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听说读写。
    第一,确立了语文活动教学的体系。以“活动”带动“文体”和“阅读”;活动层次分明,有活动单元、单元活动和课后的思考探究活动。活动单元以五个人文主题组元,全在第一单元,它规模大,综合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活动与课文有密切联系,如第五册的活动与第三册的知识短文的联系。单元中都有活动设计。它重表达交流,目标较单一,规模较小,是课文学习的自然延伸与拓展。课文后的活动性思考探究,是结合课文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知识和课文融于活动,活动渗透了教材。
    第二,实现了活动与语文的有机结合。一是活动与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如“走近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经济,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运用听、说、读、写和搜集、观察、体验、调查、访谈、编辑等,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活动与写作的结合。活动单元都有写作安排,与活动探究有机统一。如“认识自我”单元,要求结合活动探究写自述文。1-5册分别要求学生结合探究活动写自传、广告诗、填歌词、科学小论文、产品说明书、解说词、微型小说等。写作成了活动的延伸和升华。
    第三,构建了语文“活”和“动”的机制。学习的对象、内容、环境和方法都是“活”的,师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等,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习过程是“活”的,可在生活中考察、采访,也可走进网络世界去讨论、交流;学习资源是活的,教科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图书馆、标牌广告等都可成为语文资源。学习,又是“动”的,学生要调查、走访,要动手收集资料、要与合作者交流,要向全班作汇报与书面展示;要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中去学习语文。学习真“活”“动”起来了。
二.以阅读为杠杆提高语文水平。
    第一,构建了阅读的体系。围绕阅读,安排听、说、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以阅读为主线,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体系,把阅读、写作、语言、活动等项内容整合在每一个单元,内容都与课文阅读有机结合,有的在课后的“思考探究”设置中直接体现,有的在内容上与课文有密切联系。阅读分了层级,有文本阅读,扩展阅读、推荐阅读和网上阅读,重视了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二,加强了阅读指导。单元都设置了“点击链接”栏目,介绍了十多种阅读方法;提供了“精要、实用”的语言知识如演讲、辩论、访谈、熟语、修辞方法、语感、结构复杂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诗词格律等。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碰到问题时,可以阅读“点击链接”,有针对性地活学活用。单元还设计了导语,提出了阅读建议。
    第三,加大了阅读量。一册四个单元,三个单元是阅读。阅读有三 级。一是“基础阅读”,要精读的。一册两个现代文单元,每个单元3课,古代诗文单元4课,共10课。5册共50课。二是“扩展阅读”,5册共30课。还有“参考阅读”,5册共15课。每册约14万字,5册共70万字左右。三是“推荐阅读”,5册共推荐了10部(套)著作。以引导学生增加课外的纸上阅读和网上阅读。
    第四,强化了阅读思考的力度。把练习变为“思考·探究”,通过思考探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对文本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用“联想、想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列举对课文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供与课文相关的索引,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文言文也要总结规律,开展竞赛、展览成果和交流经验。
三.以创新为目标构建教科书新体系。
    第一,创建了新的教科书框架--“三线两结合”。具体如下:
册别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     诗歌       议论文①  文言文①
语文3  关注社会     议论文②   小说①    文言文②
语文4  感悟自然     科学小品   小说②    古典诗歌②
语文5  走近经济     新闻       戏剧      文言文③
    5册共20个单元,其中5个活动单元、15个阅读单元。每个单元都包括了活动指导、课文阅读和辅助学习三大部分。活动单元以活动为中心,设置了“单元导语”、“活动指引”、“参考阅读”、“点击链接”四个部分。阅读单元以阅读为中心,设置了“单元导语”、“基本阅读”、“扩展阅读”、“表达交流活动”、“点击链接”、“推荐阅读”六个部分。文体增加了传记、新闻、科学小品单元,超越传统的文体组元,也超越了仅仅以主题组元。
    第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教学全程开放,活动设计多样化、选择多角度;师生可选择,也可自主设计。评价进入了教材,而且是学生自主的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还与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渗透、融合,实现了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
    第三,加大了课文开发的力度。一是增选了大量的新课文。新设的新闻单元,6篇课文有5篇文章是过去的教材所没有的,5册教科书共选课文157篇(首),其中新课文85篇(首),占54.1%。有体现了当前新理念、新风貌的,如《英雄潇洒走苍穹》《喜看稻菽千重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如《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有作家旧作新选,例如老舍《我的母亲》,还设计了颇具新鲜感“走近经济”。二是选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有传记、时评、书评、辩论、科学小品、新闻、调查报告、访谈录等,利于设置专题活动和选择新颖、活泼、有创造性的学习形式。三是增强了教材的文学性。1-5册有诗歌单元3个,小说单元2个,戏剧单元1个,还有散文单元1个,传记1个;与文学作品分量很重的法国相当。四是注意了课文的科学性。设计了“科学小品”单元。有介绍自然现象、关注生态环境、展望信息科技,其他单元中还有4篇科学家的传记和4篇科技新闻,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第四,构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部单元设置了“点击链接”,有的还有“活动指南”、“参考评价”、“探究提示”“拓展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如第五册“走近经济”,赏图读文,选文精读,合作探究、搜集资料,问卷访谈,实地考察、总结交流。在这里,创设了探究的环境,问题具有层次性,而答案又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了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并形成习惯的过程。
选修课(1-14)
    在吸收必修课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还编写了涵盖5个系列的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14册。选修课程教科书是必修课程教科书的补充、拓展和提高;它们体现了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和提升母语素养的有机统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潜能、扩大学生思维空间和引领专业发展的作用;从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实际水平出发,不追求知识的专业化、学术化和系统性;也注意创建自己的个性特色;根据给予的课时,每册字数控制在10万字左右。
一、系列组合和体例结构
    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
    诗歌与散文系列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小说与戏剧系列《短篇小说欣赏》《中外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
    新闻与传记系列《新闻的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
    语言文字应用系列《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
    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导读》.
