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

(莫泊桑)

一、基础题(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chóu)怅 (shē)华 寒(chen) (wéi)幕

B.佳(yáo)   (mó)样 玫(guī) 妒(xuàn)

C.衣(zhě)   债(quàn)  还(cháng) (téng)写

D.亲(nì)   请(jiǎn) 面面相(qù) 惊(hài)

2.选出下列各题恰当的一项。(4分)

(1)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 ,

。( )(2分)

①娶她 ②爱她 ③了解她 ④认识她

A.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②①

(2)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

( )(2分)

①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②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③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④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 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3.对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有以下一些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玛蒂尔德的悲剧在于丢失项链这一偶然事件,要是她不丢失项链,也就不会有以后的苦难。B.玛蒂尔德丢项链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与她日夜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极端地爱慕虚荣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悲剧的根源在于她爱慕虚荣的人生态度。

C.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因为是当时资产阶级腐朽享乐的罪恶风尚酿成了小说主人公由于虚荣心所导致的悲剧。

4.“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对这段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环境描写,表现路瓦栽夫人梦想过豪华生活,追求享受。

B.这是环境描写,实际是表明路瓦栽夫人这些都是想入非非。

C.这是动作描写,想,是人的动作,小说中往往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D.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路瓦栽夫人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的生活。

5.在“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中,“也”字隐含的意思是( )(3分)

A.表现作者对路瓦栽夫人美丽的讽刺。

B.表明作者惋惜路瓦栽夫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

C.暗示路瓦栽夫人未能凭借她的美貌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

D.点出路瓦栽夫人有跻身上流社会、过高雅生活的优越条件。

6.“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作品把路瓦栽夫人的不幸遭遇归结为偶然发生的小事件,是世界观的局限性。

B.作者对路瓦栽夫人因失项链被“败坏”愤愤不平。

C.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者通过对整个事件的评论来否定资产阶级上流社会。

7.小说最后才说明项链是假的,下面对这样安排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情节发展中奇峰突起,推向又一**。

B.突出了玛蒂尔德追求享受、爱慕虚荣付出的巨大代价。

C.使读者出乎意料,令人深思、回味,深化了主题。

D.揭露佛来思节夫人的虚伪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8.“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对句中“得意”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玛蒂尔德没有被灾难所压倒,凭自己的力量还清巨款,她的“得意”不无自豪之感,显示出自己还是有能耐的。

B.玛蒂尔德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而感到得意。

C.玛蒂尔德为自己今天终于能在佛来思节夫人面前扬眉吐气而得意。

D.十年的苦难磨炼了玛蒂尔德,她为终于能战胜自我,不再存非分之想,从此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而感到欣慰、得意。

二、课内阅读题(11分)

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团去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①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

她走上前去。

“你好,珍妮。”

那一个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②一个平民妇人这样亲昵地叫她,她非常惊讶。她磕磕巴巴地说:

“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路瓦栽”。

她的朋友叫了一声:

“啊!……③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是的,多年不见面了,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这是怎么讲的?”

“你一定记得你借给我的那挂项链吧,我戴了去参加教育部夜会的那挂。”

“记得。怎么样呢?”

“怎么样?我把它丢了。”

“哪儿的话!你已经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

“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④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⑤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1.画线句①中的“依旧”起什么作用?(1分)

2.画线句②中佛来恩节夫人为何“惊讶”?(2分)

(1)从人物形象看:

(2)从时代特点看:

3.画线句③、⑤中的两个“可怜”各指什么?(2分)

4.对画线句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天真淳朴是她的本质特征。

B.她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C.她爱慕虚荣的性格彻底变了。

D.作者在对她嘲讽的同时,也寄寓了一定的同情。

5.玛蒂尔德为何十年后才说明真相?(2分)

6.对结尾的妙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佛来思节夫人了解事情原委后“感动极了”,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使小说的结尾显出亮色。

B.结尾奇峰突起,佳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也使马蒂尔德已遭惩罚的虚荣心再次受到打击,从而深化了主题。

C.玛蒂尔德还清欠债,故事已告结束,不料又起波澜,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余地。

D.佛来思节夫人十年后才向朋友说明那挂项链是假的,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充满了尔虞我诈。

三、拓展阅读题(12分)

美英的一种感觉

美英的心里升起了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既像一枚暖暖的红太阳,又像一枚亲亲的绿月亮。

美英已经开始写日记了,每天一则,把心曲抒发成潺潺流淌的清泉。

完全是因为美英喜欢上了语文课。美英真的好喜欢听刘老师讲课呢,一听见刘老师那优美的北京口音,美英心里的花朵就热烈地开放了。

当然,同学们都喜欢听刘老师讲课,刘老师每一瓢水,都能把大家浇灌成幸福的花朵。刘老师真优秀啊,古今中外,没有他开不了的锁。刘老师像一把光芒万丈的金钥匙,迷倒了大片青春少年。

