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中的哲理
这是什么
年轻的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后,向学生们问道:“同学们,这是什么?”
  “屁股!”学生们齐声答道。
  女教师哭着跑出了教室,并把状告到校长那里:“真是,学生们嘲笑人。”
  校长来到教室里,问学生:“你们为什么把老师气哭了?啊!而且还在黑板上画了个屁股?!”
  【点评】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画的苹果确实像屁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则认为学生们欺负她。还好,校长的最后一句话无意中肯定了学生们的看法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才洗刷了学生们“欺负老师”的不白之冤。
           各有解释
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
  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点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如此。对“打人与被打”,历史老师、英语老师、物理老师、教导主任的知识构成有所差别,都从各自的角度加以解释,但他们的反映又都是正确的。
        求爱“傻话”经典
数学老师:你是正数,我是负数,我们是天生的一对!
  几何老师:以你为圆心,以我为半径,划一个圆,那就是我俩的小天地……
  物理老师:你是阴极,我是阳极,我们一接触,便产生吸引力。
  化学老师:你是氢原子,我是氧原子,我们若是结合了,便是纯净的水分子。
  音乐老师:你是曲谱,我是歌词,我按你的旋律确定我热情的高低。
  气象员:我从你脸上的表情,便知道今天是晴天还是阴天,是刮风还是下雨,同时也可以预报出我们以后几天的变化。
  交警:我一直为你亮着绿灯,而不许别的车辆通过。
  航海学家:你是指南针,有你在身边,我永远不会搞错航向。
  糕点师傅:愿你的脸如奶油一样白,唇如蜜一样甜,脾气如面团一样柔软,而我对你的爱,则如烤炉一样火热。
  建筑工人:你是水泥,我是沙,和你在一起,任何人也无法使我们分开。
  篮球运动员:你是篮球,我是球网,我时时刻刻盼望你投入我的怀抱。
  厨师:你简直如味精一样不可缺少,有了你,我们的生活才有滋有味。
  【点评】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同样是求爱,不同职业的人说得都不一样,各有千秋,但都表达出了同样的主题。
         苹果没洗
  一位雍容华贵的太太在水果店里挑选水果,她的哈巴狗趁她不注意,用舌头舔着架子上的苹果。店主很不高兴,但还是以礼貌的态度请太太注意她的狗。这位太太以严厉的口吻对她的狗喝道:“杰西,不准再舔!这些苹果还没洗过呢。”
【点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论也会不同。狗舔苹果会影响水果店生意,店主从自己利益的立足点出发,当然不高兴。可笑的是这位太太竟然以苹果没洗喝斥她的哈巴狗,爱狗之心,溢于言表,完全是从自己利益的立足点出发来看待这一问题。
          妙答
  一名游击队员正在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他忽然向一个12岁男孩提出问题:“科诺普卡,假如你是游击队的指挥员,为了不让敌人使用铁路,游击队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科诺普卡站起来大声回答:“必须迅速占领售票处,并烧毁全部车票!”
【点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从客观方面来讲,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游击队员和孩子们的社会实践经历不一样,在12岁孩子科诺普卡的眼里,不买票就不能坐火车,就不能使用铁路。因此当游击队员问他如何不让敌入使用铁路时,他就如此“妙答”。
          把柄
  丈夫喝醉酒回家,蹑手蹑脚地摸进盥洗室,找来一些橡皮膏,对着镜子,往自己酒醉闹事留下的伤口上贴,然后悄悄爬上床。
  第二天早上,他被妻子摇醒了。妻子叫嚷道:“你说再不喝酒了,可仍然说话不算数,昨日又喝醉酒了。你瞧盥洗室里的镜子上,横七竖八地粘了多少橡皮膏?!”
