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资源网·高中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创作的特色——散文美:了解《城南旧事》里“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二、理解作品的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三、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划分电影场景,然后以“英子的眼睛”为切入点,以体会小说中对于现实世界的独特表现手法为难点,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落实基础知识,注重积累。
二、划分电影场景,分析结构特点。
三、初步分析“英子的眼睛”,了解电影的视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预习环节的反馈。
1A字词的积累(以在课文中出现的次序为序)
下腭鳜鱼蹿到嘈杂五花大绑彪形大汉醉醺醺攥着揣手害臊包裹衣襟留海拾掇莫名其妙
注:加点字为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应着重关注的。
B地方风物及文化词汇
井窝子惠安馆出红差吊嗓子齐化门
2文学常识的积累(由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教师补充明确知识点)
讨论问题1: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原著改编的,你对于原著和林海音了解吗?
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
(1)林海音:台湾藉女作家,出生于日本,于20世纪20、30年代随父母客居北京,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并且经历了丧父等家庭变故。后于1948年与夫婿举家迁回台湾。
(2)《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对于童年生活及北京的追念回忆之作,是她对于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的追索。在小说中,她娓娓道来,讲述了童年记忆中结识的人以及这些人的命运,作品透出深深的眷恋。
(3)课文是电影剧本节选。剧本由伊明改编,并于1982年被著名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电影剧本忠实于原著,保留了原作风格——“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相思”。
二、欣赏电影(节选部分),分析结构。
讨论问题2:电影中小英子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
英子在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双大眼睛。导演曾经这样评价她的扮演者沈洁:“(她)有一双非常贴合那个时代孩童的、会说话的眼睛……”。
讨论问题3:英子的眼睛对于影片有什么重要作用?
影片就叙事视点来看,正是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懵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体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成长的小说。
讨论问题4:大家知道,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场景(人物变化或者地点转移)来展开故事。请大家回想电影,仔细读课文。课文已经用自然空行的方式,将节选部分划分为16个场景,下面请大家标注一下。如果我们按照人物变化来分,这16个场景还可以合并,下面请大家试着按人物出场变化将课文划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开头……敞车从她们面前过去”),英子跟宋妈上街,结识妞儿,遇到“出红差的”。
第二部分(“井窝子旁……妞儿对英子笑了笑”),英子与妞儿的谈话。
第三部分(“惠安馆门口……英子走出了跨院”),英子认识了“疯子”秀贞。
第四部分(“英子家院里……我知道谁是小桂子她妈”),通过宋妈和老婆子的聊天,英子从侧面了解秀贞的故事。
第五部分(“跨院的院子里……(转身出画)”),英子从秀贞嘴里得知了她的故事。
第六部分(“井窝子旁……英子发着愣”),妞儿在“爸爸”的身边,不搭理英子。
第七部分(“西厢房里……蚊帐上又映出了幻想”),英子听妞儿讲述身世并在病中思索。
第八部分(“西厢房里……闭上了眼睛”),妞儿告诉英子要去寻找亲生父母。
第九部分(“秀贞屋里……结束”),英子又去找秀贞玩,并得知妞儿正是小桂子。
讨论问题5:通过划分,课文的脉络我们很清晰了,大家看看结构与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同学交流。
教师明确:
1所有的场景都有英子参加,英子是故事的主人公。
2部分之间好像不太连贯,是两条线索(妞儿与秀贞)的交错,至结尾才合而为一。同时,还有一些情节似乎与整体联系不多,比如看“出红差”和爸爸教英子写大字。
思考:
1电影表现的主题是不是仅仅是回忆童年生活?
2有人说《城南旧事》的结构是“串糖葫芦”式的,你觉得该如何理解?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加深对于电影视点的分析和认识,理解其与创作意图的关系,明确主旨。
二、进一步把握结构特点,了解作者制造悬念与巧合的技巧。
三、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分析,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交流思考作业。
讨论问题6:电影表现的主题是不是仅仅是回忆童年生活?
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
不仅仅是。影片《城南旧事》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对童年和故地的深深眷念。然而它却不仅仅是一部追忆童年的影片,而是让人感觉到了丰厚、沉重的社会内涵,它间接地涉及了深刻的社会主题。这种沉重感是通过独特的视点,用衬托和反差造成的,所以课文中所有的场景都有小英子参加。电影坚持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全片60%以上的镜头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然后让英子按照她自己的性格逻辑,按照她自己对人世的理解不断地提出问题。英子天真淳朴,世界对于她来说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单纯,然而,她却不知道她身边发生着惨烈的社会现实——所有她结识的人命运都不算好。社会越黑暗,导演就越突出表现小英子的天真、美好、单纯。这种独特的视点使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讨论问题7:影片通过小女孩英子的眼睛看社会的黑暗,除了有利于以反差加强表现效果,其实还为了突出表现女性在这样的社会里的命运。秀贞的悲剧中既有来自当局的——其爱人因为参加进步运动被抓走,也有来自于她周围的人们的——大家明里暗里的议论和不容。不被大家接受,那么秀贞可以依靠的就只有父母了。大家从文中找一找,秀贞的父母对待她的态度。
同学讨论。
教师明确:

