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沪教版的资源仓库

说明: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基础自测]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銮舆 (luán) 参乘(chèng) 瞋(chēn)目 飨(xiǎng)士卒
B.险衅(xìn) 目眦(cì) 美姬(jī) 夙婴疾病(sù)
C.窥视(kuī) 嘈杂(cáo) 拔擢(zhuó) 鲰(zōu)生
D.阡陌(mù) 陨首(yǔn) 赭(zhě)衣 太子洗马(xiǎn)
【解析】A项中乘应为shèng。B项中眦应为zì。D项中陌应为mò。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沛公起如厕(如同)
C.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解析】如,到,去。
【答案】B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解析】①担任,做,动词。②替,介词③是,判断词。④第一个,替;介词;第二个,提出,进献,动词。⑤结为,动词。⑥为寿,敬酒,动词。⑦被,被动词。⑧前两个,是,判断词;后一个,语气词。
【答案】A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此其志不在小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⑦/②⑤⑨/③⑧/④⑥⑩
B.①⑦/②⑤⑨/③⑧/④⑥⑩/
C.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⑩/⑨
【解析】①“军”⑦“目”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善”⑤“近”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③“活”⑧“从”“王”都是使动用法。④“兄”⑥“夜”⑩“翼”上”“间”均为名词作状语 ⑨ “小”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答案】D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A、C、D为判断句,B为被动句。
【答案】B
6.指出对《陈情表》内容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解析】不是开篇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答案】B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已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东晋王朝从此建立。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②吴会:地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有兴复之志 潜:暗地里
B.帝亦雅相器重 雅:很
C.皆江南之望 望:声望
D.宜有以匡济者 匡:辅助
【解析】望:应解释为“有名望的人”,活用作名词。
【答案】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导每劝令之国
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
C. 导因讲计曰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 虚已倾心,以招俊义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解析】A.于是、就。副词;B.去、往,动词;他,代词。C.于是、就;趁机。D.以便、用来;而,连词
【答案】A
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军谋密策,(帝)知无不为
B.及(导)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C.导因讲计(于)(纪瞻、顾荣)曰
D.自此之后,(各地)渐相崇奉
【解析】A.王导。 B.帝。 C.于、帝
【答案】D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留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同胞兄长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将相的人才。
B.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了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民心。这是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五**宝。
C.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仗,威整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D.西晋末年,天下纷乱,王导审时度势,决心辅佐司马睿,兴复晋室。凡军国大计,他都积极筹划,司马睿也把他当成知交,对他言听计从,当即付诸行动。7.D.
【解析】A.王敦是王导的堂兄。C.江南士族纷纷投靠元帝是在王导受命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之后。D.“当即”有误,“导每劝令之国”中的“每”证明并非“当即”
【答案】B.
[文言文译文]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土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已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楔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士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庞 白
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③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每每夜深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暖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
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已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
⑥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的东西。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⑧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
11.第②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和好处。(4分)
【解析】这是一种“对比”的表现手法,答对表现手法得2分,要有具体分析,尤其是关于作者的感受。意合即可。
【答案】写这样的人与作者形成了对比(反衬),突出和强化了作者“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这种感受。
12.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回答。(6分)
【解析】在问句里已经有了寻找答案的方向,在第四段,要精练。
【答案】①城市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②因为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没有距离,而“距离才能产生美”。③最根本的是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而故乡给了“我”生命和无法忘怀的记忆。
13.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请联系全文作答。(4分)
【解析】对“别人的城市”的含义,要清楚明了,即“不是自己生命的起源地”。对“却有我们的家”要从“家的位置,自己的习惯”入手分析,意合即可。
【答案】城市不是给我们生命的地方,在内心深处感受不到融入城市;却早已把家放置在了别人的城市里,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城市感到陌生,叙写中有自卑和自责;认为那种习惯了城市生活却非说不习惯的说法是矫情的。
B.“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作者面对城市生活时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C.文章运用对比写法,在深入剖析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状后,明白了自己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D.文章以“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为题,又在文中说“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
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都显露出作者从乡村到城市后那种无限的伤感和悲哀。
E.本文抒写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爱,笔触细腻,语言质朴而清新。
【解析】(A、文中无自卑和自责。C、文章未对城市与乡村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作剖析。D、文章中不存在悲哀之情。)
【答案】B、E
三、能力提升(22分)
1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2分)
(2)是以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3分)
【解析】(1)踩点给分, “重”、被动句各1分。(2) “九”“忽忽”,每处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更被邻里、同乡所耻笑。重,更加。乡党,邻里、同乡。更被邻里、同乡所耻笑。重,更加。乡党,邻里、同乡。〔肠一日而九〕一天中肠子要倒腾无数遍。比喻心思重重,痛苦不堪。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亡〕失。
【答案】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

