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以写促读”有效策略初探
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徐瑛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语文学科性质以新的定位,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理念提倡注重语文应用能力,使语文课程更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因而,高中语文学习的积累、整合、内化、写作、创新都应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真正使教育回归生活的本源。
一、新课标下的新教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编排情况进行研究,是考察古诗文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视角。《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古诗文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记载历史,传承文明,其中蕴含着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之道,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它在推动人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粤教版的高中教材中,古诗文作品数量相当多,占的比重较大,在必修模块中有46篇,占必修内容的30%以上;在选修模块中,则集中在《唐宋散文》、《唐诗宋词元散曲》、《论语》,小部分在《短篇小说》。为了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笔者有意识地搜集了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七种版本的新教材,针对这些教材在文言单元与课文编排方式上的异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对其选文进行归类,从中探讨编写意图及其与新课标的关系,从中寻求对文言文课程实施的启示,思考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应该怎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比如,通过对粤教版必修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如下特点,得到如下启示:
1.数量的适当减少,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可以说,对古诗文篇目的“别有用心”的删减和重新整理是教材改革的亮点,这可以让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这一块热土上发挥智慧,创造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
2.内容的相对浅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粤教版中保留的篇目相对浅显易懂,如《师说》、《劝学》等传统篇目,较少深奥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转换,大多以短句为主,配合文中注释,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而且,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生活相关度较高,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体验中激发共鸣,因此学习效率高,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3.编排的相对新颖,有利于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粤教版教材的古诗文以文体以时代为主编排单元,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教材安排的时代性和人文性。这样的编排无疑是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文言文教学有了多种课型的选择,如串讲课型、评点课型、探究课型、诵读课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同一主题教学中展开。
教师可与学生携手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体诗殿堂内漫步,于先秦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的天空中遨游,在唐诗宋词元散曲的艺苑里徜徉,充分地感受充溢其间的传统文化魅力,一齐去拾掇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
二、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现状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学习文言文,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这是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要求。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对古诗文兴趣不大,甚至产生怕学、厌学的心理,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文本身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感觉有如学外语,有语言障碍;二是学生以为,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考试,古诗文似乎没多大实用价值;三是“训诂式”的教学方法,呆板、沉闷,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与感悟,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吃力,导致恶性循环。笔者通过对古诗文教学调查数据(论坛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了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文言文的教学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
(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1.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21.8%的同学对文言文没有感觉,更有高达 70.4%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古诗文。
2.学生对文言文美的内涵认识不够。47.1%的同学对文言文美的内涵没有感觉,更有35.4%的人明确表示其不美。
3.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明。56.1%的学生把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定位在考试上,对文言文的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功能没有太多关注和肯定。
4.学习意志不强。53.1% 的同学常常有放弃文言文学习的想法,只有12.2%的人可以做到持之以恒。
5.学习方法单调。大部分同学对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不满意,但又找不到根源。对教师的授课方法有一定的感受,但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对多媒体的引入持欢迎态度,但又盲目接纳。
6.课外积累有待加强。学生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学习,对课外积累没有意识或不加关注。41.1%的同学几乎不阅读任何课外古典典籍。
(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
1.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至少,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课堂展示重视不够,偶尔展示的比率为68.75%,从不展示的比率也高达18.75%,这两组数据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 教学方法单调。仍然经常使用串讲方法的教师比率达18.75%,对多媒体的使用持反对态度的教师比率达12.50%,62.50%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
3. 教师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注不够。62.50%的教师明确表示不关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对学生的调查表中,自信能学好文言文并愿为之努力的比率只有18.75%,而常常想要放弃学习文言文的比率却高达55.7%。这组数据的出现除学生个体原因外,与教师的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注不够是分不开的。
4. 对学生参与课堂的关注不够。虽然只有6.25%的比率显示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学生的不参与是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直接原因,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5. 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不强,文言素养不高。56.25%的教师认为自身的文言素养和教学无多大关系。教师参与所谓的教科研活动的动机,多为评聘晋级服务,并不落脚在提升自身文言素养和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上。
6. 对文言文美的内涵挖掘不深。18.75%的教师表示没有必要挖掘文言文美的内涵,在课时紧缺的情况下,能讲完基本阅读篇目,抓好学生背诵默写的落实,为高考的6分默写做好准备就满足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来看,造成教学低效现状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迷失。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不能有急功近利之心,应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积累,并思考感悟,内化为自身的“养料”,才能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固本培元,领异标新。
