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在各类教学活动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堂课、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就在于具体教学实施前的系统设计。而教学设计的成败关键又在哪里?最近在江西南昌举办的全国第五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理念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我们发现,教学的成功不是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出彩”,而是整个教学活动思想与过程的统一,是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设计的结果。这体现在教学目标和内容、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媒体使用等多个方面的设计理念转变。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从一维到三维

传统观点认为,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是大纲指导下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创新的课程教学则突破了知识与技能这一“唯一教学目标”,而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种教学内容和目标从一维到三维的理念转变在这次大赛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展示出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效果。北京王运淼老师的教学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主讲的课题是《自由落体运动》,其课题引入部分可概括如下图:

分析这一仅5分钟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第①步教师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人的反应灵敏度”为“反应时间”概念过渡;第②步老师不是讲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尝试;第③步老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然过渡到第④步,学生自由讨论、努力找寻问题答案;第⑤步老师评价学生的答案,引入课题;第⑥步老师则把物理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没有一开始直接提出所要学习的物理公式和原理,而是注重学生自己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学生开阔了思路,掌握了方法,培养了热爱科学、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和态度。这与知识技能这一单一的教学目标相比,“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更能受益终身的东西。

二、师生关系: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师生互动

由教师为中心转变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接受。在这次大赛中,许多教师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动态过程来控制教学,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例如新疆张海涛老师讲授的“波的干涉”一课,当学生已经理解两列同频率的机械波相遇,峰-峰、谷-谷振幅最大,峰-谷振幅最小之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两个同频波源相遇的模拟图样(如下图1),若再标出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就可进一步总结出波的干涉规律。但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在图样上标出两区域,而是把演示课件做成开放型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激光笔在屏幕上指出振动最大点和最小点并分别连接成线,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描绘两区域。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没有直接从课本上找标准答案,而是回答自己的想法(如下图2)。学生的回答会千差万别(下图2中a、b正确),老师则要根据回答的情况调整后面的教学。这样虽然增加了讲课的风险和难度,但广大的学生成了最终受益者。

     

三、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大赛中许多老师的教学,体现了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体验建构知识的设计理念。如天津的王静老师讲授的《波的干涉》一课,在演示完波的干涉图样后,老师给了每组同学两枝铅笔、一把镊子、一盘清水,让学生动手,设法用这几种器具获得水的干涉图样。这一设计是教材中没有的,学生们兴趣高涨,各小组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去尝试。有的学生一手拿一枝铅笔往水中蘸,很难获得理想的图样,但偶尔也能成功,这时他们就会思索探究偶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后来他们发现当两枝笔同时触动水面时,获得的干涉图样最理想,这时再用同一只手握住两枝笔,效果就好多了。摸索出一点干涉原理后再拿到两只脚的镊子,就会发现用镊子更易产生干涉图样。探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快些,有的学生慢些,不少学生经历了多次失败,而这正是体验过程的意义和魅力所在。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们总结出了两波源在不同频率、振幅、间距等情况下形成干涉的必要条件,从而建构起干涉原理这一知识概念。有的学生还进一步试验用镊子的两脚一起振动起来放在水里效果最好,这一大胆的创造该是多么的珍贵啊,可以设想,如果学生们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出这么多思想的火花。

四、媒体使用:从技术至上到有效整合

随着教育技术广泛开展,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使用的多少,课件制作中技术含量的高低放在了首位,认为下力气制作的复杂精彩课件配以多种媒体的使用,必然会更强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这次大赛获奖的、教学效果出众的教师使用的媒体和课件并不一定技术最高,而是媒体与课程本身最有效的整合。例如,江西李敏老师讲授的《多普勒效应》一课,为了解释人与声源间发生相对位移时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他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用复杂的电脑3D仿真水波动画来分析,而是演示了老鸭子分别在静止和走动时数小鸭子的两组二维趣味动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种情况下的差异,学生自然通过类比分析理解了多普勒效应,课件与知识有机结合,恰到好处。新疆张海涛老师分析机械波单独传播的原理时,并没有用多媒体演示,而是使用大玻璃水槽,让学生同时按下水槽中浮在两端的塑料泡沫,产生两列大型水波,学生从水的截面看到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的水波相遇的剖面过程。这种实物媒体的恰当运用,真实、感染力强,其教学效果无疑比技术模拟更好。这些教学中媒体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一切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设计理念。用这一理念指导教学设计才不至于在准备教学时把注意力放在媒体技术上,以至成为技术的奴隶,却忽略了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从教学的准备到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系统过程。教学的成功首先是教学设计的成功,而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则必须首先有正确的设计思想,这就要抓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体面提升。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挑战惰性、理念创新无疑是实施教学设计前所必须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 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 冯建军著,《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4] 应俊峰著,《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