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之窗>> 粤教头条 >> 详细内容

名师指导:初中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略

2013-09-29 10:23:10

来源: 作者:胡巧儒
0 0

一、语文阅读能力在社会生活和考试中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几乎每天都跟书报、刊物打交道,因为它们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但是,语文阅读能力高低不同,对这些精神粮食的消化吸收也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明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富人张老没有儿子,招了个女婿在家里。后来,他的小老婆生了个儿子,名叫一飞,刚四岁张老就死了。张老病重时对女婿说:“小老婆生的儿子不足以继承我的财产,我将把财产给你们夫妻。你们只要供养他们母子,使他们不死在荒野,就是积了阴德了。”于是拿出遗书,上面写道:“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女婿拿着这份遗书一点都不怀疑。后来,张老小老婆的儿子长大成人了,告到官府,要求平分财产,女婿便把张老的遗书递上去,官府搁置不理。有一天,朝廷奉使者来了,张老小老婆的儿子又上诉,女婿仍然前去以张老的遗书作证。于是,奉使者把张老遗书的句读改为:“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并说:“你岳父分明说女婿是外人,你怎么敢占有他的财产呢?诈写‘飞’作‘非’,是想到小老婆的儿子很小,怕被你们伤害罢了。”这样,把张老的财产判给他小老婆的儿子,人人称快。对于这份看似简单的遗书,女婿和奉使者在理解上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他们语文阅读能力高低的差异。女婿之所以“据之不疑”,是因为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差,看不懂岳父遗书中隐藏的玄机。而奉使者之所以能够英明断案,平息纠纷,就是因为他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洞悉遗书中蕴藏的奥妙。类似这样的案件,在当今社会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各种隐藏玄机的合约书,如果合约双方没有相应的语文阅读能力,纠纷在所难免,吃亏者不言而喻。
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需要考试 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从分值来看,各种文章(包括现代文、古诗文)的阅读题,约占整份试卷的40%,这一比重,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喜事,而对于阅读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却颇感头痛了。尤其是对人生起重大作用的中考、高考来说,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语文考试的成败,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正常与否的发挥。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科目的大考小考中,由于语文阅读能力差,不理解题意而答非所问的事例数见不鲜,就是一个明证。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语文阅读能力在社会生活和考试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略
语文阅读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本人认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培养阅读兴趣,开拓阅读思维,掌握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视野,巩固阅读成果。
(一)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誉为“俄罗斯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由此可见,激发培养阅读兴趣,对提高阅读能力是何重重要。
怎样激发培养阅读兴趣?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跟大家共同探讨。
1.挖掘美点,感染熏陶。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枯燥无味的,都有它独具的“美”点。或光彩夺目,或朴素自然;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玲珑;或胸襟坦荡,或壮志凌云;或正气凛然,或笑容可掬;或蕴含哲理,或洋溢风情……从思想内容看,有知识美、科学美、哲理美,有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包括生活美、风俗美,有造型美、色彩美、意境美,有形象美,包括行为美、心灵美、语言美等;从形式写法看,有立意美、布局美、结构美、措词美等。我们在阅读时,若能把课文中蕴含的美点挖掘出来,那么,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会获得美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我们就有难以言传的快乐,从而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我们就会变被动、应付的阅读为主动、自觉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文时,如果能紧扣新闻特点,抓住题目中“百万”、“横渡”这两个词,挖掘出其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宏伟美”,再通过想象再现“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动人情景,使自己如临其境,感受这种“宏伟美”,必然受到震撼、感染,我们学习课文内容定会兴趣倍增,干劲十足,从而收到“开阔眼界、扩大胸襟”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材中有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业绩功垂万代,光耀史册,高尚人格令人景仰,堪称楷模。有的博学多才,勤劳俭朴;有的少年有为,老当益壮;有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有的先人后己,先国后家……“人格美”的文化素材丰富多彩,俯拾皆是。如《我的信念》、《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藤野先生》、《岳阳楼记》、《唐雎不辱使命》等,我们学习这些课文时,认真分析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崇高人格,既可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又可使我们从中获得“人格美”的熏陶,收到良好的德育功效。
2.关注矛盾,理解用意。有些课文,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或隐或现地设置一些相互矛盾或表面看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问题,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对于一些比较隐晦的矛盾,粗心或阅读能力欠佳的同学往往“视而不见”其妙,便“空手而归”。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并恰如其分地分析,以理解作者设置矛盾的意图。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调动我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有意设置了几组矛盾:①本是表达作者对长妈妈深情的怀念和真诚的祝愿,而文章的前一部分却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甚至“讨厌”她;②长妈妈给“我”买来的绘图《山海经》并不好,“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而“我”却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我们阅读时,若能关注到这些相互矛盾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不仅可以激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写法及思想内容。