三、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新策略:以写促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也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说明了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及背诵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教师串讲全文,落实实词、虚词、句式、翻译之后,就直奔主题——背诵、默写。这样对学生的理解与深化认识无疑是放下一道“闸门”。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层次依旧只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上升到能力层面,更不用说以文言文的文化底蕴来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引入了“以写促读”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积累,通过深入研讨促进学生理解内化,最后通过“一课一得”的随笔写作提升学生的思维。
1. 要求学生每天积累。
每天在积累本上,搜集重温一些学过的课内名家名篇的词句,着重是理解,能够解释其义,了解其延伸的深刻哲理,逐步从识记的层面拓展到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随笔练习多运用积累过的古诗文的名句与事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活用到日常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方面,让自己的作文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
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积累过的古诗名句,归根结底就是要他们“知其所言”。大部分的学生在识记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如上下句的默写,不仅课内学过的知识,包括一些课外的名家名篇都有所涉及,但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大,视野还比较狭窄,词句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会读、会写的水平,但不知其所言,更谈不上使用,甚至活用。因此,在这个学期我们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积累的知识,迁移到日常多方面的训练中。
2.利用语言运用题加强理解。
如:
在下文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使上下文语义连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在生死关头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为精神的支撑,需要悲壮而崇高的选择。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选择                                          而不选择“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因为这才是我用纯粹道德良心作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注定是悲剧,也是美的。
上述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学过的名言诗句或课外积累过的诗词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也可从此类题型的解答思路中,让学生找出积累古诗文的规律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懂得灵活运用,从而引起学生重视加强对古诗文的积累。
3.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古诗文的活用。
在积累的基础上,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素材的理解,尝试将一些浅显的话题勾连起来,发散思维,看看从课内积累的素材实际可以怎样用。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将类似的人物,或者类似的经历,进行归纳、梳理,给出一些拓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让学生对素材的使用逐步形成习惯。
如以下的“思维热身”活动:
根据课前预习完成的作文素材积累表格中的课文事迹、作者事例和名言警句,试从以下十个素材中任选三个连成一段有明确中心论点的话:
①司马迁;②袁隆平与“野败”;③贝多芬《命运交响曲》;④谢坤山《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⑤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鲁迅;⑦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汉青”;⑧“布衣总统”孙中山;⑨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⑩比尔盖茨。
如①+③+④,三个素材中的主人公经历就有相似之处,可以提取出“身残志坚”的中心论点;
又如⑤+⑦+⑧,三个素材中的诗句、人物事迹就可以提取出“爱国精神”的中心论点。
从以上十个素材中,只要任选其中三个连缀成段,其关键点就在于要学生善于挖掘素材之间的逻辑联系,或类比,或对比,从一个素材的引申出的多种观点中找出素材之间共通之处,即是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
以次类推,学生可以发散思维,从书本熟悉的事例中逐渐拓展到课外的素材、事例,围绕明确的中心展开论述。学生刚开始运用并不是太熟练,只能勉强地运用三个素材,在表述方面可能还不够准确,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看学生用得对不对,三个类似的素材得出的观点是不是一致,是不是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这个活动,可以放在每一节课的前五分钟,如同是一个热身游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时可先由教师进行点评,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换成由学生互相评点。这样则更有利于训练学生在考场作文上正确选材,富有针对性,从而使论据更丰富。
4.以名句案语的写作模式加深学生的感悟。
“名句案语”是布置给学生写随笔中的一种。主要是以学生所学过的诗词名句为主要观点,让学生进行写作。
如:
“天下有难,匹夫有责”——以爱国为主题,或以此为论点组织论据,或以随想为思路,抒发心中情感。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以“不满足,求上进”为论点,组织材料,发表议论。
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解性强化练习,学生加强了对名句理解,在背诵、积累古诗文诗句过程中,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可让学生从名言诗词中汲取名人精华,激励学生在诗文中学习前人立志、处世、治学等精神,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受益终生。
5.以“一课一得”随笔写作带动学生内化思维。
学习,在于积累。古诗词与文言文的教学,都应注重让学生积累、运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单是对文言基础知识进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对文中的思想情感进行了积累,并把自己的积累内化为独特的体会与感受,再通过表达,使积累内化得以巩固。
在教授粤教版必修二《阿房宫赋》一文时,笔者一方面通过将教学重心前置,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文言文课前积累案》,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课前就初步解决了课内文言词句翻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目的,而对后世有什么启示。并通过拓展课外文段《六国论》,结合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并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我读<阿房宫赋>(或<六国论>)有感》为题的“一课一得”随笔写作。
学生随笔中写到:
我读完这篇课文,也联想到了陈胜,陈胜成功起义后亦得胜而骄之,最后亦只能落到不得善终的下场。二者同为英雄,二者亦最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缺乏上进心与爱民之情。这让我明白到:永远切记——最初的胜利并不是完全的胜利,而且为人处事切忌贪与骄,否则本有的才华也只会被骄奢埋没,沦得悲剧收场,发人深省……(高一1班 余文丽)
六国其实是几个实力不容少看的国家,但为何统一六国的任务落在秦国头上呢?纵观历史,春秋战国数百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却唯有秦国懂得吸收人才,运用人才,其他六国人才并不亚于秦国,但最终又有多少人饮恨与“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轻才。当今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在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发展是根本,人才是根本的根本。(高一1班 温可仪)
又如在教必修二苏轼的《赤壁赋》,通过以必修拓展选修的方式,让学生以“赤壁”为核心,赏析了“赤壁三文”,并且利用课后时间观看了《百家讲坛》,课外补充拓展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一时间学生对苏轼有了比初中阶段更深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重读初中所学的苏词,并以《假如我是苏轼》为话题,进行“一课一得”的随笔写作,进一步通过以写作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教授必修二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完本课的重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位爱国志士情感的理解,链接了三则网上摘录的文章及新闻:《三篇与妻书,一缕天下情 》(网络红贴)、《觉——遥寄林觉民》(齐豫歌词)、《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新华网),通过三篇不同类型的文章,围绕着同一核心“林觉民”,让学生展开思考,学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并完成“一课一得”的随笔写作。
