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掌握《劝学》中的含义;
2
、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和熟悉文意的基础上,对荀子关于学习方面的先进思想进一步深刻体悟,掌握通过重点句子纵向把握文章主旨的学习方法;
3
、通过对孟子思想的了解,让二者思想进行比较,掌握课外横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大胆发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介绍作者。
2
、荀子的思想主张
3
、解题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找出有哲理的句子。
由此引出作者的观点,本文的论点:学不可以已
四、承接上文,进入文章的论述,分析第23段。
1
、朗读。
2
、学生将难点、重点列出来,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老师强调并补充。
五、请学生谈一下对于这两段的认识,老师最后给以总结。
这两段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学习的意义是改变自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提高自己(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第3段五个比喻皆是围绕这个论点进行)。
六、作业:整理课堂笔记,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对课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对荀子的思想已经能够有个大致的了解。本文的题目为《劝学》, 那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我们还能深入了解到荀子的那些深刻思想呢?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荀子和其他儒家大师的主张又能给我们带来那些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下探究式学习。
二、关于对上节课内容的补充与回顾
1
、播放朗读录像,让学生跟读,并思考:文中运用了设喻的论证方法,分析这些比喻句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点拨总结。
3
、回顾本文的行文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文章的说理脉络。
三、引导学生进入课内研究性探讨阶段
步骤: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讲话,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设置问题:
1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
2
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3
吾尝终曰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同?你对于学与思的关系,是怎么看的?
4
、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奋刻苦,难道仅有如此学习 路径就畅通无阻吗?除了具备刻苦勤奋之外,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还要讲究那些内容?
5
、《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你认为环境真的那么重要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外部环境(假于物)?
四、引导学生进入课外拓展研究性探讨阶段
过渡:前几天我们刚学过孟子的文章了解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性本善。那么,同为儒家的大师,荀子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个辩题先开始展开讨论,准备材料,然后进行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