刘老师讲课是很有派头的,或声情并茂,或娓娓道来,每讲到情感喧腾处,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疾书,龙飞凤舞一般。白粉笔、绿粉笔、黄粉笔、红粉笔,笔迹一层层往上压,一堂课下来,一面黑板让他染得色彩缤纷。

刘老师从来不擦黑板。

当然,同学们都争着擦黑板。美英也很想去擦黑板。但是她不能够。因为她是个袖珍型女孩,缺少身材优势。美英就在日记里记下观看擦黑板的感想,一种观赏五谷丰登般的很美妙的感想。

终于有一天,美英听见一个擦黑板的男同学说:“压色王,刘老师真是一个压色王!”同学当场爆发大笑,大家都想到了“压色王”是“亚瑟王”的谐音,而“亚瑟王”是中世纪传奇故事中不列颠国王。这个玩笑也许开得过于热闹了,美英一下子觉得心情沉重起来。

刘老师全然不知自己荣获了“压色王”的雅号,仍然龙飞凤舞般在黑板上抒发豪情,将彩色粉笔书写了一层又一层。这个味道十足的“压色王”,真的有英国骑士团首领亚瑟王的风度呢。“压色王”一叫就响了,红遍了校园。

美英的脸蛋已经开始为刘老师发烧。

美英决定给刘老师发一个信息。美英就写了一个简短的字条,夹在语文作业本里。美英在这个字条上,希望刘老师注意了,不要当“压色王”。

美英播种了一个很诚实的希望。

刘老师收到美英的信息,第二天就有了表现。刘老师认认真真地擦黑板了,写一批字就擦一次黑板,再不当“压色王”了。

刘老师甚至在看美英时微笑。

美英却觉得刘老师的笑容别有一番味道。因为她已经感到刘老师的课堂风格变了,刘老师减少了些许幽默、减少了些许创造。刘老师讲课再不是从前那样信马由缰了,刘老师开始循规蹈矩地讲中心思想,讲句子成分。

美英渐渐地觉得语文课没有味道了。

还是那个给刘老师发明“压色王”绰号的男同学,有一次课后大声质问道:“是谁打小报告了,怎么压色王不压色了!”

这时候美英才发觉自己真蠢。

刘老师每次见到美英都很客气,总是鼓励美英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

美英每次都微笑着和刘老师说话。但她的心池已经不能激荡起一丝涟漪了。美英已经很长时间不写日记了。

美英后来报考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也就是刘老师毕业的那所大学,美英惊奇地发现,这所大学的老师中,有许多“压色王”。

美英又开始写日记了。

1.“红太阳”、“绿月亮”的比喻朦胧而美。想像一下,“太阳”、“月亮”分别喻指什么样的感觉?(2分)

暖暖的红太阳:

亲亲的绿月亮:

2.“刘老师从来不擦黑板”这个细节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3.“美英播种了一个诚实的希望”,是怎样的希望?(2分)

4.文中三次交代美英的日记,对串联故事、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分)

5.美英很长时间不写日记的原因是什么?“日记”这一情节的典型意义是什么?(4分)

四、高考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援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通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岁,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择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得龙城废田数顷,退力耕 召里中少年,戒曰:……

尽心力为之,必有后灾 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与我银,君致阁职 遂弃其粟,舟载之

大王为此计者 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2分)

①择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词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五、创新作文题(40分)

在你的记忆中一定有一条非常熟悉的小街,它也许就是你出生、成长的地方。小街上居住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并写出与人物性格相协调的景物特征。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宇。

参考答案

一、1.B 点拨:模 mú,羡xiàn,瑰guì。

2.(1)D (2)B 点拨:注意由浅入深的心理顺序。

3.A 点拨:丢项链虽是偶然**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此外,还需注意舞会前后的一些细节。

4.D 点拨:抓住“梦想”,应是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突出表现了路瓦裁夫人爱慕虚荣,向往奢华的资产阶级生活。为下文“借项链”参加舞会作了铺垫。

5.C 点拨:“天生丽质难自弃”,当时的法国“美丽、风韵、娇媚”是一些妇女跻身上流社会的资本。因此,“也是”表现出路瓦栽夫人的悲哀和不平。

6.A 点拨:应当“知人论世”。

7.D 8.A 点拨:应注意玛蒂尔德性格中“坚韧执著,善良诚实”的一面。

二、1、反衬玛蒂尔德的风采不再,容颜早衰。

2.(1)从侧面表现路瓦栽夫人的变化之大,连老朋友都认不出来了。(2)突出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以貌取人,等级森严。这正是路瓦栽夫人悲剧产生的土壤。

3.第一次主要是“可怜”玛蒂尔德的憔悴、早衰,第二次主要是“可怜”玛蒂尔德为一条假项链居然付出了那样大的代价。

4.AC 点拨:BD的解释是从人物形象的多层面角度去理解的,因而正确。

5.主要是她的虚荣心在作怪。

6.B 点拨:出人意料的情节也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注意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是分不开的。