16、默写下面名句:(每空1分,共5分)
于是予有叹焉。 ,往往有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 , , 。

【解析】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记忆、背诵的要领在于,根据不同人记忆衰退期的长短,适时地进行反复刺激。
【答案】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17、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或前人作品中选句对出下联。(4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风景这边独好
【解析】从对仗的角度选择相近的诗句。尤其要注意对学过诗歌词赋的灵活化用。
【答案】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阔,江山如此多娇。
18、下面是某报社待发排的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稿,请按总编室要求给这则新闻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4分)
要求:主标题应凸现新闻稿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副标题应具有解说主标题的作用,不超过25个字。
本报讯(记者赵宁)昨天北京山区40个乡镇卫生院各配备了一辆设备齐全的急救车,从而实现了本市山区急救转运网络全面覆盖。今年北京市政府已经把“为山区、半山区农村卫生院配备40辆救护车”列在拟办的56件实事中。曾在十届政协二次会议上提出“郊区急救车,急需配备”建议的北京市急救中心心脑血管内科主任雷燕妮委员认为,这件实事办得好,它将大大提高我市远郊区县的急救水平。
在昨天的发车仪式上记者看到,急救车上抢救设备齐全,有呼吸机、心电图仪、除颤仪、吸痰器、氧气瓶及供氧仪。据介绍,北京山区的农民突发疾病时可拨打120呼救,急救车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呼救现场。据悉,此前远郊山区乡镇的急救车上只有简陋的担架,不具备抢救转运的功能。
主标题:
副标题: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D。按题干要求,本题属信息归纳题。抓住这则材料说谁(对象),说了它什么(怎样),就能得出答案。共4分。主标题2分,副标题2分。标题内容有多种拟法,但必须涉及重要信息且主、副标题链接合理。信息重复不能得满分。
【答案】答案举例:主标题:40辆急救车进山待命 副标题:北京山区农民突发疾病拨打120呼救将得到最快速救治。
19、下面是某报为一篇通讯加的编者按语,在标点、词语、语法和句意等方面都有一些毛病。请找出没有毛病的句子,并选出3处错误进行改正。(4分)
①本文作者是原新华社驻贝鲁特记者。②他在任期内,③亲眼目睹了贝鲁特这座昔日的中东小巴黎,④在近日连年内战中,⑤正被毁灭的面貌,⑥回国后写了这篇通讯。
(1)没有毛病的句子是 。(只填序号)(1分)
(2)选出3处错误进行改正,其中要选择有标点错误的一处进行修改。(3分)
甲: 处,修改为 。
乙: 处,修改为 。
丙: 处,修改为 。
【解析】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综合改错),能力层级D。这是一道综合改错题,按题干提示,这段文字中有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的一些毛病。可以按照相关知识去判断。首先要找出错误之处,然后再修改。方法是一句一句地辨识,然后选3处修改。回答“概括信息要点”题,容易犯不全面的错误,或者归类不当。关键是要一句一句地归纳,然后合并同类项,从大的方面概括,力争全面,不遗漏。
【答案】(1)② ⑥(2)可修改处:A. ①中“原”应放在“是”之前;
B. ③中去掉“亲眼”,这个词与“目睹”重复;
C. ③中“中东小巴黎”加上引号;
D. ④中“近日”去掉,与“连年内战”矛盾,不合逻辑;
E. ⑤中“正”去掉,不合逻辑。
四、写作与交流(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手是什么?
有人说,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论坛上的辨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请以“对手”为话题,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文章必须在所给的话题范围之内。
【解析】题目中提供了四个写作平台:一个是敌对关系,一个是伙伴关系,一个是衬托关系,一个是依存关系。四个平台都不写,自己有更好的立意也可以。但如果要写题中的平台,一定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写,应该选一个自己有的可说、把握较大的写深、写充实。

基础等级50分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潦草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对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结构混乱
病句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1、 透过现
象深入本质
2、 揭示问
题产生的原因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4、材料丰富
5、形象丰富
6、意境深远 7、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9、文句有意蕴`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特征
附一:确定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恶劣的可以给0分。
附二:作文评分表(供评卷人填写)

等 级 得 分 总 分 评卷人
基础等级50分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发展等级10分 一等(10-9) 二等
(8-7) 三等
(6-4) 四等
(3-0)

错别字、不足字数、缺题目: 减分

[个性创新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札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大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DL,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 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 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疏广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一组是(  ) 
①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②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
③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④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⑤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⑥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情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4. B 5.(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