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命阳光馆。”一走进生命阳光馆的序厅,你就会听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工作人员的欢迎词,而你也可能很容易忽视在他身边的另一位欢迎使者,她身穿粉红色套装制服,用双手默默无闻地向每一位游客问好。如果细心观察,人们会发现,她双手比划的速度与轮椅工作人员的欢迎词同步,并且在1分30秒之内全部完成生命阳光馆的简单介绍。

  这位无声的欢迎使者名叫陈晓琳,19岁,她失去了听觉,也不会讲话,只会用手与人沟通。陈晓琳是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商三班的学生,她和学校里的另两位女生陈梦媛、王丽文一起在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的序厅工作,引导四面八方的朋友走进这个有点特殊的世界。与世界对话,是她们的任务,也是她们的愿望。

  序厅1分30秒的简介,在普通人看来有些不值一提,可陈晓琳却和同伴们为此付出了很多。根据要求,她们必须与肢残志愿者配合,同步讲述。“刚开始的时候,不是他快就是我快,怎么也做不到同步。”后来,陈晓琳只能与肢残志愿者面对面站立,她看着对方的口型配合着手部的动作。“大概经过了上千遍的练习,我们越来越默契,并且找到了心里的节奏感。”陈晓琳用笔回答着记者的采访。

  这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姑娘,手脚速度极快,坐着的时候也喜欢用又圆又大的眼睛四处观看。她从小学习跳舞,一直是艺术团的一员,已经多次参加过各种大型演出。尤其是2008年,陈晓琳还被选去参加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星星你好》的表演。得知上海世博会招募生命阳光馆的手语讲解员时,陈晓琳再次报名,从4月 20日试运行第一天起就开始为观众服务。

  “我发现其他志愿者、保安,还有残疾人都在努力工作,他们都兢兢业业站好自己的岗位。”陈晓琳在序厅的工作,每个小时要轮一次岗,由于还要上课备战高考,陈晓琳每个月有6天到世博会。她将志愿服务称为工作,必须要认真地完成。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她明确表示:“如果我在上岗,请不要打断我,因为这是工作。”轮到休息的时候,她也不愿意闲着,帮着门口的接待人员往每个参观的游客身上贴生命阳光馆的标志。“她们很辛苦的,大家都要互相帮助。”

  陈晓琳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全世界的人了解生命阳光馆的意义和残疾人的生活。“除了不会说话,我与健全人没有不同,是可以为别人提供很多帮助的。”

  有一次下雨时,陈晓琳和同伴约好在世博会附近的地铁8号线出口集合,去接两位残疾人到生命阳光馆。在她们之中,一个是肢残人志愿者,另一个是聋人志愿者。3个女孩轮流推着轮椅,而坐在轮椅上的肢残志愿者负责帮推轮椅的女孩打伞。眼见快要到生命阳光馆了,大家突然看见了台阶。3个姑娘试图一起推轮椅,可怎么也推不上去,幸亏及时得到了其他志愿者的帮助,抬着轮椅上了台阶。到了生命阳光馆,她们漂亮的制服已经被雨水、汗水完全打湿了,化好的妆也花了。大家当时就笑了。“我从来没有想到,台阶会对肢残人带来这么多麻烦。”陈晓琳写道。

  陈晓琳对生命阳光馆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第一区域展示的各种最先进的助听设备,她和同伴们都一一研究。“这些都是高科技的新产品,如果能够给我们一些同学试用的话,一定会让他们听到世界的声音。”陈晓琳的世界虽然没有声音,却从来不缺互相帮助。即使是来世博会工作的日子里,聋青技学校的同学们也在默默地帮助她记录上课内容,抄复习笔记。老师们也会给她们开小灶,尽量不耽误她们的学习进步,不影响高考。

  世博给了残疾人一片天地,而在里面工作的每个残疾人士都格外真诚地为世博工作。“只要人们需要帮助,我们就会立刻站出来,伸出援手。”世博会对陈晓琳而言不仅仅是服务,更是一种展示,展示残疾人士的健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