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沪教版的资源仓库

[共同基础平台]
(分值:120分 时间:90分钟)
说明:分选择题和笔答题两部分,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笔答题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 积累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宇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客栈 请柬 僭越 防微杜渐 三缄其口
B.觐见 灰烬 矜持 津津乐道 怀瑾握瑜
C.蓦然 寂寞 墨客 秣马厉兵 相濡以沫
D.缜密 箴言 甄别 臻于致治 枕戈待旦
【解析】A.栈zhàn柬jiǎn僭jiàn渐jiàn缄jiān B、觐jìn烬jìn矜jīn津jīn 瑾jǐn C、各加点字均读mòD、缜zhěn箴zhēn甄zhēn臻zhēn枕zhěn
【答案】C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备置 关怀备至 弊端 弊绝风清
B.环宇 惨绝人寰 惯例 学贯古今
C.蜚声 飞短流长 致辞 臻于郅治
D.羞赧 十恶不赦 贻误 遗人口实
【解析】“遗”应为“贻”
【答案】 D
3. 依次填入下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的制度设计来解决不同家庭的不同困难, 有了更加实际的社会意义。
(2)新年伊始,各地就频频传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各种与此有关的措施也在推出。这 一个良好的开端, 实践服务政府的重要举措。
(3)杨老师对教育事业始终怀着挚爱之情,一生 ,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生身上。
(4)那人东张西望, 十分可疑。
A.因为,所以;不仅是,而且是;淡薄;行迹。
B.既然,就;不仅是,而且是;淡泊;行迹。
C.因为,所以;是,也是;淡薄;形迹。
D.既然,就;是,也是;淡泊;形迹。
【解析】形迹:举动和神色。行迹:行动的踪迹。淡泊:不追求名利。淡薄:(1)密度小(2)味道不浓(3)感情、兴趣等不浓厚(4)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答案】D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
令人唏嘘不已。
B.“表现”在美国大概是万能的,作秀在咱们中国似乎也是万能的,作秀现象铺天盖地,作秀之说甚嚣尘上。
C.泸州老窖以“1573年始酿“为噱头,结合其一贯的传媒优势势大力沉地撞击市场,
在去年的媒体上一鸣惊人,掀起了一股飓风。
D.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解析】A、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此处宜用“雪泥鸿爪”。B、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C、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做起来就有惊人的成就。这里与“一贯的传媒优势”相矛盾。D、“责无旁贷”与“职责”语义重复。
【答案】B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逐步取消征收“农业税”的问题,这个消息一宣布,就特别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关注。
B.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激动地说,这些老年人学钢琴没有任何功利性,他们弹奏的音乐也最纯净,这真是令人感动 。
C.今年我区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深入实施“四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
D.遗憾的是,雷锋、焦裕禄这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英雄,对于我们现在的许多青年人来说,已经是那么的邈远、陌生了。
【解析】.A项应为“引起了广大农民的特别关注”,语序不当;B项“这真是令人感动”指老年人的音乐还是周教授的言谈,表意不明;C项“实施……宣传教育活动”,搭配不当。
【答案】D
6.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对于外来投资,应该是你投资,我欢迎;你盈利,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清算,这才是正常的。
C.谁也不能突出,如果你想比别人多动、多干、多拥有,那就甭指望有好日子过。这是平庸社会敬奉的一条多么可怕的生存法则!
D.我告诉他们:“是众多的爱(父母之爱,手足之爱,爱人之爱,甚至许多陌生人之爱),让我活得有勇气,有希望。”
【解析】B、“这”之前的逗号不当。C、顿号应为逗号。D、括号应为破折号。
【答案】A
二、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①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②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③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选自《史记·汲黯列传》)
注:①庄助:吴人。②贲、育:古勇士陈贲、夏育。③青:即卫青,平阳人,以出征匈奴著称。
7.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上退,谓左右曰
B.数犯主之颜色
C.中二干石来拜谒
D.其见敬礼如此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今词义差异的掌握。A.左右的人;B.脸色;D.敬重、礼待。
【答案】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公卿皆为黯惧
庄助为请告
B.士亦以此不附焉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C.甚矣,汲黯之憨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无以逾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D.因为;用来。A.均为替。B.均为依附。C.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D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汲黯秉正敢言、深为朝廷君臣所敬畏的一组是
①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②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③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④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⑤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A.②④⑤ B.①③ C.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答案】B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汲黯刚直不阿,遇事好犯颜直谏。
B.文中说,古代有许多能与国家共患难的忠臣,他们中很多就是近乎汲黯的人。
C.汲黯体弱多病,武帝曾多次特许他在家养病,但最终他的病还是不能好。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汲黯是很受武帝器重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应是“至于汲黯,也就是近乎这样的臣子了”
【答案】B
(二)阅读下篇文章,回答11-14题(18分)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么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C.作品用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对照,意在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解析】A.反衬的应是: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C.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D.“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每对一项2分,每多答一项扣2分,扣完为止。)
【答案】B、E
12.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5分)
【解析】关键词:场景、象征、中华民族、联想、震撼或爆发,每个关键词1分,语句不通顺,扣1—2分。
【答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场景中,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由鹰及人及民族的联想,使作者产生内心的震撼,这震撼不仅仅是对于鹰,更是对于中国人、中华民族鹰一般的爆发的力量和奋飞冲天的豪迈气概的深刻感受。
