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沪教版的资源仓库

(分值:120分 时间:90分钟)

说明:分选择题和笔答题两部分,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笔答题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 积累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显露 贿赂 绿林 戮力同心 烧杀掳掠

B.诡谲 倔强 角色 一蹶不振 攫为己有

C.真挚 对峙 炽烈 停滞不前 鳞次栉比

D.昭彰 着数 召唤 招摇过市 朝令夕改

【解析】B项读音全部为jué。A项“掳”读lǔ,其余读lù;C项“炽”读chì,其余读zhì;D项“召”读zhào,其余读zhāo。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贫脊 虚与委蛇 融资 惨淡经营

B.屏弃 肺腹之言 顷斜 胜卷在握

C.中肯 落霞孤骛 布署 何啻天壤

D.入闱 依马可待 萍踪 纵横捭阖

【解析】A项,贫脊,应为“贫瘠”。B.项,肺腹,应为“肺腑”;顷斜,应为“倾斜”;胜卷,应为“胜券”。C项,孤骛,应为“孤鹜”;布署,应为“部署”。D项,依马可待,应为“倚马可待”。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坚决 那些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

⑵把文学鉴赏仅仅看作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这其实大大的 了它的内容和作用,浅释了这一活动的内涵。

⑶近年来,境外**、**等**向内地渗透的情况十分严重,引发了国内大中城市娱乐场所吸毒贩毒活动的进一步

A.①鄙弃 ②误解 ③蔓延 B.①鄙弃 ②曲解 ③曼延

C.①鄙视 ②曲解 ③蔓延 D.①鄙视 ②误解 ③曼延

【解析】“鄙弃”指认为不足取而予以抛弃,比“鄙视”的表意重且含义丰富。“误解”指(由于能力等原因)理解得不准确;“曲解”指有意作歪曲错误的解释。“蔓延”指(来势猛烈的事物)不断地滋生、延伸,四处扩展;“曼延”指向四周或远处展开,连绵不断。根据语境即可对这三组词作出辨析。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参与,但学校更应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努力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B.有的同学只是急于抄写试题答案,而不去探究解题过程和方法,这种买椟还珠、本末倒置的作法是不足取的。

C.在现实生活中,吃亏上当的人可谓多矣,这是因为爱占小便宜的人络绎不绝。

D.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思维是严密的,他的推理陈陈相因,环环相扣。

【解析】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买椟还珠: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络绎不绝:人流不断。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但公正的灵魂会时刻提醒你,让你警惕生活中的感情陷阱。

B.土耳其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国家,海湾地区战争频仍迟滞了发展势头,瞻望前景忧心憧憧是很自然的,

C.“神州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不仅在政治与科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使“航天经济”成为热门话题。

D.《宋诗选注》成功地运用了“多元比较”的的研究方法,对促进我国的“比较文学”有推动作用,示范性很强。

【解析】A句,“对事物错误的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说法绝对化。B句,语意跳脱,陈述对象不清晰。D句,“促进”与“推动”不搭配,“比较文学”后面有成分欠缺,“示范性很强”的位置也不妥。

【答案】C

6、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昨天到母校看望老师,恰巧遇到了中学同学王红、张伟、李琳……等,我们畅谈了许久。

B.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富于理想,崇拜英雄,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

C.我今天下午是直接去图书馆呢?还是找小东一起去图书馆呢?

D.《史记·匈奴列传》有如此的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解析】A.省略号不能与“等”并用。 B.并列词语间,如果没有明显的停顿,则不必用顿号,“十七八” C.选择问句,尾句用问号。

【答案】D

二、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

“爆发是认识的契机”,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的研究员张习坦这样评价人们对SARS的反应。他说:“SARS是我国发生的一种新传染病,但很难说它就是最后一个。”