3.敢于质疑,明辨是非。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形:有时某些问题,一些名人甚至很有权威的资料包括教参书的理解往往似是而非。我们如果能够根据有关知识洞察其破绽或漏洞,在此基础上提出质疑或引导大家质疑辩论,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我们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获得独到见解,发展我们的创造思维,培养我们的独创精神。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一课的“朗读·背诵”练习一,要求给两个句子划分节奏。其中一句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这句话的节奏停顿,教参书是这样处理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对于这样的节奏停顿,本人不敢苟同。首先,从修辞角度看,这句话是个排比句,朗读时确实应该像教材所说“要注意节奏鲜明”。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节奏鲜明”,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内容上,停顿后各个节拍的词语意义要明确,不能含糊或产生歧义。这是原则,也是常识。而教参书对上述句子的节奏停顿处理却未考虑到这点。于是,我把教参书对此句的节奏停顿的划分告诉学生后,这样引导学生质疑:按教参书的读法,这里的“苦其”是什么意思?是“使其受苦”之意吗?若是,后面的“心志”又该如何理解?二是结构上节拍与节拍之间关系要清楚,不能合混;节拍内部的结构要相对完整,不能残破。这也是常识,是原则。而教参书对上述句子的处理也未考虑到这点。于是,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质疑:“苦”的对象是“其”还是“其心志”?若是前者,可像教参书那样处理;若是后者,教参书的处理就值得研究了。其次,从句式特点看,这句话的五个分句均为使动句,它的使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支配关系。全句的使动词分别由“苦”、“劳”、“饿”、“空乏”、“乱”五个形容词充当,其支配对象依次是“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其身”、“其所为”。于是,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讨论:这句话的五个分句均为使动句,试问:各个分句的使动词及其特殊的支配对象分别是什么?经过以上质疑讨论,我们对这一句子提出了不同于教参书的处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一处理得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专家的认可。(见拙作《文言语句的节奏停顿》,获1998年华中师大主办的“全国语文教师精短论文大赛”一等奖,同年入选于《全国语文教师精短论文大系》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善于生疑,探幽揽胜。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道出了读书与教学的真谛,它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有指导意义。因为课文中一些地方看起来平淡无奇,我们往往因此而觉得浅显无疑,甚至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精读深思的兴趣。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能表现较深刻的内涵。因此,我们阅读或备课时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认真思考或设置一些有思考价值的疑难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讨论,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妙处。
如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正文的第一部分开头连用四个短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描写作者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时的天气情况。我备课时读到这里,心想:作者为什么不用逗号或顿号而用句号?是否除了描写天气还有更深的用意?经过一番思考,便觉得这几个短句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作者用句号,是为了让一个词构成一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阅读时自然放慢速度,进入无限悲哀的境地,感受无限悲哀的氛围,达到一读三叹的效果。于是,我便设置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几个短句仅仅是描写天气吗?作者为什么不用逗号或顿号而用句号?这些问题的设置,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可谓一箭双雕。
5.巧用教材,力求创新。有时书中某些内容或作品中某些情节,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的主题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在阅读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处理,但要合情合理。如戏剧课文《威尼斯商人》(节选),法官鲍西娅告诉夏洛克可以按契约协定在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一磅肉,但强调“不准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夏洛克对此感到束手无策。初读时觉得鲍西娅确是一个聪明绝顶的法官。但深入思考一下,又觉得鲍西娅对案件的处理有些武断,有失公正——哪有割肉不流血的呢?同时又觉得夏洛克蠢笨无能。因为夏洛克可以提请法庭指定人动手,至于指定人“失手”弄出了血或是分量出错,那是法庭的事,与他无关,他要的只是一磅肉,多出来的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这样,夏洛克或许可以反败为胜。
总之,激发培养阅读兴趣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开拓阅读思维。
阅读思维的宽窄直接关系到阅读效果的好差。因此,打开阅读思路,拓展思维空间,快捷准确获取文章精髓,掌握知识要领,是我们求学者的共同愿望。那么,如何开拓自己的阅读思维?也许同学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多问几个为什么。你们的回答确实不错,但显得笼统,不够具体。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共同探讨。
1.探究矛盾。在“培养阅读兴趣”一节中,我们谈过“关注矛盾,理解用意”,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调动我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样,探究矛盾也是我们开拓阅读思维的好方法,是关注矛盾的延续。例如《陋室铭》中有这样两句话:“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话表面看来前后矛盾,既然“可以调素琴”,怎么能说“无丝竹之乱耳”?如果是前后自相矛盾,怎么能成为名篇名句流传下来呢?经过再三考究,才知道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因为“琴”和“丝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前者声音悦耳,代表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无意义的灯红酒绿之中的声音,代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甚至是靡靡之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是作者从正反两个角度、虚实两个方面对同一问题所做的描写。