13.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4分)
【解析】关键词:愚昧、残忍、怨愤;奋飞者、同情,意思对即可,其中“怨愤”“同情”是关键,各1分。
【答案】苍白、强烈、冷冷,形容作者悲怆之深:一方面,愚昧(无知)竟然会使人变得如此残忍;另一方面,苍老的鹰,这高傲、凶猛的生灵,却被铁链锁住无法高飞,且当尊严受到冒犯时却无法还击。这里,有对愚昧者的怨愤,也有对奋飞者厄运的同情。
14.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5分)
【解析】关键词语:人工孵化、情感、未曾飞翔、向往、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最后一个词语是关键,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从文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它展翅,只不过是为了“站稳”,它的目光“冷漠”,是缺乏“鹰”的情感;而“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茫然”表明它从未曾飞翔,不知所措;“目光投向远方”,表明它还有着祖先的血脉,仍然有着对蓝天的向往。作者要表明的是: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而要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三、能力与提升(22分)
15、将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①不?”李弘度答曰:“《北门》②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
——《世说新语》
注:①百里:方圆百里的地方,即一个县。②《北门》:《诗经》中的一篇,旧以为是写“仕不得志”的,诗中描写一个小官吏慨叹自己位卑多劳,生活贫困的苦况。
译为:
【解析】得分点为:被遇、贫、屈志、不、上闻、穷、暇、授。
【答案】李弘度时常慨叹得不到赏识提拔的机会(或“不被知遇”)。殷扬州知道他家境贫寒,问他说:“你能否屈就(或“委屈自己的心志”),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李弘度回答说:“我为官不得志的慨叹,早已被上级知道了;走投无路的猿猴跑到林中,哪里还有闲暇(或“哪里顾得上”)选择栖身之木呢!”于是殷扬州授予李弘度剡县县令的官职。
16、默写(6分)任选3句,每句2分。
①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既来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任选3句,每句2分。
【答案】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则安之。
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7、用一句话概括下列调查表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4分)
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对影视作品 74 72.55 22 21.57 6 5.88
对文学作品 47 46.08 37 36.27 18 17.65
对语文教材 16 15.69 39 38.24 47 47.08

内容概括:□□□□□□□□□□□□□□□□□□□□□□□□□□□□□□□□□□□□□□□□□□。(不超过30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注意分类归纳数据,提炼出有关的结论。
【答案】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兴趣和对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兴趣相比差异较大。
18、更换对象,仿写小诗,保留画线词句。(4分)
例诗: 仿写:
请不要给我涂脂抹粉,
施朱则太赤,
施粉则太白,
因为呀,我的名字叫——历史
【解析】全诗使用拟人,第一句是祈使句,二三两句相对,是对第一句的具体展开。
【答案】 请不要对我指手划脚,
催我我不会走快,
拦我我不会停留,
因为呀,我的名字叫——时间
四、写作与交流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世间万物皆有简单与复杂之别。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得简单,也可以品味得复杂;人们的情感可以表现得简单,也可以领会得复杂;事件的原因可以归结得简单,也可以分析得复杂……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堂“简单与复杂”的哲学课。电影《手机》中,主人公严守一说:“人们为什么会心里有病?那是因为生活很简单,你把它搞复杂了,或者生活很复杂,你把它搞简单了。”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简单”与“复杂”这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请以“简单与复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章的内容必须涉及“简单与复杂”二者的关系;
②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个性自主创新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2004年湖南高考试题)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⑴范氏富,盍已乎?
⑵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⑶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答案:⑴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⑵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⑶(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②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李商隐离开桂林郑亚的幕府,滞留四川东部。当时,妻子王氏留在长安。这首诗就是他收到王氏来信后回复的。②西窗,指王氏留居长安之所。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②,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②桑乾河,在今河北、山西境内,诗人往来山西河北之间,则要取道桑乾流域。
⑴(任选一题作答,3分;两小题都答,不得分。)
①阅读《夜雨寄北》,结合作品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所表现出的意境。
②阅读《旅次朔方》,结合作品分析“无端更渡桑乾水”一句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⑵这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近,但在写法上却有所不同,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作品谈谈二者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答案:①(3分)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诗人客居巴山之畔,触景生情:长夜漫漫,秋雨连绵,秋池已涨,离家的人独自听雨,寂寞难眠。此句寓情于景,将游子漂泊异乡的惆怅和对故乡、家人的思念抒写得含蓄、感人。
“无端更渡桑乾水”一句,写诗人再度上路——
a“桑乾水”见证着自己将要远走他乡,有引发乡愁的作用。
b“无端”即没有来由的,流露出对漂泊生活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情绪,含蓄地表现了思乡怀旧的主题思想。
[评分标准:本题3分,观点1分,分析2分,只有观点无分析,不给分;第一小题的核心是“情景交融”,赋分重点在“结合作品分析”上,简单贴标签不给分;第二小题的核心是“局部与整体相关联”,落脚点是“引发主题或为表现主题服务”,a、b两点分析出一点即可;答案表述意思对即可。]
②(3分)(答案示例要点)
a时空组合的构思不同:李诗是由现在(巴山)想将来(长安),再由将来(长安)忆过去(今之巴山);刘诗是由现在(桑乾水)想过去(并州与咸阳),再由现在想将来(未知之所)。
b表现方式不同:李诗用景物点染传达感情,刘诗侧重直接抒情。
c抒情风格不同:李诗表达思乡之情较为含蓄、婉曲(寓有潜台词的书信问答、寓情于景、“何当”引发的耐人寻味的问话与遥想);刘诗表达思乡之情是直抒胸臆的(“忆咸阳”、“望故乡”)。
[评分标准:本题3分,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论点”1分,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分;只有观点无分析,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