  【点评】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所有醉酒闹的笑话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醉酒的人的大脑被酒精麻木,无法产生正常人的意识,也就无法具有正常人的言行。
         逃跑
  一个战俘得了一种病,左手被截掉了,他请求敌人把他的左手送回他的祖国。敌人很感动,就照做了。不久他的右手也被截掉了,他也请求将右手送回祖国。再后来他的左腿也被截肢,这一次当他要求把腿送回祖国时却遭到了拒绝。
  他很不明白,问敌人为什么前两次可以而这次就不行呢?敌人很郑重地说:“我们怀疑你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逃跑。
【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此战俘的手脚因病而被截掉,被截掉的手脚也就失去了手脚的功能,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身体的一部分。而敌人却否认整体是由部分有机构成的,并“郑重”地认为脱离了整体的部分还具有部分的功能,这与现实产生强烈地反差,因而搞笑。
        婉转一些
 妻子出国留学,由于学业繁忙,写信较少,这天她打电话回家,向丈夫嘘寒问暖,最后问道:“亲爱的,我那只可爱的小猫怎么样了?”“死掉了。”“天啊,这消息太可怕了!这样悲伤的消息你怎么不婉转一点告诉我呢?比如说,小猫爬上大树去捉小鸟,不小心滑了下来,去了天堂,明白了吗?”“我懂了。”
  “亲爱的,老家有消息吗?我**病好些了吗?”
  “她老人家也爬上了大树……”
【点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生与死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位妻子想回避它,迫使丈夫说话婉转一点而闹出笑话。
         高速公路
有一个朋友,在一家专为顾客制作主页的网络公司里工作。
  一天,他去一个大公司找生意,向那位老总讲了一个小时有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做广告的重要性,当然还不忘把Internet狠狠夸了一通。
  老总很感兴趣,最后拍板时问:“不过,你们到底是在广深高速公路还是在广汕高速公路上放我们的广告?”
【点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现在已是信息时代,这个大公司的老总竟然连信息高速公路都不懂,闹出这样的笑话。这则笑话充分说明人的思想不能僵化,不能静止,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体会
一位哲学系师兄这样总结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点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这位哲学系师兄,把大一时的懵懵懂懂到大四时清醒地认识自我,用几句幽默的话高度精确地加以概括,确有“渐入佳境”之妙。
          少了两公斤
   妻子站在秤上高兴地对丈夫说:“亲爱的,快来看,我体重少了两公斤。”
  “亲爱的,那是因为你还没化妆。”
【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则笑话中,妻子化妆前后竟然体重不一样,它辛辣地讽刺了妻子平时化妆涂抹的脂粉实在是太多了!
          当心葡萄
一个外国游客参观果园时边走边吹:“我们国家的水果可棒了,桔子像足球,香蕉像铁塔,菠萝像……”
  正当他得意洋洋时,突然绊倒在堆积如山的西瓜上。一位果农大声叫道:“先生,当心我们的葡萄!”
【点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这位外国游客所说的桔子像足球,香蕉像铁塔,他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是违背客观规律,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而果农的妙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敬了外国游客的夸大其辞。
          眼力
  警察:“你说有辆车把你撞了就溜之大吉?你看清那辆车的车号了吗?”
  女士:“没看清。” 警察:“什么牌子?”  女士:“没看清。”
  警察:“什么颜色?”。 女士:“没看清。” 警察:“开车的司机是什么穿着?”
  女士:“下边穿的什么我没看见,上身穿的是铁锈红纯色雅茄呢新潮高领套头衫,脖子上戴的是镶宝石粉红三环珍珠项链,浅棕色哈罗兹公司精致高档貂皮披肩,头上戴了一顶俏式福特南垂边帽,帽上头还缀着好些花儿……”
 【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那么,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体。如果主次颠倒,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在车祸中,对被撞者来讲,看清肇事车的车牌号是主要的,司机的穿着是次要的。而这位女士竟然出事后将开车人的穿着记得清清楚楚,把一些重要特征却忽略了,岂有不被笑之理!
         习惯用语
小弟弟从电视上学得一句话:“是,老大!”颇能应付日常生活之用,如爸爸叫他端杯茶,他说:“是,老爸!”姐姐请他拿支笔,他说:‘是!老姊!”
  一天,外婆从乡下来看我们,带来了大包小包礼物,叫小弟帮忙,他爽快地回答:“是,老外!”【点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地用一种办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否则就要闹笑话。此笑话中的小弟弟不管称呼什么人都在前面加一个“老”字不就是“—刀切”、“一风吹”的典型吗?
