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体会音乐表现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

 2、在听辨、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感受、体会维也纳圆舞曲的风格,理解乐曲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乐曲内涵

教学难点

 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局部听赏,初步感受

 1、听赏乐曲序奏和第一个小圆舞曲,同时按组别完成不同的思考题: 

1)乐曲节拍及速度、力度;(2)乐器及演奏形式;(3)旋律线走向、调式及风格;(4)乐曲情绪或音乐形象。

  2、各组依次回答听辩的问题。

 3、教师点评

二、整体欣赏,进一步理解

   1、点题并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略)

   2、“圆舞曲”体裁及乐曲结构讲解。(“圆舞曲”又译“华尔兹”,是一种流传极广、种类繁多的三拍子舞曲,其节奏轻快,旋律流畅。维也纳圆舞曲源于奥地利北部和德国南部的民间舞蹈边德勒舞的音乐,由序奏部、组成主体部的三到五首小圆舞曲和结束部组成。主体部的各个圆舞曲被依次乐为“第一圆舞曲”、“第二圆舞曲”……在每个小圆舞曲里都有各不相同的两个主要旋律,一刚一柔,一呼一应,像是一对性别不同的舞伴。《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就是由序奏部、组成主体部的五首小圆舞曲和结束部组成的,每个旋律都十分精美,各具光彩,有的稳健,有的活泼,有的豪放,有的抒情,有的宁静柔和,有的热烈辉煌,当一个个小圆舞曲连续演奏时,就好像一串闪闪发光的钻石。)

板书:

序奏部          (一)(二)(三)(四)(五)        结束部

3、小圆舞曲片段谱例分析、视唱。

1)圆舞曲(二)略

(连续的隔两拍一休止,隔两拍一休止,继而六度大跳成一个上扬宽广的旋律,让人自然联想起圆舞曲一步两顿,左荡、右荡一转圈的舞蹈形象。)

2)圆舞曲(五)略

(连续级进上行后又附点五度下行,给人以流畅、深情之感受,像是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歌唱。)

4、完整欣赏全曲。同时学生思考:

1)在各个小圆舞曲的衔接上,作者用了哪些音乐表现手段?(如节奏渐疏,力度渐弱,速度渐慢,转调,改变主奏乐器等等。)

2)作者在塑造小圆舞曲中的没音乐形象对采用了什么音乐表现手段?(如利用不同性质的旋律、不同类别的乐器等。)

3)序奏与尾声有何联系与区别?(尾声是序奏的变化再现,首尾呈上行走向的旋律,充满生机,奋发上进,而尾声奋进、欢乐的情绪,比序奏来得热烈、辉煌。)

5、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补充。

三、作品简评,提高巩固

1、学生思考讨论。

11876年的普奥战争,作为战败国的奥地利,空气沉闷,国民心情忧郁,而《蓝色的多瑙河》是那样的欢快激昂,充满生机。试想作者的创作意图何在呢?

2)试分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1)创作意图:唤起民众,振作精神,为追求自由、和平而舞蹈、放歌。

2)艺术价值:旋律优美,风格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典范,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喜爱。

3)社会价值:被奥地利人民称之为“第二国歌”;维也纳公园里有作者约翰.施特劳斯极其豪华的铜像;国际50周年和平纪念音乐节中,作者曾指挥近两千人的乐队、近两万人的合唱团演出过《蓝色的多瑙河》,这样的演出盛况,在西欧音乐史是罕见的。

四、复听全曲,并让学生随着圆舞曲的节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

根据特长学生可自由组合成若干组合。(有舞蹈基础的可成对成双翩翩起舞,节拍感强的同学可随着音乐划出乐曲的节拍,对乐器较熟悉的可模仿正在进行的乐器的演奏动作,对色彩敏感的同学也可用色块画画,擅长朗诵的同学可即兴配乐朗诵卡尔.贝克赞美多瑙河的诗歌,对节奏感受兴趣的同学可即兴编配节奏等等。)

1、分组讨论表演方式。

2、各组按小圆舞曲的顺序依次进行交流表演。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