三、1.“红太阳”喻指老师的课是激情洋溢的,深刻透彻的,使人感到明亮和温暖“绿月亮”喻指老师的课是优美浪漫的,富于才情和创造性的,使人感到新奇、亲切

2.表明老师才华横溢、个性张扬而不拘小节。这一细节引起情节的重大转折。

3.希望自己崇拜、仰慕的老师更加完美,不要因为细小的缺点成为笑柄。

4.日记是作品的叙事线索,从“开始写日记”到“不写日记”到“又开始写日记”串中联了整个故事,呈现出美英的一段思想历程。

5.不写日记是因为语文老师失去了真诚而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再使美英感动。这一情节表明当代中学生追求才情、个性和创造精神。

四、1、A 点拨:凶:多灾歉收,闹饥荒。

2.D 点拨:A项,“而”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因”连词,于是;C项,“为”:介词,替。

3.B 点拨:②③说桑怿机智聪明。④说桑怿清廉正直。

4.C 点拨:考查文意;“但……”句的意思不是文中意思。

5.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五、例文:

这一条小街

故乡的小镇是一个古镇,要问这小镇究竟有多古老,单看这“老人街”的青石板上一个个深深的“滴水窝”,你就可想而知了。“老人街”并非这街的真名,因居住的全是老人而得名。早晨,你若从街上走过,便可看到各家门口都有一只马桶敞开着大口晒太阳。各式各样的煤炉遥相呼应,刺鼻的浓烟连成一片笼罩着小街。

可别小看了这街,当年可是小镇的“南京路”。如今城区扩大,晚辈们都搬进了新工房,只有老人还居住在这里。并非儿女们不孝顺,是老人们舍不得离开,任儿女们怎么劝说,就是铁了一颗心。其中最顽固的要算钟老太了。

钟老太80岁了,看上去却像只有60岁,眼不花,耳不聋,买、洗、烧全是自力更生。冬天用烫壶,夏天扇蒲扇,儿女们送来的取暖器、电风扇原封不动地塞在床底下。

“过去的日子过得有‘气味’,现在哪行呢……”太阳底下一群老人年半醒半睡地眯着眼聊天,老太的嗓门总最大。“过年辰光,一街的油烟味,到正月十五还散不掉。那大灶上炒出的肉片,嘴一含就酥了,哪像现在炒青菜都咬不烂。”听到老人们笑了,老太更来劲了,抽上一支烟。“新房子有啥好,‘绣花枕头稻草心’,好像没有用。烧饭没香味;卫生间里没有臭味,朝抽水马桶上一坐,半天出不来,真格要人命啊!我住两天就逃回来了。”

钟老太一到天黑就关门,边抽烟边陪着电视机里的人或哭或笑。那南窗的窗栓上落满了锈。再热的天,她总相信“心静自然凉”。香烟味,煤烟味,马桶味,还有小屋陈年的霉潮味弥漫其间。钟老太成年生活在这“原汁原味”的“气味”中,竟如此健康实在是个谜!

天有不测风云,钟老太终于病倒在小屋里了。原因是那陈年的铜烫壶漏水,湿了一大床……街坊邻居早晨没有见她起来倒马桶,撞开门一看,她在床上抖得说不出话了。这下可急坏了儿女们,急忙送医院,24小时轮流看护。

两星期后,老太病好了。大儿子不由分说将她接回自己的新工房,让出一个朝南房间,一关就关了她半个月。开始老太太整日和儿孙说笑,挺开心的,可这几天又吵着要回老屋去了。

钟老太回到“老人街”了,久违的老人们闻讯都来看望。老太太一边含糊地答应着邻居,一边对着屋子发呆。突然她径直走到南窗前,用力拨开窗栓,随着一阵“咯啦啦”的震颤,封闭多年的南窗终于打开了。一束和煦的阳光,顿时把小屋照得透亮!

“哈哈——”屋里充满了老人的笑声。

“妈,你在这里住几天啊?”大儿子终于瞅准机会问道。

“怎么,嫌我啦?”钟老太故作生气,“还不快把我那破煤炉扔到垃圾堆里去!”

又一阵笑声传遍了“老人街”。

【总评】 在写人记事中描写环境,首先要注意的是;人物性格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应相一致。本文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好,钟老太守旧的思想与“老人街”的古老封闭相辅相成。

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典型景物,如马桶、煤炉、“气味”、南窗等,表现人物的特征。对“气味”的描写诙谐而传神;由“生煤炉”到“扔煤炉”,生动地描绘出人物思想的转变;南窗的关和开,更具有象征意义。这些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认真提炼。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要有较丰厚的生活积累,离开了这一点,只凭技巧,终究写不真实。

本文的立意也颇富有时代感,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新旧生活冲突、交替的过程。这里除了先进和落后,革新与保守外,也还有人的情感因素。准确地把握住这一点,也使文章的意蕴更深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