充斥着公众媒体的也许仅仅是SARS,但最近几个月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疫情爆发通报里除了SARS占了最主要的篇幅外,还有以下的记录:埃博拉出血热正在中非肆虐,已悄然进人第五个月,其病死率达70%以上,比SARS凶险十几倍;在比利时与荷兰农场的禽流感病毒已经感染了83人并导致一名兽医死亡;此外,流行性脑膜炎在尼日尔持续发生着并不断夺走人的生命。从AIDS到SARS,在这些新传染病背后所演绎的,实际上是病毒离开动物对它们新的“栖息地”——人群的开发史。造成艾滋病的HIV病毒来自非洲的黑猩猩,导致出血热的汉坦病毒来自多种鼠类,而可怕的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到底是哪种动物至今还未彻底查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疾病的增加史,人同病毒的斗争是没有止境的,” 张习坦如是说,“动物就是人类的‘病毒库’,今后,像SARS一样,新的病毒主要还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动物”。美国生物地理学家戴蒙德在他的《来自动物的致命礼物》一文中也这样认为:“人类疾病源自动物这一问题是构成今天人类健康的某些最重要问题的潜在原因,也是构成人类历史最普遍模式的潜在原因。”

除了新的病毒引入人群,老病毒的变异也将让人长期困惑不已。为了克服“水土不服”,有些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比如HIV病毒,它甚至在同一个爱滋病人体内也能演化出新的抗原。美国一位微生物学教授预测,像HIV这样的病毒经过长期变异,如果有朝一日它们能够突破“性接触”这样特殊传播途径的局限,则会对人类形成更加巨大的威胁。病毒中的另一个“魔术师”流感病毒在不断的变异中其“家族”越来越复杂,而且每一次型别的变异必然引起一次大的流行,以至于全球流感专家的共识是:流感的下一轮爆发随时可能发生。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郭元吉指出,中国的流感疫情对全世界有重大影响,流感是一种人、禽、畜共患的传染病,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流感多发地。

面对病毒肆虐、传染性疾病猖獗的严峻现实,学者们普遍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其根本原因。《中华流行病杂志》名誉主编魏承毓罗列了以下方面:抗生素和杀虫剂滥用造成的病原体和传播媒介的耐药性;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导致的生态失衡;全球气候变暖对微观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贫穷和社会动乱;旅游业发达和人口流动增加。尽管气候等环境因素被认为是病毒变异的原因之一,但生态学家研究了许多新传染病的发生之后认为,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才是激活病毒的最大推动力。

〔《病毒发现人类》选自《南方周末》,有改动〕

7.对第三段中“人类历史最普遍模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不断对抗疾病发生和病毒侵袭的过程中求得发展的历史模式。

B.人类在不断躲避疾病发生和病毒侵袭的生活中求得生存的历史模式。

C.人类在不断认识新的疾病和新的病毒的规律中提升自我的历史模式。

D.人类在不断制服新生疾病和新生病毒的斗争中健全体质的历史模式。

【解析】“人类历史最普遍的模式”,意谓“历史按照何种最为常见的模式向前发展”。这个问题出自戴蒙德的《来自动物的致命礼物》一文,戴蒙德与张习坦的观点相同,即“人同病毒的斗争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整合这些信息即可判断出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8.第四段中“水土不服”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病毒由于适应人体的生存环境而求变的事实。

B.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病毒为了适应人体的生存环境而求变的动机。

C.运用比拟,生动地说明了病毒由于不适应人体的生存环境而求变的原因。

D.运用比拟,生动地说明了病毒为了适应人体的生存环境而求变的结果。

【解析】“水土不服”原意指“人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做出某些反应”,套用这个定义即可判断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9.下列说法不能成为各种病毒肆虐、流传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A.人类与各种野生动物以及家禽、家畜共同生存的现实。

B.流感病毒在多次变异中,型变越来越复杂,致使人类防不胜防。

C.抗生素和杀虫剂等药物的滥用,导致病原体和传播媒介的耐药性。

D.人类生存条件因战争、城市化和人口爆炸等造成的生态恶化。

【解析】A、C、D三项均可从最后一段中找到落脚点,均为人类的生存方式。B项所言是流感的变异状况,不合题意。

【答案】B

10.对全文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类的行为不检,致使原本生存在动物身上的病毒“认识”到人体也是自己生活的温床。

