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视野中的教学观

文/朱开群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时代发展赋予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是素质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学观念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做到教学观念更新。具体讲要培养以下观念:
 1.以人为本的观念
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教什么和怎样教;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发展;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此为衡量教学的重点。
 2.创新的教学观念
 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灵魂。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只有教学创新才能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具体讲:
 (1)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里创新精神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创新认识,即了解创新的目的和意义,有创新的意识等;创新情意,即喜欢创新、乐于创新,能以顽强的意志把创新活动进行到底等;创新行为习惯,即使创新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成为个人生命和学习的一部分;创新思维,主要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基本点;创新个性,即学生在创新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如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主动参与,独立性强,有坚持力、自信心,另辟蹊径,不迷信盲从,见解独特等;创新人格,如勇敢、有毅力、有恒心、能忍受挫折和失败等心理品质;创新技能技法,等等。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把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重点位置上。
 (2)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要科学艺术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导入新课富有情趣,让学生充满好奇和兴致地投入教学;使教学各个环节衔接自如,富有“戏剧性”变化,让学生如入艺术的境地,获得惊喜和进步;使教学的结尾富有启发性、思考性,让学生有充分想像、思考和创新的余地。
 (3)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上,要新颖别致,做到教师处理课文的方式新,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篇篇课文不雷同;教师的教学过程新,从开头到结尾,精心设计,别出心裁;教师的观念新,坚持合乎时代趋向的新观点、新思想,熟悉各种思想、流派并能深入评说,让学生的思想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在时代的前列;教师剖析课文的角度新,每一次课文剖析都能把学生带到创新的情境中去;教师的教态新,从服装到表情、身姿、手势,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特点,因时因情进行创新设计;教师的思维新,能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固定的框框,做到思想解放,富有创造性;教师的板书新,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各种各样的教法,如要点式、线索式、连环式、图表式、幅射式、直观式等;教师的教学语言新,或质朴丰实,或华丽典雅,或幽默机智,或稳重凝练;教师安排学生活动的形式新,每一次活动都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新,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集声、光、图、色、动于一体的特点,激发兴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新,每一次评价都能使学生产生一次飞跃。
 (4)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打破单调机械地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组织形式,代之以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组织形式。从创新教学的角度讲,这种互动表现为: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挖掘课文蕴涵的创新价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努力去质疑、去发现,在这个环节上,发现和挖掘课文蕴涵的创新价值已经成为师生互动的契机;然后,教师带着创新的设想,学生带着创新的渴望,这“渴望”与“设想”的联结点便成了师生互动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机会里,引发学生生命潜能中创新的火花,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创新积累里又添加了新的营养,这个结果实际上成了师生互动的鹄的;教学到此还没有完结,师生双方乘着创新的余韵,意兴盎然地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实际上又成了师生互动的新追求。
 (5)在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种现象的认识上,除非是大是大非的重大政治问题,应允许有多种理解、多种看法存在,允许“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以“标准答案”去规范约束学生的语言表达。当然,不管是哪一种理解,哪一种看法,都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道。
 3.民主平等的观念
 民主平等是创新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师道尊严”反映了此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为教师是主宰、权威,学生处于从属、绝对顺从的地位。与此相反,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惟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语,敢于对教师在课堂上不合适宜的说教说“不”但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不是离群索居。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的可能,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
 4.效率与效益观念
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重要的内容是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做到轻负、优质、高效。学生负担过重是一个“顽疾”,是教学效率低、效益差的严重表现。在许多教师的观念里存在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在他们看来,只要能提高考试成绩,延长上课时间,增加课时量,多布置作业,举办各种名目的辅导班,都是可以原谅的,甚至是应该得到支持的,这种以高投入换取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5.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 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以获得分数为目标,必然导致教学围着考试转,跟着高考指挥棒走,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有利于考试取得好成绩。因此,加班、加点、加课时,把学生常年禁锢在题海战术中。这种封闭式的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育对社会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导致了学生与社会、与实践、与生活相隔离,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教师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尽量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对社会就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一旦走上社会,学生所受到的“理想化”的社会教育与现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之间形成巨大反差,使学生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当前校园中出现的所谓学生人格扭曲现象:诸如自私、孤僻、自我膨胀、受挫力低等现象,就是教学活动封闭、缺乏社会性所造成的必然的消极后果。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由封闭式的教学观向开放式的教学观转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与工农的广泛结合,引生活活水进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实践、关心社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装上助跑器,插上腾飞的翅膀。
  6.个性化的观念 
  《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性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密切相关。个性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创 新教育如果不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只有服从性和统一性,没有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培养不了 具有创造性、有独特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 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感情、意志和情绪等因素组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点 就 谈不上教育。”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共性发展 ”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共性的教育, 忽视甚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是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只讲全面发展,不讲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解释为平均发展,“门门五分”才是好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受到抑制,特别是压制了那些奇才 、怪才、偏才和狂才。二是我们实行的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标准化、同步化的教育模式, 把对人的培养等同于物的机械化大生产,把全体发展理解为同步发展,试图把具有形形色色 个性色彩的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标准件”。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划一、封闭、机械和服从,最终都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牺牲学生的创造性为代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 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为什么建国50年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就是出不了世界级大师,国内也没有一个得诺贝尔奖 的,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地反思,在课 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为着眼点,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成是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资源,尊重 它,保护它,发展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例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 现的“越位”和“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 ”的空间;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 来的勇气、幽默感、独立性、独特性、恒心、一丝不苟等人格特征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学生深切体悟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坚持个性化教育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 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化,做到因 材施教,因人而异,大胆的理直气壮的进行“英才”教育,促使超常和冒尖学生的特殊发展。
  7.依据教材又敢于跳出教材的观念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教学活动要依据教材内容、顺序进行,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体现出来,教材中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由教材内容来确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在评定一 节课的优劣时,也首先看是否完成了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样很难避免在教学中以传授知识,甚至简单记忆课本中某些知识和结论为主要目标的现 象。目前,教材内容的编写还相对滞后于教学改革,还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原有教材中 的落后观点,正确认识教材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①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 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正确价值观来选取教材中的内容,而不 能依据教材内容知识体系来从中挖掘培养什么能力。这种以能力培养体系来确定教材知识 体系,则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需要进行研究设计和广泛的教学实验。②在实施素质教 育过 程中,教师可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和结构调整,以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必把教材知识体系搬到教学过程中,可依据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完整经验和能力。④树立社会生活处处皆教材的大教材观念,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
 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