2.揣摩争议。有些文章,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意设置一些模棱两可、耐人寻味的问题,让读者思考回味,以丰富文章的内涵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还有些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由于解读的角度不同,对文章的主题或某些内容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在阅读中对这些带有争议性的问题,若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其合理性,或跟同学们共同探究讨论,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透彻理解、准确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创见性、深刻性,提高我们的思辩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同学们共同探究讨论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下定论、分输赢。例如:老舍的《小麻雀》一文,作者对小麻雀的结局有意不点明,让读者自己思考回味。于是,我便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对于小麻雀的结局,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没死,看来都有道理。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对小麻雀的有关描述,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这样写的用意。结果,同学们思考讨论,兴味盎然,甚至出现争辩现象,从而大大地加深了大家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又如:《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神话故事,对于文中的共工,有人认为他是“胜利的英雄”,有人认为他是“失败的英雄”。于是我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谈他们各人的看法,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赞成哪种看法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从共工发怒的动机和结果来看,他是“胜利的英雄”。他不甘于压迫,敢于向强大的颛顼挑战,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连日月星辰的运转,也为之改观,他不愧是旧秩序的破坏者,新天地的开拓者。从共工发怒的情形和历史记载来看,他是个“失败的英雄”。共工发怒,说明他在与颛顼的争斗中很不顺心,是打输后的心理状态的表现。从颛顼后来作为五帝之一载入《帝王世纪》来看,其后默默无闻的共工无疑是个失败者。
3.求同辨异。求同辨异是开拓阅读思维的良策妙方。它不仅适用于有对比内容的同一篇课文(文章),而且适用于内容相同而写法不同或写法相同而内容不同的文章(课文)。我们阅读时如果能针对有关内容或篇章进行求同辨异,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阅读内容及其写作方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有效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受益无穷。如《邓稼先》一课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者杨振宁把这两位顶级科学家对比来写。我们阅读时应该运用求同辨异思维,看看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把他们对比着写有何用意。我们经过思考分析或合作探究可以很快找到答案——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作者把他们进行对比,用意在于更生动形象地表现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又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和冰心的《观舞记》都编排在同一单元,我们学习这两篇课文时应自觉地运用求同辨异思维,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一过程既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对这两篇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又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求同辨异思维在学习中应用相当广泛,不仅适用于新知识的学习,而且适用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整合,我们在学习中如果能够灵活运用,求同辨异法不仅是我们开拓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拓展知识领域的良方妙策。
4.由此及彼。指从正在阅读的内容生发开去,联想与之相关、相似或相反的情况,进行映衬补充或对比,以加深印象,拓展视野,编织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或增强爱憎感情等。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在理解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之后,联想学过的课文或所接触到的其他材料,便会发现与菲利普夫妇性格相似的人物不少,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此外,还可联想到其他书刊或电视剧中所刻画的与之相似的人物,这样,既可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仓库,又可大大拓展我们的阅读思维,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在理解本课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裸的金钱关系之后,再回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专业户发财致富后不忘国家,不忘亲属邻里,特别是我国近年来几次天灾后,在抗洪抗震救灾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事例进行对比,可以大大地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和对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理解。
在古诗文阅读尤其是中考复习中,由此及彼这种开拓阅读思维的方法应用更加广泛,意义更加重大。如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时,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生发开去,我们可联想起意境相似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学习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时,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生发开去,我们可以联想起与之意境相似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学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生发开去,我们可以联想起意境相似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猛浩然之广陵》)。