         文化差异
萨姆在美国一家驻中东广告公司工作。他设计的一则甜饮料广告真是棒极了,可是却因此丢了饭碗。
   朋友不解地问:“你是怎么设计的?”
   萨姆说:“我用三块图板加以说明。第一块板上是一个人站在沙漠中,大汗淋漓;中间的板子是他把我们的饮料一饮而尽;第三块板上他神采奕奕,笑容可掬。”
  朋友说:“这很好嘛!”
  萨姆说:“可是,我并不知道阿拉伯人是从右往左看的。”
【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同样是三块图板,从左往右看,广告能很好表达出人们饮用此甜饮料后的神清气爽;从右往左看,广告所表达的意思却截然相反。这就是排列组合上的奥妙。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萨姆之所以丢了饭碗,就是因为他没有具体分析阿拉伯人的特殊性,没有注意到阿拉伯人看东西时顺序与别人不一样。
        我也是
亚洲某国元首即将访美,想用简单的英语对克林顿打招呼,于是向秘书求教。秘书指点道:见到克林顿您就说“How are you?(你好吗?)”,克林顿肯定会说“I’m fine, and you?(我很好,你呢?)”,而您只需回答一句“Me too.(我也是。)”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给翻译去处理好了。
  专机降落在华盛顿,元首对着克林顿笑容灿烂,竟出口说“Who are you?(你是谁?)”。
 克林顿吃了一惊,但他很快镇静自若,正好讨好身边的夫人希拉里,便微笑答道“I’m Hillary’s husband.(我是希拉里的丈夫。)”。
  只见元首微笑着看了对面的希拉里一眼,然后冲克林顿点了点头,无比坚定地说“Me too!(我也是!)”
【点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搞“一刀切”、“一风吹”。非洲元首闹笑话,秘书“功不可没”。本来几句简单的英文能对付过去,偏偏情况变了,非洲元首却不知道,还是生搬硬套,真是不想闹笑话都难。
        错觉
边境线上有一个缉私队,队员们天天早上都看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捎一捆柴到邻国去。一天,队员们叫住他,检查了那捆柴,搜了他的身,但没发现什么可疑之处,便放他走了。那人照样天天去邻国。队员们认定其中有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这批队员该换届了。他们忍不住又叫住他,说:“我们知道你在走私,可一直不知道走私什么。现在我们该走了,你说出来,我们不会把你怎么样。”
  “其实也没什么,”那人说,“我只是一天卖一辆自行车。”
【点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密切相关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此笑话中,走私分子的手法如此巧妙,以至于把缉私队员蒙蔽了这么长时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犯罪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越来越巧妙化,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高二哲学教学资料摘编
为人民服务永远年轻
上海市黄浦区顾家弄73岁的独臀老人顾国祥,身残志不残,30多年志愿为地区居民做好事。当有记者采访他,赞扬他并问他近况怎么样时,顾国祥老人放下手中的活儿,憨厚地笑道:“这没什么,助人为乐是我最乐意做的事,不过,要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今非昔比了。”随后,顾老伯便得意地亮出了他的新式“武器”:几十年来跟随他疏通过无数阴沟、粪池的老式武器——竹条,如今变成了新式的电动通阴沟机;以前联络居民的“热线”BB机,而今换成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手机。
从1998年以来,顾老伯已经免费为居民服务3000多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300多次。现在,独臂老人的名声大了,需要他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服务范围已跨出本区。顾老伯说:“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为人民服务的心永远不变。”
点评:独臂老人顾国祥数十年如一日,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一直不变,唯一变化的是他手中的“武器”。由疏通阴沟、粪池的老式武器——竹条,变成了新式的电动通阴沟机。这是他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进。为人民服务,他的心永远年轻。
办任何事都应有个度
1991年钱老80岁,中央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此后,新闻媒体上出现了一个宣传、学习钱学森的**。对此,钱老很不安,有一天,他对秘书涂元季说:“我们办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这件事(指对他的宣传报道)也要适可而止。这几天报纸上天天说我的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就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涂元季答道:“我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有的年轻人说,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钱老立即说:“你说的这个情况很重要。不要因为宣传钱学森过了头,影响到别人的积极性,那就不是我钱学森个人的问题了,就涉及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请你立即给一些报纸杂志打电话,叫他们把宣传钱学森的稿件撤下来。”
这是钱老在1991年时所说的话,此后,他也曾多次对“中国导弹之父”这样的称号表示不能接受。他说,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研制出来的,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不希望新闻界这样宣传他。
点评:这固然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谦虚,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有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精神,他为人处事总考虑到他人、党和国家的利益。简简单单“应有个度”一句话,表明他已有了一个崇高的人生境界。
为人生设定目标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4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13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山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
步子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