B.SARS病毒是人类当今遇到的新病毒,而在人类发展史上每一个阶段都有彼时的“新病毒”出现。

C.新病毒的时时出现与老病毒的不断变异将成为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之一。

D.人类制服SARS等新老病毒并改进自身生存方式之时就是彻底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之日。

【解析】D项所述不合文意。文中的观点是,人类永远无法彻底解决健康问题,每个阶段均面临新的问题。此外,除了控制新老病毒,还有一个人类生存方式是否检点的问题。这些都使“彻底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推断无法落实。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共18分)

任性的葫芦

这只葫芦放了好长时间了,我时常拿起来仔细欣赏它。刚成熟那会儿,它的身子由浅绿变成了淡黄,散发着强烈的瓜香味。这会儿它被晒干了,摇一摇,里面有种子“哗哗”地喧响,它们已无法容忍太长久的黑暗。别的葫芦早被这个那个索要,造就成了大大小小的瓢类,可这一只我始终舍不得锯开

那一年的夏天,雨水调匀,葫芦在蔓上脱颖而出。

那是一段老墙。旧时砌墙少有水泥抹缝,也没有打凿规则的石头,不过是把从山里拾来的石头,就着本身的形状,因势成墙。因此,墙面有着不规则的折线连成的几何形纹样,勾勒成趣,每一根线条都相似,却又绝不雷同,不像现在的墙,一片空白一片迷惘,像没有表情的脸。蔓上的许多葫芦都倚在墙上,或者卧在墙角的麦草垛上,慵懒而惬意地舒展着。唯有这只葫芦就那么吊着,不依不靠,保持着令人惊悸的高度,伸手而不能及。这样的葫芦并不多,往往寻遍好几株藤蔓也找不到一只这么固执、任性的葫芦。

其实降生何方,谁都不能选择,不仅仅是葫芦。几个月里,它就这么一直只有牵挂没有束缚地生长着。当别的葫芦因为倚靠的缘故长成了“歪瓜”,它却越来越丰满、圆硕,让人一看到它就想用手托着,生怕它会因为承受不住生命之重而俯冲下来。但它一直不落,始终俯视着那些为它担忧的眼睛。

这只葫芦日臻完美,从外皮到形状没有一点擦伤、挤压,淡绿的表皮有着一直逼人的冰冷。它成熟了。在我用剪刀剪断它的藤蔓的那一刻,觉得自己像在接生一个婴儿,剪断了一条圣洁的脐带。

天色晦暗,远处落着雨,酿雨的云缓步向这边移动。葫芦静静地,兀自吞吐着氤氲之气。我找来水粉颜料和画笔,决定开始画葫芦。画葫芦的目的,是让它更像一只葫芦。以它的形状最宜画脸谱,或者画遥远的古人类,带着图腾的意味和色彩。让葫芦获得这样的诠释从而产生灵魂,灵魂与葫芦游离,又与画者相撞击。我在琢磨之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东西,一时又不能一一清晰地说出……这样想着,颜色已在葫芦上一块块铺开来。

雨落下来,溅在玻璃窗上,像无数碎裂的泪滴,像葫芦经历过的许多场雨。雨落下的高度比葫芦还要高,葫芦的身上看不到雨落下的绿色,又是哪一日突来的雨雪交加使葫芦坚强起来?

厚厚的颜色落在坚硬的葫芦上,掩盖了葫芦,使它不露一点声色。此时,我坚信色块与线条就是它的词汇。

我把这只葫芦放在书橱里,居然和书交相辉映,毫不逊色,也毫不胆怯,分明它在继续生长。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散文中“这只葫芦”的色泽,先是浅绿色,后变成淡**,被晒干后,又变得暗黑色,可是香味不改,象征着它的品性不渝。

B.散文用现在的墙的一片空白一片迷惘,像没有表情的脸,反衬那一段老墙的勾勒成趣,意在说明客观环境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C.人们担心“这只葫芦”承受不住重量,但它一直不落,始终俯视为它担忧的眼睛,这一描写对自立和个性做出了有力的称赞。