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生发开去,我们可以联想起含意相近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学习《〈论语〉十则》时,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生发开去,我们可以联想起含意相似的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生发开去,我们可以联想到意境与之相似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生发开去,我们可以联想到具有“先忧后乐”精神的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销烟)、秋瑾、毛泽东、周恩来、孔繁森等。学习《三峡》时,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生发开去,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课时,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生发开去,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反弹琵琶。指就文章某一观点或社会某一舆论,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看法。这是一种逆向思维,运用得好,既可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使人耳目一新,又有助于培养独具慧眼和创造思维。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中关于人处逆境利于成才,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不是只有逆境才利于成才,国无忧患就容易灭亡?你们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包括书本上的和现实中的)来说明这个问题吗?经过同学们的思考议论,有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逆境有时是人才的杀手。我想大家还应该记得八年级下册学过的课文《我的第一本书》吧,里面写到的乔元贞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由于家庭困境失学了,加之当时当地经济、文化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这个有书可证的事例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逆境有时是人才的杀手吗?接着,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逆境固然能磨炼人的意志,使人有所作为,但顺境更利于成才。如我听爸爸说,我村有这样两个人,他们读中学时成绩都很好,一个由于姐妹多,家庭生活相当困难,初中毕业后只好到外面打工去了,另一个家庭生活优裕,供他读高中,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有的同学说:国无忧患,更能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就说明了这点。如果像伊拉克那样天天打仗或发生内乱,怎么可能发展呢?这种逆向思维训练,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辩证理解,而且可以开拓我们的阅读思路,有效地训练我们的辩证思维,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
6.变角多侧。指在阅读中就文中的同一问题或材料变换多种角度,从多个侧面提出合理见解。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多样性。如学习《狼》这一课时,从狼的下场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①贪得不厌,必吃大亏;②像狼这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从屠户战胜狼的过程来看,我们又可以得到以下启示:①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不能妥协退让,必须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②遇到危险,不必惊惶失措,要冷静下来想办法解决;③不要被假象所蒙蔽,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有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从蔡桓公角度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①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后果;②讳疾忌医,死路一条;③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桓公的病情由轻而重最后不治而死这一事情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应吸取以下教训:①有病要及时医治,无病要早防;②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③有了缺点错误,要及时改正;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从扁鹊的角度看,又可以得出以下启示:①做医生要有责任心;②给人忠告,要讲究方法,善于进谏;③要善于推销自己。
(三)掌握阅读方法
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是说,教人一技之长,比起暂时性的“施舍”更有长远的益处。
俗语说:给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说:“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无独有偶,在古代神话故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来到一座寺庙里,看见一个和尚在练功,感到他倒是有点“基础”,有意点化他。吕洞宾就在身旁拿了一块石头,用手指一点,石头马上变成了金子,然后把它赠给和尚。和尚央求他说:“这块金子是身外之物。你若诚心诚意帮助我,那就请你把点金之术传授给我吧!”这位和尚的话很有道理。他懂得“这块金子”的价值是极有限的,只有获得“点金之术”,才一辈子受益无穷。
这两个故事虽然内容不同,但蕴含着一个共同的道理:工具、方法远比食物乃至金银财宝重要。
阅读方法,对我们同学来说就是“点金之术”、“钓鱼之竿”,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工具,我们就可以自己“点金”,自己“钓鱼”,自行打开知识之门。
为此,先给大家介绍三位名人的阅读方法。
【莫言“耳朵”阅读法】作家莫言从小就喜欢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他还经常去听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戏曲,还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诸如植物生长、动物鸣叫……
【华罗庚“默想”阅读法】数学家华罗庚拿到一篇数学论文时,往往先看题目,然后默想自己来写这篇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怎样收尾,想清楚后再读文章。当看到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时,每每发出会心的微笑,然后浏览而过;当看到新颖的见解时,便细细阅读。
【毛泽东“四多”阅读法】伟人毛泽东读书主张“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多读指读书的面要广,重要的书要多读几遍。多写就是摘抄妙语佳句,圈点眉批,写读书笔记。多想即反复思考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多问就是有了问题就要问。
三位名人的阅读方法各有特点和好处。莫言的“耳朵”阅读法,他通过听故事,听戏曲、听大自然的声音,有助于养成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习惯。这种方法可以丰富想象力获得写作灵感,可以从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华罗庚的“默想”阅读法,能十分迅速地捕捉文中的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快速找到文中新颖独到的见解,启迪自己的思维。毛泽东的“四多”阅读法,是一种强调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的读书方法。“多读”可广泛涉猎知识,开阔视野;“多写”能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多想”有助于开拓思维空间,把书读“活”,学以致用;“多问”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多渠道地获得答案。“四多”阅读法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学会质疑等习惯。
