能和责任,规范法律援助程序,确定法律援助机构、经费的保障机制。这表明
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B、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实现依法治国,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3、2002年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引人注目的全国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成效显著,先期的18省区市顺利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随着农民有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提高,他们积极参加选举和监督选举。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平均的参选率都在80%以上。这说明
A、我国公民有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B、我国公民积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D、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4、200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了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这体现了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工作领导
5、2003年2月底,国务院做出决定,在第一批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再取消406项行政审批项目,另将82项行政审批项目作改变方式处理,移交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管理。这标志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搞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6、国务院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现行行政法规表明
A、行政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B、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D、法律制度越少,市场秩序越规范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必须界定清楚。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介入,不要“越位”。这意味着
A、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要充分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C、政府的主要工作是维护市场秩序 D、市场调节存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8、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2003年再次进行机构改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计划”逐渐淡出,国有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说明
A、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完全市场调节阶段
B、国家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C、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将由市场调节
D、国家不再对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统一计划安排
9、2002年12月1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恒源祥公司在哈尔滨开展“把诚信放在消费者手心里”的活动,让消费者填份表格免费领取一件价值380元的羊毛衫,试穿两天后,再决定是否购买。令恒源祥尴尬的是,发出的500件羊毛衫,450多件一去不回。恒源祥公司遭遇的诚信尴尬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诚实信用应该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②国家应着重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③诚实信用应是消费者、经营者共同遵守的交易原则
④诚实信用是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02年12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2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据此回答10—11题。
10、之所以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因为
①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
②宪法是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③宪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④一切法律、法规、规章都是宪法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A、可以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B、可使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C、可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可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据此回答12—14题。
12、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从经济常识的角度看,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①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④职能转变后,国家不再行使管理经济的职能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政府机构改革
①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需要 ②是适应国家职能变化的需要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④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
A、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B、文化建设具有民族性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D、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国际竞争以文化为基础
二、非选择题
16、某校高三学生围绕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讨论。同学甲认为:“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同学乙则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有了现行宪法就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实现。”请评析甲、乙两同学的观点。




材料一:党的**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材料二: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是1982年宪法赋予村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1998年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至今,全国31个省份全部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与以往相比,2002年村委会选举有几个明显特点:农民参选热情高;村委会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大多数农村选举能做到“法律规定的程序一步不少,农民该有的权利一点不留”。据统计,共产党员在村委会成员的比例高达七成以上。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如何有机统一的?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