在教授粤教版必修五《郑伯克段于鄢》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
请选择一个角度,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鉴赏,并仿照下例,保留划线语句,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示例:
研读《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故事,我们不免掩卷长思:如果武姜不昏蔽,一视同仁,以母爱之心激励儿子共图国家大业,或许兄弟相残的悲剧可以避免;如果共叔段不贪痴,识得进退,时刻自重自爱,一心为公,必将为君王器重,为百姓爱戴。鉴古思今,长安则国稳,团结则业兴。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和赏析文章的艺术品位,更要用心去领味文中的劝善贬恶之意,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时刻警醒和告诫自己,避恶行,扬善举,团结一致,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仿写:
研读《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故事,我们不免掩卷长思:                                     
                                                                                           
鉴古思今,                                                                                 
 
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设计能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能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动起来,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必须在自读课文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并要在课后整理、归纳、重温,以便能顺利通过教师设计的字词检测;必须在阅读时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消除疑问;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去鉴赏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主旨与写作目的;必须在学完课文后,再次梳理审视课文内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段落仿写,生成表达,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议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心都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特别是仿写的训练,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强化学生运用课内素材写作的意识,逐渐使其形成习惯,长此以往,既可使阅读教学更有效,又可带动作文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一举两得。
6. 活学活用文言素材实现以写促读。
在积累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加强内化,然后逐步在运用的层次上体现出学生对古诗文积累与内化的深度与厚度。在运用的过程中,如写议论文要引用到课内素材作为论据材料说明中心论点,除了积累以外,还要对已有的材料分类、整理、整合,有助于提取到写作中。其次还要善于联想,激活思维,从提取素材中进行“合拼同类项”,把观点一致的素材整合起来,加强议论的说服力。 第三,是多角度使用材料,提高材料积累后的使用效率。同一则的素材可以从不同角度使用,这样就可以一变二、二变三。
教授必修五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引导学生重点积累作者从游记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观点,并活学活用在写作之中。如:
1)“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点滴感悟:知微见著,很多大道理往往存在于细微的事物之中,要善于发现和思考。】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点滴感悟:世间美好的风景常在路途险远、人迹罕至之处,只有不畏惧艰辛的人才能看到最美丽的景色。】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点滴感悟:无论治学还是处世,除了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点滴感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人云亦云,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5)“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点滴感悟:做任何事情只要尽了自己的心志,能否成功都不会后悔;相反没有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而畏惧被人嘲笑而退却的人,最后一定会后悔。】
6)“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点滴感悟: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都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相关的文段和观点作为作文的论据,丰富作文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贴切和恰当,紧扣话题并与之相呼应才能为你的作文锦上添花。在运用的过程中,如写议论文要引用到课内素材作为论据材料说明中心论点,那么具体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议论文中事实材料运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到位、简洁流畅。第二,材料运用要紧扣话题提炼出来的中心论点,最好能够点出话题的关键词。第三,对话题的思考辨析不能只是简单的观点加例子,还应有个性的思辩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教材,走近教材,选材教材,按照以上的方法积累教材中鲜活的素材就犹如进入一座庞大的作文素材资料库,在这座“宝山”之中,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随手即脍玉石宴,弯腰便采五色花。课内事例一源多脉,对解决学生在作文场上无例可用的困境是一个有效的尝试!
如在教授必修四刘向的《晏子治东阿》一文,笔者除了以“四案导学”解决学生文言、文章、文化层面的知识外,还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以及反思学习心得,进一步深入思考文本意蕴,将读写有机结合在一起(如下表)。
《晏子治东阿》课后巩固案
拓展延伸,探究感悟
阅读链接文本《晏子春秋·问上》中一段谈到国君身边的人,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思考文章用简短的篇幅、谈了一个重大问题:执政是对广大百姓负责还是为少数权臣负责?500字随笔谈谈你的想法。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晏子春秋·问上》
                                                                                      
                                                                                       
又如必修五节选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需要背诵的文段内容: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学生既可以从“如何面对逆境”、“心态决定成功”,又可从“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等观点来考虑选材和组织材料。既可从正面阐述,也可以从反面来阐述“假使他们……,他们又将会怎样呢”,通过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运用假设说理将正面例子与反面例子进行对比,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在文言文学习中,创设写作平台,引导学生深化文言文学习。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质是把文本、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之后,结合文本材料作一些小练笔,既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用清晰正确的语言表达感悟和体验的能力。长期坚持,一定能让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都获得积累和进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挖掘读写结合的联结点,让学生有东西写,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为了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通过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本,跨越时空,对话作者,获得共鸣,达到高峰体验的境界。学生更能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从而获得对文本解读的独特性和结论的多样性,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