下面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积累的阅读方法,仅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1.据“体”阅读法。指根据不同的文体而采用的与之相应的学习方法。如记叙文,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有写景状物的,由于内容不同,阅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写人的——侧重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所处环境,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叙事的——侧重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写景状物的——侧重分析景物特点、描写顺序及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小说的阅读方法步骤:
(1)理清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结局,有的“开端”的前面还有“序幕”,“结局”后面还有“尾声”)
(2)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抓住主要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
(3)分析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4)分析理解重点词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5)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归纳小说主题
2.点画批注法。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觉得精彩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并用简要的语言及时记录阅读时的思考、感悟或疑问。批注的方法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提问题等,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学会这种读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对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很有帮助。现以张晓风的《行道树》中的一段文字为例,点画批注于下:
原文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批注
①“被安排”和“自己选择”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前者指职业——当行道树的命运自己无法选择;后者指“思想境界”——勤生绿叶,献出浓阴是自己的主动追求。
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③连用两个“不必”,强调这种命运是“自己选择”的。
④“勤生绿叶”、“献出浓阴”,奉献之情溢于言表。
⑤“神圣”句富含人生哲理,既交代了“自己选择”的理由,又突出“痛苦”的意义,反映这种奉献精神的崇高。
3.考词析句法。指联系语境或历史背景、社会现实欣赏、分析、品味重点词语、关键语句(中心句、过渡句、矛盾句、警句、抒情句、修辞句——比喻、双关、反语、夸张等),揣摩探究它们的含义或者用法之妙。这是深入理解语句内涵和写法之妙的读书方法,同样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第二部分开头一句:“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荒谬的画面。”——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半个世纪以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第一段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是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招牌”一词通俗形象地揭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比喻既通俗又准确形象,它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规律变得通俗易懂,可触可摸。这句话揭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为什么可以识天气,从而引出全文的说明中心。
4.假设对照法。指对精彩的语句或叙述的详略、记叙的顺序、情节的安排等作改动假设,并跟原文对照,辨别优劣。这是深入理解语句和文章写法之妙的读书方法。它有助于鉴别语言表达和布局谋篇的优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例如:《孔乙己》一文中描写孔乙己的两次付酒钱的动作:①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同是付酒钱的动作描写,前一句用“排”,后一句用“摸”,这里的“排”和“摸”如果均改为“掏”、“拿”、“取”等动词好不好?为什么?——当然不好。句①孔乙己身材高大,虽然跟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但还有几分读书人的斯文,更重要的是他把九文大钱“排”出来至少有两个用意:一是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二是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句②孔乙己此时已被打断腿,是用手“走”来喝酒的,不仅斯文扫地“排”不得,更重要的是衣袋里的大钱已极有限,“掏”“拿”“取”不得;只能慢慢“摸”寻也。从这一“摸”字,我们可以想象被打断腿后的孔乙己生活是何等拮据,境况何等悲惨!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部分——巧遇于勒,结局部分——躲避于勒,如果改为菲利普一家与沦落的于勒兄弟邂逅相认,热情拥抱,然后恳请于勒落叶归根,骨肉团聚,好不好?为什么?——当然不好。如果这样改就偏离了作品的主题——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就不符合菲利普夫妇势利、自私、冷酷无情、唯利是图、认钱不认人的性格特点,如果这样改,菲利普夫妇就变成宽容善良、看重亲情、富有同情心的人了。
5.异同比较法。指在阅读过程中把相似相关或相反的几个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别,找出异同。这种方法既可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相互联系与区别的认识理解,又有助于培养阅读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如学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可以比较它们在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所反映的人情世态等方面的异同,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语文学习中异同比较法应用相当广泛,如语法知识中的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形式很相似,其实结构不同,如果不进行深入的异同比较辨别,很容易混为一谈。修辞知识中的借喻与借代,比喻修辞与象征写法;说明方法中的下定义与作诠释;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中的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类比论证与对比论证;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与叙述方式(顺序)等,如果不注意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很难透彻理解,正确掌握。