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这是一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但我们从中却能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研究表明,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
多。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卡耐基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呢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之后,他对 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他吃惊。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与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卡耐基的结论同样令我们震惊。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始终如一地向西天前进时,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所跨过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无聊的生活。
也许,我们曾不满于自己的平庸;也许,我们曾抱怨过生活的无聊;然而,当我们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
开了新的一页。
点评:为人生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非常重要。古人云,人皆可为尧舜。在现在“有耕耘,必有收获”的环境里,任何怨天尤人都不足取,唯一的出路就是设
定崇高的生活目标,锲而不舍地奋发努力,路就在你的脚下。
2年半学完中学大学课程
在不久前举行的肯尼亚中等教育证书统一考试的考场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年长考生,他们大多是在职的地方政府官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肯尼亚著名的海滨城市蒙巴萨市市长,5l岁的姆瓦希马先生。
姆瓦希马自当选蒙巴萨市长以来政绩卓著,但因为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因此被称为“文盲市长”。为此,姆瓦希马不顾年事已高,决心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请了4位补习老师,还为自己拟订了一个紧张的学习时间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顽强的毅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在短短的2年半里,他不但自学完中学课程,而且还学完了行政管理大学本科,即将获得中等教育证书和管理专业大学文凭。他说,尽管他已经51岁,但他决心成为一名真正的教授。
点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往往可以创造人间奇迹。肯尼亚蒙巴萨市市长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提倡积极的人生哲学,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作出无限的努力,争取有所作为。
“替猫说话”
  ———谈认识的角度
  朋友告诉我,他那上小学的宝贝儿子小明前些日子挨了老师一顿批评。期末考试时,语文试卷给出了一篇寓言:“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了猫露在口罩边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不肯上当,猫只得扫兴而归。”试卷要求学生写出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小明写道:“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努力把事情做得更仔细。”老师阅后十分生气,对小明说道:“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是不要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要善于识破敌人的伪装。你答得毫不切题,只能得零分。”小明不服气,分辩道:“您喜欢小鸟,当然替小鸟说话,可我喜欢猫呀。”老师听后极为恼怒:“你怎么是非不分,替坏蛋出谋划策?”小明说道:“凭什么说猫是环蛋?就因为它要吃小鸟吗?猫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这是它的天性。您不是也告诉过我们,原始人为了活下去,也要想尽办法捕捉小鸟和其它小动物,原始人也是坏蛋吗?”
  听了朋友的讲述,我不由陷入沉思。倘若站在小鸟的立场上看问题,答案诚如老师所说;但如果站在猫的立场上看问题,小明的答法颇有道理。我知道这孩子是非常喜欢猫的。
  寓言只是寓言。假如我们不了解寓言作者的真实意图,那就很难断定上述两种答案哪一种更为合理。显然,猫吃小鸟既可以譬喻成坏人作恶,也可以譬喻成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如获取生存资料)而采取的正当行动。
  不过,这件有趣的事情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启示,那就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和认识的角度有关。角度不同,认识不同。或者,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解释;或者,对不同事物作出相同的解释。
  小偷使锁日臻完善
  ———谈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这话,出自马克思之口。
  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固然取决于生产者的努力,但引起这一努力的根源却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正是由于贼们变着法的偷盗,所以才有了人们变着法的防盗;正是由于骗子手们变着法的伪造,所以才有了人们变着法的防伪。这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揭示着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道理,即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由彼此对立的双方构成的。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谓之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肯定,谓之矛盾的同一性。也许,有些读者朋友对矛盾存在着斗争性还能理解,但对矛盾同时存在着同一性就有些迷惑了———既然矛盾双方是彼此对立的,为什么又说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肯定呢?