妇人:秀贞,别把人家小姑娘吓着!(又对英子说)别听她的,胡说呢,回去吧!……妇人:在这玩不要紧,可别赖是我们姑娘招的你。

画外传来:行了行了!不害臊。……
画外,秀贞好妈在叫了:秀贞,你中午爱吃什么?

宋妈:那生下来的孩子呢?
老婆子:一落地就包裹包裹,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反正不是给野狗吃了,就让人捡去了呗!
宋妈:姑娘打这儿就疯了?
老婆子:可不,打这儿就疯了。可怜她爹妈,这辈子就生下这姑娘,咳!

从这些地方可见,父母也是摧残秀贞的势力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女儿丢了人;但是,她们又深爱女儿,尽心照顾女儿。父母极力阻止她与外界接触,一方面不想她再丢人,另一方面也怕她再受伤害。究其根源,父母并不真正理解她,是旧式思想下的爱。
讨论问题8:有人说《城南旧事》的结构是“串糖葫芦”式的,你觉得该如何理解?
同学交流。
教师明确:
首先,“串糖葫芦”反映了电影结构上表层的分块特点,似乎各个部分连接不紧密,像糖葫芦上一个个的果子;然而,《城南旧事》又不完全是一个个散果,糖葫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一根签子,把所有的散果连缀起来,对于《城南旧事》而言,这个“签子”就是叙述者,也就是英子。她使各个部分到结尾成为有机整体,读完之后回过头看,看似无联系的部分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正是作者设置悬念的技巧。同样,影片中的某些部分,如看“出红差”与“爸爸教英子写大字”看似闲笔,其实却有着深意,是为了说明英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育与她自己亲眼见到的社会有很大不同,他们教英子的都是正面的东西,而英子亲眼见到的却大多是丑恶面。
二、把握结构设计的另一点——巧合。
讨论问题9:有人批评《城南旧事》在细节上不够严谨,举例说,英子能够常常见到“疯子”秀贞,而同样住得不远的妞儿却不能够。仔细读原文,是否果真这样?
讨论,明确:
不是。英子邀请妞儿去她家玩时,“妞儿(摇摇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叫我去。”正是因为这点巧合,妞儿才没有机会认识秀贞,不能直接和母亲相认而必须借助英子,从而“保证”了英子的知情。
三、电影是视觉艺术,它不能很好地通过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而只能将其内心外化,通过神态和动作表现性格。下面我们看文中的一段,体会一下。
当英子问妞儿,跟在她身后的男人是不是她爸爸的时候,妞儿“摇摇头,又点点头”。这矛盾的动作正反映了她的内心:爸爸不是亲爸爸,经常打她,逼着她学唱戏,她从心底不愿意承认他是爸爸,所以“摇摇头”;但是养父又是把她拉扯大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又“点点头”。
影片中有多处这样的表现,例如英子看到妞儿被打的伤口时的反应、秀贞讲述女儿时的神经错乱等等。
四、作业。
1拓展阅读:阅读林海音《婚姻的故事》,进一步了解林海音对于旧女性命运的思索。
2比较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同样是一篇借助孩子视角看社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