6.按图索骥法。指根据文章的题目或文章的线索、顺序以及所描述的表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意旨。这是一种常见的读书学习法,它不仅可以循序渐进地了解清楚文章的写作思路,进而透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锻炼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提高读写能力。这种方法常用于比较复杂的叙事写景文章的阅读学习。
7.循脉寻踪法。指寻找贯串全篇的主干脉络,弄清楚主干脉络派生出来的分支脉络,然后遵循主干脉络和分支脉络的踪迹,划分文章的组成部分,并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常用的梳理文章写作思路,进而正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读书学习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叙事散文、小说,层次比较多的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梳理。
8.发掘真意法。指根据文章所写事物或角色,琢磨各种事物或角色之间的关系或矛盾,感悟、发掘出蕴含其中的道理或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常用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以及比较隐晦的托物言志之类的散文的阅读。
9.文言语感法。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特点,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动宾倒装、介宾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此外,分解组合法、要点归拢法、事理聚焦法、沿标析象法、凭形觅影法、题文联系法、核心扩散法、从实求虚法、题首猜读法、卡片积累法等,都是读书学习的有效方法。
(四)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新课标在“关于阅读”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阅读不能只就课本读课本,必须在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跳出课本,广泛阅读与课文相近似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包括实际应用能力和应考能力。怎样才能拓展阅读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将我们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尝试和体会。
1.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运用。
(1)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我们应该搜集积累3~5句有关困难与成功的关系的名言警句,并仔细体味它们的含义。学习《蝉》和《贝壳》这两篇短文时,应该主动搜集积累关于如何对待生命的名言警句。学习《春》一文时,我们应该搜集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名句。学习《夏感》一文时,我们应该搜集积累古诗词中描写夏季的名句。学习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时,我们应该搜集积累有关赞颂母爱的古诗。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我们应该搜集积累有关“银河”的别称。学习《未选择的路》这首哲理抒情诗时,我们应该搜集积累有关“路”的诗文名句。学习《黄河颂》时,应该结合《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或成语以及有关黄河的诗句、历史传说或历史人物故事。学习《马》一课时,应该结合《马的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有关“马”的俗语,含“马”字的成语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英雄豪杰所乘骑的宝马良驹。学习《说‘屏’》一课时,我们应该搜集积累带“屏”字的诗句。学习《隆中对》时,我们应该搜集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对联、故事、成语、熟语、歇后语。学习《威尼斯商人》时,应搜集积累中外名著中有“吝啬鬼”之称的名字等。
(2)注意相关知识的运用。如学习《海燕》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掌握“象征”这种文学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思考写出黄牛、鸽子、春蚕、铺路石等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习《不求甚解》一文时,我们可以学习该课的写法,运用求异思维、对一些成语如“见风使舵”、“班门弄斧”等进行辩证分析,表达出新的立意。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假设长妈妈还健在,读了鲁迅这篇文章后会对鲁迅说些什么,然后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点,放飞想象的翅膀,代长妈妈说几句话。学习《端午的鸭蛋》时,我们可以想想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及其含义。学习《春酒》一课时,我们可以想想过年时摆桔子、番茄、苹果,吊红萝卜,吃年糕,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送月饼、吃月饼等习俗的寓意。
2.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在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后,我们可以运用刚学到的物候学知识,结合地理知识,探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一诗句说明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山下桃花开完了,山中桃花才盛开,说明山上桃花开得晚。原因是山地地势高,气温比山下低。
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一诗句说明物候与纬度有关系。北方八月就开始下雪,说明北方气候寒冷,冬天来得早。
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小草冬天枯萎,春天又开始荣发,说明小草枯荣与大自然四季轮回有联系。
④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五月的天山仍然积雪很厚,这说明地势的高下影响着物候。
这种运用课文知识来解析其他学科知识的训练,既可让我们懂得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又能使我们在自己的知识领域里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应考,而且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我们终身受益。
3.沟通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沟通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语文为社会生活服务,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习语文的宗旨。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培养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例如学习《威尼斯商人》(节选)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社会实践题:假如自己也是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契约案件中的旁听者,应该怎样劝说夏洛克放弃对安东尼奥的报复?