  的确,承认矛盾的存在不是一件易事,“是则是,否则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思维方式因其符合传统逻辑而顽固地纠缠着我们的头脑。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生活中彼此相反且具有内在联系的两类现象,那么就会发现,矛盾双方的的确确是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肯定的。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曾把这种倾向概括为“相反而相成”。
  只管传葱的御厨
  ———谈适度
  有个财主,一天请到了一位给皇帝做饭的厨师。他很高兴,以为在明天为自己祝寿的筵席上可以使客人们尝到美味佳肴。
  “请您来造厨,我们可真是口福不浅哪!”财主恭维道。
  “当然愿意效力。不过在皇宫里,我们厨子之间是有分工的,我也只能完成我所负责的那道工序。”
  “那您负责哪道工序?”财主赶忙问道。
  “作料。”厨师一本正经地回答。
  “这么说,您很会用作料了?”
  “作料我们也有分工。有管姜的,有管蒜的,有管花椒的,有管大料的。我只管葱。”
  “您就管葱?”财主惊讶地叫道。
  “葱也不全管,我们还有分工。有管剥的,有管洗的,有管切的。我只负责从剥葱到洗葱的传递。”
  这是一个笑话。它告诉我们,分工如果过细以至超过应有的限度也会引起麻烦。举一反三,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
  “度”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在该范围以内,事物的变化不会引起质变,一旦超出这一范围,事物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唯物辩证法坚持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孔夫子主张“过犹不及”、“允执其中”,这颇有道理。“过”同“不及”一样,都会把事情办糟。名厨师炒菜的时候,很注意“火候”:“火候”不够,菜生;“火候”过了,菜老。
  二分钱哪儿去了?
  ———谈静止性思考习惯造成的认识误区
  某老汉卖瓜,标价买一个二角、买三个五角。有三位顾客结伴而来,各买了一个,每人付给老汉二角。顾客走后,老汉猛然想起,他们三人是一起来的,按照他的规定,他们买去的三个瓜总共收五角钱才对。于是,便让小孙子拿一角钱去追还。小孙子耐不住干渴,中途花四分钱买了两杯茶水,等赶上顾客时只剩六分钱了。小孙子向顾客讲明了原委,三位顾客哈哈大笑,每人各自收下了二分。
  一个小伙子知道这件事后编了一道智力试题,让同院的孩子们回答:老汉起初收每位顾客二角钱,总共六角。但是,每位顾客后来又被退回了二分,实际上只花了一角八分。这样,三位顾客买瓜共花了五角四分,小孙子喝茶水花了四分,二者之和为五角八角。这和原来的六角是对不上账的。所差的二分钱哪儿去了?在谁的手里?
  孩子们听完题目后想了好久,始终弄不清二分钱在谁的手里。大家只好去问老师。老师略加思索,笑着说:“二分钱并不存在,这是一道诡辩题。不错,最初老汉是收了六角钱,可是,当老汉拿出一角钱让小孩子追还顾客时,六角钱就不再存在了。小孙子退给每位顾客二分钱,顾客共花了五角四分。这些钱中的五角,在老汉手里;余下的四分,小孙子买了茶水。这笔账本来是很清楚的。大家之所以感到糊涂,是因为没有弄清出题者在两个地方搞了诡辩。第一,五角四分加上四分的计算是荒唐的,因为买茶水的四分钱已经包含在顾客买瓜所付的五角四分之中了;第二,拿五角八分去对六角也是荒唐的,因为六角钱早已不存在了。”
  这么一说,孩子们恍然大悟。正准备离开,却被老师叫住了。老师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被迷惑吗?就在于你们看问题简单化了。客观事物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以致当事物变化后你们还不肯改变最初的印象。你们看,起先老汉收了六角钱,可由于其中的一角被退还很快就不存在了。而你们的脑海里却始终保留着‘六角钱’的印象。这种静止不变的思考方式是有害的,它会妨碍我们正确地分析事物。譬如,我们有的人养成了‘先入为主’的习惯,当某个同学给他的最初印象不好时,他会把这种印象牢牢地固定住。当这位同学改正了以前的缺点后,他也仍然不肯改变以前的印象。”
  孩子们听完老师的这些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