    具体说,各选修课编写思路大体分以下几个层次:
    导语→文本(作品)→阅读(欣赏)提示→相关资料→表达交流活动
    这种编写思路与已经使用的必修课教材大体一致,保持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逻辑联系,有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必修课过程中形成的接受习惯。但是,具体栏目、体例、结构,各选修教材并不相同。如侧重于审美性目标的教材与侧重于应用性目标的教材就有很大区别。例如,《常用文体写作》与《唐宋散文选读》的栏目设计和体例就不同。同属侧重于审美性目标的教材,如《唐宋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等的栏目设计和体例也同样各有自己的特色。同样属于“导语”部分,《中国现代诗歌选读》和《新闻的阅读与写作》的栏目名称为“丝丝诗语”,《电影文学欣赏》的栏目名称为“开场白”;“思考、探究、练习”方面,有的教科书栏目名称为“交流平台”,有的栏目名称为“读写广场”。此外,有的教材还设计了“走向生活”、“专题探究”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计名称,有的与本教材的学习对象十分切合,有的与生活贴近,颇具特色,避免了模式、老套,突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要特点
    第一、以阅读为本,注重活动环节,把阅读与探究**流活动和实际操作的实践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1)以阅读为本。阅读文本的安排仿效必修课,一般分为基本阅读(或称精读课文)和扩展阅读(或称泛读课文)两个层次,前者作为重点讲授和学习内容,后者作为扩大文化视野的简略讲授或以自学为主的学习内容。(2)加强活动环节,把活动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如《常用文体写作》,每单元都从“写作活动”入手,借以引领其它内容的学习,坚持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与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加强了实践活动的环节,并与阅读文本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对于深化文本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具有推动作用,这样,也就较好达到“读、听、写、说”的统一。
    第二、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有鲜活的现实生活气息.(1)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教学资源或选取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本。如《常用文体写作》,教材中每单元每一种文体的教学编写思路都结合现实中的写作现象,再引起相关知识的学习,还选取了来自高中生的习作或高考中一些有特色的作文作为阅读资料,通过这些个案的分析评点,进而引领出“经验之谈”。这样不仅有现实针对性,切合高中生的实际问题,给人亲近感,而且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教。(2)重视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设计表达交流活动内容,把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说话的艺术》设计了以“责任”为主题的演讲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和想法,每人做一个3分钟的小演讲。
第三.坚持基础性,突出拓展性与探究性。(1)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避免经院式和学术化。如《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编者只选取时间跨度近80年的22位作家的22篇优秀散文,按照主题与文体相结合的模式建构了五个单元,分别是“记忆无价”、“妙悟生命”、“格调理趣”、“精神守望”、“文化情缘”。这种构思避开了历史分期的系统观念和呆板形式,也非常切合高中生的接受心理和实际水平。(2)高于必修课,但坚持基础性。如《论语选读》,教材按照“人生篇”、“情操篇”、“伦理篇”、“治学篇”四个主题选取的16篇课文,在整部《论语》中大体上就属于中等难度和深度的篇章,对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提高的学习,体现了选修课的拓展性,而选文的内容及其难度、深度而言,则体现了其基础性。(3)在表达交流活动、思考练习题的设计和相关知识的介绍上,突出了拓展性与探究性。如《唐诗宋词元散曲》中的“诗词散曲初试”;《电影文学欣赏》中的关于人生历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讨论等,都有一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