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新阶段。经过十年的改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但是,由于渐进性改革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表现在:
1.提出了“五统筹”市场化改革的新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改革思维,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统筹”的基本含义是多角度分析相关问题,整体规划和综合实施方案。只有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才有可能提出符合发展趋势又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专家们评论,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必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2.提出了“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新观点,突破了把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定位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传统观点。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重大变化将使国有企业多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创造了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和外商进入国有股份公司投资的机会,有利于用非公有制形式改造国有企业。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重新明确了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股份制,这个方向是不会动摇的;第二,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组织形式,意味着大多数国企改革都要实行股份制改造,这有利于动员集聚社会民间资本用于投资,扩大了国有资本利用和控制的范围;第三,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3.提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思路,规定只要是“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资本均可进入,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体制性障碍。《决定》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决定》还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都享受同等待遇,使它们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这将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发展。 4.提出了产权制度改革的新论断,明确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阐明了要建立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四个基本特征。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国企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现代产权制度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它具有“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基本特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这一系列论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为进一步加大国有经济改革力度,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前提。 5.提出了不仅要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且要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报告从法制的角度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从产权的角度提出保护私有财产权,这在党的文件里还是第一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但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对私有财产权进行保护,私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以至于不少私人投资者总是担心自己的财产缺乏保护,因而不敢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甚至出现了“见好就收”或将资本向国外转移等情况。因此,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就必须明确保护私有财产权。 6.提出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指出:“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市场经济要求全国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生产要素应根据市场信号的要求,向那些效益和其产品有市场需求的部门、行业、企业和地区自由流动,在市场信号的调节下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淘汰那些效益较低、亏损严重的企业。但现实中,一些地区害怕竞争,为保护本地区落后的产品,通过设置行政壁垒,实行严重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这些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必须废止一些部门和地区为禁止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设置的行政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7.提出了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使经济的参与者方便快捷地获取交易双方真实的信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而社会信用的缺失则不仅会妨碍经济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整体经济的混乱、衰退。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信用体系的基础。从经济学理论分析,交易的实质是产权的交换,如果产权界定不清晰,交易者一方面难以通过透明规范的方式增进自己的利益,致使交易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交易者也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于是会出现信用缺失现象。市场经济又是法治经济,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以法律为保障,要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使不守诚信的企业和个人,一经发觉不仅名誉扫地,而且经济损失远大于不当所得。 8.提出了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从微观领域退出,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了市场调节,企业根据市场信号变化决定其生产经营活动。市场管不了的和市场管不好的,则由政府来管理。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过去改革重点是调整微观主体利益,所以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下一步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经济调控,调整政府各部门利益,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9.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提法富有新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都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的发展,要求社会各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0.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就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约有1.5亿农民需要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和城市转移,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加之原来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民在城里就业很困难。要创造条件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样农民收入才能增加,城市过剩的工业品在农村才能有市场和销路。除了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在城市当中还存在着大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另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安排,虽然我国人口增长率在下降,但人口增长总量还是在增加,这导致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不断扩大。能否做好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好扩大就业工作。要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要求出发,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11.提出了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过去企业的投资和一些项目的投资必须上报国家,完全由国家审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已成为一个市场主体,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决定,自己承担投资风险。但一些大的重要投资项目还必须上报国家由国家主管部门审批。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投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缩小国家对项目投资的审批范围和权限,一般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这一重大创新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江苏通州三余中学 胡清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