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题外话”是指一些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看似无关,却能渲染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话题。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下体会。

1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题外话”的作用

1.1 激发兴趣、渲染气氛

好的“题外话”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渲染气氛,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位教师讲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上课开始,对学生说:“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今天我们先讨论一下故事中的乌龟和兔子到底谁跑得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有的说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由此可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但是大部分学生为兔子鸣不平,“其实还是兔子跑得快”。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教师借此发问:“那为什么兔子跑得快反而乌龟先到达终点呢?”由此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后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准确的说明物体运动的快慢的,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教师通过讨论故事中兔子和乌龟谁跑的快这一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题外话引入主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主题,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1.2 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题外话”,说的好,用的妙,其活跃气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应从尽量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着手。例如,讲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a=F/m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讲台上摆放三个球,铅球、足球、气球,请一位学生上台表演,分别向三球用力吹气,问: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对三物体施加相同的外力F(教师指出这是物体运动的外因),使其做机械运动,由于三球的质量m(教师说明这是内因)的不一样,运动的结果不同。教师总结: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内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讲解,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更深刻理解:物体的加速度同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成正比,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学生把物理知识同内涵更为丰富的哲学规律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对政治学中的内外因的变化规律有了较为形象的认识。

1.3 启发思维,深化主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题外话”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变抽象为形象,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例如讲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原理时,教师先问学生:“熟悉不熟悉货车运送货物的整个过程?”学生说熟悉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教师接着说:“我们来看一个运送信息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载体不是汽车而是电磁波。”教师接着讲了无线电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过程,并把这一过程和汽车送货的过程进行对比,学生结合刚才的“题外话”理解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不但记忆深刻而且过程清晰、不宜混淆。再如对于“一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其速度将如何变化?”学生初学时总觉得加速度减小,速度应减小。为此教师讲了这样一个题外话,“今天你向银行存入100元钱,以后每天向银行存入的钱数比前一天递减1元,则你在银行的存款总额将如何变化?”这样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也就不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了,从中还可对加速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虽然讲的是题外话,但道理是相同的,由此事到彼事,由此物到彼物,用“道理”这根线串起来,则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2 运用物理课堂教学“题外话”的注意事项

2.1 善意提醒,寓教于趣

“题外话”的运用讲究的是真心诚意、含蓄而富有趣味性,避免讽刺挖苦和平铺直叙。课堂上总有些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学常规或正确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一些”题外话”及时提出,让学生有所感觉而改正。有位中年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回答声音太小,教师打断学生说: “我耳朵有点背,听不清楚。”学生听到后提高了说话的声音。学生在黑板上演算练习时,字写得不清楚,教师说:“我眼神不太好,看不见。”学生听后认真书写。这种形式的“题外话”,既让学生纠正了不好的课堂表现又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再如,对学生听完课后,不深刻理解概念规律的物理意义、使用条件和范围,就忙着做题,教师插入题外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意识到不深刻理解概念规律而盲目作题,这样学习的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解决问题,从而纠正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此类似情况,教师如果一味的板起脸来说教,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亲和力。在紧张而繁杂的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的说几句“题外话”,不也可以松弛一下神经吗?

2.2 把握机会,无声胜有声

机会这个词,正体现题外话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严肃的思想教育,它往往通过笑来达到目的,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人深深的启迪。有位教师在让学生讨论问题,各组派代表发言时,发现台下有的学生神色间明显透露出不屑来了,各组汇报完后,教师说:“我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剩下时间咱们再自由辩论,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说好。于是教师开始讲故事了:“从前有个高僧,收了一名弟子,弟子潜心修佛整整三年。三年后的一个清晨,弟子对高僧提出了下山的请求,开始高僧没有说话。弟子再三请求,高僧端起案上的杯盏,让弟子装满石子后,问:“满了吗?”“满了”弟子应声。高僧拿起香案上的香炉,把香灰倒进杯中,又问:“满了吗?”弟子愣了一下,说:“现在满了。”高僧又拎起案上的茶壶,向杯里倒水,当水溢到杯沿上时又问:“满了吗?”弟子的脸红了,说:“这回真的满了。”高僧摇了摇头,端起杯子反手一扣,悉数倒尽,问:“满了吗?”弟子把头深深埋在胸前,双手合十,对师父深深鞠了一躬,退出了禅房……”故事讲完了,学生个个张着似懂非懂的眼睛望着教师,教师笑了,接着说:“我们不是出家人,不必打禅语。其实我讲这个故事是有原因的,刚才小组代表发言的时候,有些同学的表情和行动让我想起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种心态,就是“空杯心态”。所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各位代表发言时难免有不足甚至短陋之处,如果你心中的杯子是满的,只带着挑剔甚至嘲弄的眼光,好像在看戏一样,只看笑料,只鄙薄其观点的浅显,证据的不充分,那么就无法吸收更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保持空杯心态,每个人说的每句话,用心倾听,以备自由辩论时与他一争是非,你思想所受的启迪,则必然丰富。把这种空杯心态推而广之,是否虚心,是否有吸纳的意识,能否有宽容的心态,对于咱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事业人生,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听到这里,学生纷纷点头。

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题外话”,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神来之笔。它们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然的联想,深入的发掘,一种理性的质疑,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直接体现。但题外话不可太多,喧宾夺主,更不能离题万里地夸夸其谈,否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将可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