D.散文描写“我”剪断藤蔓的那一刻,觉得自己像在接生一个婴儿,剪断了一条圣洁的脐带,使散文以物喻人的意图更加鲜明。

E.坚硬的葫芦被涂上厚厚的颜色,掩盖了自然的色泽,不能露出一点声色,这一描写含蓄地谴责了对个性的束缚,给人们启示。

【解析】4分,答对一项2分,多答一项扣2分。不正确选项:A.“香味不改”,文中没有表述,“象征着它的品性不渝”也就失去了根据。B.散文描写老墙的勾勒成趣,意在说明即使客观环境很好,依赖它也可能丧失个性。E.厚厚颜色的描写意在表现人类精神情感熏陶的教化意义。

【答案】C、D

12.散文第一段说“这一只我始终舍不得锯开”,为什么“舍不得”?请根据文意回答。(4分)

【解析】4分。“其他葫芦”2分,两个要点:原因“有所倚靠”和结果“长成了‘歪瓜’”各1分;“这只葫芦”2分,两个要点:原因“固执、任性,只有牵挂没有束缚”和结果“长得特别完美”各1分。意思对即可,语言不够简明连贯酌扣1—2分。

【答案】因为其他葫芦都有所倚靠,长成了“歪瓜”;唯有这只葫芦少有的固执、任性,只有牵挂没有束缚,长得特别完美。所以“我始终舍不得锯开”。

13.散文中几次提到了“雨”,请摘录文句,并分别说明文中雨与葫芦之间的关系。(6分)

【解析】6分。说明部分要点应准确完备。①要点:“所有的‘葫芦’”、“雨的滋润”,②要点:“任性的葫芦”、“对雨的怀想”,③要点:“任性的葫芦”、“雨的塑造”。共6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摘引部分应明确而准确地表明起讫点,摘引错误或不明确、不准确,每处扣1分,语言不够简明连贯酌扣1—2分。能答出“雨,是自然社会的象征”更好,但不强求。

【答案】①“雨水调匀,葫芦在蔓上脱颖而出”,表明所有的“葫芦”都来自雨的滋润。②“远处落着雨,酿雨的云缓步向这边移动。葫芦静静地,兀自吞吐着氤氲之气”,表明“任性的葫芦”对雨的怀想。③“雨落下来,……又是哪一日突来的雨雪交加使葫芦坚强起来?”,表明雨对“任性的葫芦”的塑造。

14.散文第六段说“我在琢磨之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东西,一时又不能一一清晰地说出”,明写葫芦,实际却在写人。请根据文意,用清晰的语言说出“我在琢磨之中”和“我把这只葫芦放在书橱里”所感受到的东西。(4分)

【解析】4分。答题要点:“自立个性的人”、“可造就的人才”、“人类精神情感的熏陶”、“继承并发展人类文明历史的使命”。共4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语言不够简明连贯或要点之间不合逻辑,酌扣1—2分。

【答案】具有自立个性的人,才是可造就的人才,经过人类精神情感的熏陶,一定能够担负继承并发展人类文明历史的使命。

三、能力与提升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蓬:一种遇风便脱离根部拔地起飞的草。②班:分离。

⑴(任选一题作答,2分;两小题都答,不得分)

①“转蓬”、“孤蓬”皆为古诗中用来象征游子的语汇,本诗选用了后者,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②“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中的诗句,“萧萧”指马的长鸣声。李白在化用此句时添一“班”字则翻出了新意,请结合作品谈谈新意所在。

⑵“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联,是传诵既久的佳句,请结合全诗谈谈此二句在抒发情感方面的妙处。(4分)

