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全体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因此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益,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介绍科技发展史和科学家史,可以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献身祖国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物理实验,以及与物理相关的劳动技术课(如安装照明电路、电子技术等)及社会实践,可以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劳动技能素质。物理有趣、有用,通过学习物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爱好,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经常大量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努力结合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每位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素质,即科学素质的内涵和怎样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一、科学素质教育内容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先后于1992年和1994年两次组织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的全国性抽样调查,并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为题公布调查结果,其调查内容可以作为科学素质内涵的参考。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1.对分子、温室效应、计算机软件三个科学术语是否清楚?2.超导、DNA两个概念各属于哪个学科领域?3.是不是知道地球绕太阳转?4.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四者中哪一个最大?等等。可见科学素质首先包括必备的基本的科学知识。

  (二)公众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例如:1.对水银温度计、电话和杆秤三种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是否了解?2.为了解公众对科学方法的理解,还设置这样一道题:两位科学家想了解一种治疗高血压药的效果。第一位科学家让1000位患者服用此药。观察其中有多少人降低了血压;第二位科学家让500位患者服用此药,另外500位不服药,然后观察两组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降低。您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三)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理解主要调查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即一方面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活水平、公众健康。一般工作条件、世界和平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警惕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端。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等。这就是说,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在全国科普大会上发言也指出,科学普及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它既包括介绍具体的科学知识,也包括普及科学方法,以及提倡科学态度和弘扬科学精神。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的调查内容,周光召院长的讲话,为进行科学素质教育提供了框架。即必须从传播科学知识,掌握科学原理与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提倡科学态度和弘扬科学精神诸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二、怎样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一)必须重视基础物理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定律、法则的教学科学素质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载体。很难设想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科盲有什么科学素质。

  (二)必须重视物理过程和物理方法的教学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只给出概念的意义或定义,然后就转入练习、解题,而应该着重讲清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和怎样建立这个概念。学生有了这个能力,遇到新的问题就有独立(或迁移)研究的能力,这就提高了科学素质。又如,物理规律的教学,有的教师急于给出规律的内容和公式,然后把主要力气放在解题上,而不注意规律建立过程的教学。虽然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却被忽视了。

  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必须结合教学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介绍。例如,初三物理中的能、分子运动论、电、磁场,这些内容或者很抽象或者看不见摸不着,它们的研究方法怎样呢?课本是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运动,通过电流的效应研究电,通过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力研究磁场。教学中不仅要把有关的概念、规律讲清楚,而且要教给学生研究这类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又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两个变量有关;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三个变量有关;电热与电流强度、电阻和通电时间三个变量有关。这类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有关的问题,教学中如能突出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那么既能完成知识传播的任务,又能达到培养素质的目的。再如,等效、替换的方法也是一个很常用的方法。许多初二学生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支持76厘米高水银柱,但间及能支持多高水柱、酒精柱时却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是不理解,没有掌握以液测气的方法,即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它支持液柱,与液柱压强平衡来研究。因此,在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时应全力把以液测气的替换方法讲清楚,这不仅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需要,也是提高科学素质的需要。实验是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但其它一些方法常常被忽视。

  例如,初三的《电压》,它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电压较抽象,又不能直接实验。课本采用类比法,通过水压类比得出电压。类比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但有的教师对此欠重视,有的仅用简单几句话类比一下就得出电压,45分钟的教学任务用十几分钟便结束。笔者上这节课时,突出本课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设计了一个直观、便于类比的水压实验(与课本图类同),另一方面适当介绍什么是类比法,再引导启发学生用水压类比电压。如,先从水压实验中总结出:水压是使水管中的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电压是使电路中的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进一步总结出:抽水机是提供水管两端有一定水压的装置。再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电源是提供电路两端有一定电压的装置。

  最后总结出: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这样类比虽然比简单给出电压结论多花时间,但对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显然是有益的.推理的方法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初三讲自然有两种电荷且只有两种电荷时,有的教师简单给出正、负电荷的结论,而不重视如何推理上述结论,错过了推理方法教育的机会。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推理方法.

          

  物理学充满着物理方法.物理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得到解答,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发展其它自然科学。物理学家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因此,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学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学了电流磁场,就可以制作电磁铁、电磁继电器;学了电磁感应就可以制造发电机;学了通电导体在磁场受力作用而运动就可以制造电动机;等等。这些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很好素材,教学中必须发挥物理学的这一优势。深入宣传邓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观点,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学习、运用科学。笔者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1990年学校分配新房子,当时装修刚刚兴起。传说铺拼木地板遇到水或走动久了拼木会翘起来(脱胶变形)。因此,装不装拼木地板许多教师举棋不定。笔者作了如下实验:取几块拼木用胶粘在水泥块上,干后在水中浸泡三天三夜,然后随意在地上摔打100次,结果全部完好无损。证明所用的胶既能抗震也能防水。这是运用科学一个例子,说明有了一定的科学素质,就可以自觉地运用科学解决一些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比较注意宣传科学和科学的巨大作用,对技术和发明的作用宣传不够,这是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发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的现象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换向器,线圈还是不能持续转动下去,因此做不成电动机;回旋加速器的原理虽然离不开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但如果没有设计巧妙的“D形盒,原理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因此,从科学到生产力,离不开技术,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技术发明,纠正重理论轻技术的观念,这是当前我国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相信科学,是当前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伪科学猖极,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违背科学的奇谈怪论,甚至进行行骗活动,有的人还以亲眼所见作为证明其正确的论据。其实它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材料要丰富全面,观察要客观求实,实验要重复可比,结论要逻辑明确相违背。

  在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育中,还应重视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既认识科学技术给人类文明幸福带来的巨大作用,又警惕给人类命运可能带来的弊端。如噪声的危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地球环境全面恶化等。这些都必须结合教材认真教学,有的还可以配合录像、电影进行教育,或结合社会实践进行调查,让青年一代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质量。有的教师认为这类教材内容高考不会考到,一言带过,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四)必须重视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的教育周光召院长对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作了精辟的概括。他对科学态度概括为四句话: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独立思考,尊重证据。坚持真理,修正谬误。他对科学精神概括为: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并用它作出预测,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史在这方面丰富生动的内容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同时,还要结合物理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笔者曾在某语文报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某中学生介绍自己通过做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认识到电灯的电功率是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他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功率(W

1

6

2

12

2

4.8

1.2

5.76

3

4

0.8

3.2

  粗看起来这个实验记录符合电功率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电压减少,电功率也减少。可是只要根据欧姆定律RUI计算,不难得出三次的电阻顺次是3欧、4欧和5欧,这个结果和功率减少、灯丝温度降低、电阻减少是完全相违背的,因此,这个记录是拼凑出来的

  目前中学生中拼凑实验数据、抄袭作业答案之类的事时有发生,今天可以拼凑数据,明天就闹出更大的笑话。因此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