4.拓展阅读要有针对性。语文新课标实施以后,语文教师和中考命题人员以及各种语文教辅资料都十分关注课外拓展阅读,这是可喜的事。可惜存在的误区不少。特别是不少语文教辅资料似乎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对课外文章的选择随意性相当大,毫无针对性,无论对加深学生所学课文内容或主题的理解,还是对类似课文的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都毫无帮助。这样的拓展阅读恐怕对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能力,其作用、意义不是很大。因此,我在给学生选择推荐课外拓展阅读文章时十分讲究,不达到以下四个条件之一者不选。一是与课文的主题相同或相近,这是首选;二是与课文的体裁或写法相同或相似;三是与课文的材料相联系;四是出自同一作者的作品。并且在设题时尽可能引导学生比较选文与课文在主题或写法上的异同。
例如:我教鲁迅《故乡》时,选择了一篇人物思想性格与闰土很相似的微型小说《老根叔》作为拓展阅读。设题以下:①读完这篇微型小说,你认为文中的老根叔是个怎样的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他与《故乡》中的闰土有何相似之处?②文中的老根叔为什么一事无成?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假如你是老根叔的老乡或熟人,很想劝他告别陈规陋习,鼓励他开拓创新,走上致富路,你打算引用《故乡》中哪句话来开导他?④文中的“我”,为老根叔出了很多主意,还为他提供了各种条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假如你是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看了这个故事会受到哪些启迪?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和名句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积累运用课文名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获取多种有益的人生启示。
(五)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阅读成果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熟读背诵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做摘录卡片,写读书心得体会等,这些方法都是巩固阅读成果的好方法。此外,我认为巩固阅读成果的最有效方法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写作,既是巩固阅读成果的有效方法,也是阅读的延伸、扩展和深化、运用,两者结合起来,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最佳途径。但是,如何结合,却值得研究探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效果比其他方式的写作会更好。因为学生的写作与作家的创作不同。他们一般都需要从模仿开始,逐步提高,然后创新。因此,本人主张尝试每学完一篇课文,根据课文体裁或内容设计一道题目,引导学生写一篇与课文相类似或有联的文章(如没时间,只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写也好),然后给学生提供一篇获奖作文或考场满分作文作为范文,并加以简要评点,供学生欣赏借鉴,以开阔学生立意选材的视野,拓展写作思路,提升读写能力。本人编写的《感悟探究与拓展创新》丛书,每篇课文阅读训练后面的“培优创新”栏目就是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编写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尝试已得到不少老师和学生的赞赏。
如鲁迅的《风筝》一课,作者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毁坏小兄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情。拙作《感悟探究与拓展创新》中,我在《风筝》一课的“培优创新”栏目中紧扣课文主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学习、生活或交往中,你有过深感内疚或悔恨的经历吗?请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自己当时的想法、感受等写出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然后提供一篇题为《那件事,增强了我的安全意识》(佚名)的精彩作文作为范文,并附上简评文字:
文章用倒叙的方法开头,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紧张的场面,传达了一个悲痛的消息,一下子攫住了读者的心。
“李可祥的离去,让我明白:生命是何等的脆弱与珍贵”一段,承接上文,引领下文,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接着,作者用自我回忆的方式,简要叙述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表达了自己渴望“有奇迹出现”的急迫心情。然而当确认眼前的事实无法改变时,内疚、悔恨与自责“吞噬着我的心”。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读者不能不为死者惋惜,不能不为“我”的沉痛而感到心情沉重。
文章最后一段内心自我剖白,字字悲,句句泪,字字句句都是愧疚和悲痛之情。这种聚积和压抑了许久的感情,凝聚成了结尾的八个字——人生可贵,安全第一。进一步强化了主题,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文章语言质朴、流畅,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作者运用语言的娴熟,非一日之功。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是同一个人阅读同一篇文章,由于处境不同、需求不同,理解和感受不同,也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不揣浅陋,把自己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体会拿出来,跟同学们尤其是使用《感悟探究与拓展创新》丛书的师生们共同研究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借用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句诗来结束今天的发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谢谢大家!

 

编辑: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