⑴【解析】本题2分,第一小题重在分析“孤蓬”的表意侧重和对全诗意境产生的作用两个方面,一点1分,若只答“用语精练传神”等标签语,不得分;第二小题重在分析“班”字所造成的“物我交融”,由此才与诗意产生勾连,若只答“‘班’字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简略语,不得分;答案表述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转蓬”、“孤蓬”均表现了游子的飘泊无依,而“孤蓬”重在强调分离后的孤独,这便寓有对友人远走他乡的关切之情。诗人用“孤蓬”一词,将分离时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更加真切、深挚。②“班马”即行将分离的马,“萧萧班马鸣”意为一对即将分别的马儿发出眷恋的嘶鸣。诗人添一“班”字,寄情于物,巧妙地点出与友人的离别之意,颇有推陈出新的效果。

⑵【解析】本题4分,可从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两条途径中任选其一作答,在结合全诗基调的前提下,以对诗句的分析为赋分重点,若只答“此二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别之情”只能得1分;答案表述意思对即可;若考生选择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能结合全诗且言之成理便可赋分。]

答案】(示例一)此二句用眼前的实景营造了一幅送别图:浮云飘舞,红日斜照,山水分外秀丽,在这样美好的景致中,友人却将远行,令人顿生眷恋之情。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情意表达得颇为浓郁、深沉。

(示例二)此二句将行踪不定的游子比作飘乎不定的浮云,将友人之间的别离比作日薄西山,化实景为抽象的感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

16、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解析】①本题3分,两个“而”、“岁”、“岂”、“先、后”四个要点中有一个未译到位,扣1分,扣完为止。②本题2分,“苟”、“何以”、“故”、“舍本、问末”四个要点中有一个未译到位,扣1分,扣完为止。

答案】①如今(您)不问齐国的大王却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把卑贱的东西放在前面却把尊贵的东西放在后面吗?②如果没有百姓,靠(凭)什么有国君?所以(因此)哪有舍弃根本却去问末节的呢?

17、下面一段话有四处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4分)

为庆祝瓦努阿图这个被称为“潜水天堂”的南太平洋岛国独立23周年之际A,这里举行了海底邮局开幕B。旅游部门说,设立海底邮局是为了美化海底世界和海底活动项目C,更好地为成千上万的潜水爱好者服务D。邮局的周围有珊瑚点缀E,还有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在四周游弋F,景色美不胜收G。

处改为 处改为

处改为 处改为

【解析】4分,每选对并修改正确1处给1分。改动其余地方,每一处扣1分。

答案】A改为“为庆祝……独立23周年”或“在庆祝……独立23周年之际”,B改为“这里举行了海底邮局开幕仪式”,C改为“设立海底邮局是为了美化海底世界和丰富海底活动项目”,F改为“还有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在游弋”或“还有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在四周游泳”。

18. 给下面一则新闻加标题。(不超过15字)(3分)

国家林业局昨天发布消息说,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6.55%,森林面积达到23.8亿亩,人工林保存面积超过7亿亩,占世界人工林总量的26%,居世界之首。20多年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82.2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398.4亿株,造林质量和成活率不断提高。全社会关注林业,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潮不断高涨。

【解析】(3分)“我国”、“人工造林量”、“居世界首位”三个要点各占1分。

答案】我国人工造林量居世界首位。

19. 以下边给出的文字为开头,续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字。(4分)

琴 旋律 境界

①在音乐晚会上 ②在人生旅途中

【解析】①有“琴”、“旋律”、“境界”三个词且字数不少于40个1分;在此基础上,能恰当地描绘情景2分。②有“琴”、“旋律”、“境界”三个词且字数不少于40个1分;在此基础上,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或感悟2分。

答案】①(3分)[示例]在音乐会上,那琴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如缕缕清风掠过人们的心湖,掀起微微涟漪,美妙的旋律把听众带入了奇妙的艺术境界。

②(3分)[示例]在人生旅途中,生活的琴弦可以弹奏出爱的小夜曲,也可以演绎出理想的梦幻;可以挥洒浪漫和激情,也可以流淌出渴望卓越的旋律,表现出对崇高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

四、写作与交流(50分)

19. 现在社会,“亮点”一词使用频率极高。“亮点”,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比喻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人或事物。”它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
请以“亮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