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逐渐完善,人力资本在个人获得经济收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在教育产业、教育市场理论的影响下为越来越多的个人所认识。随着个人教育投资意识增强,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家庭教育投资比重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支出的过快增长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主要的经济负担,影响着家庭的和睦、幸福;一些家庭教育投资的盲目性,导致过度的教育消费和无效投资等,也使得家庭教育投入与家长的教育期望相去甚远。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通过选择性教育投入(比如择校费)展开对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使得教育公平与公正问题成为日趋敏感的社会话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都亟待整体上了解和把握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水平、比例、内容、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状况。

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5-6月开展了对北京、广州、南京、哈尔滨、石家庄、西安、成都、银川共8个省会城市的近5000名中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

调查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在家庭收支中的比例较大,平均占家庭为养育子女支出费用总额的76.1%,占家庭经济总支出的35.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同时,家庭教育支出水平有所提高并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家庭对教育支出的负担承受程度大致为家庭总收支的三成左右;四分之一的家庭有择校类的选择性教育支出,而以课外辅导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扩展性教育支出被认为“花得最值”;总体来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城市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支出之一,校内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家庭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家庭教育支出的竞争性特征日益显著。

一、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呈现两极分化,预示着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均衡

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差距大,反映了由于收入差距而引起的教育资源实际分布不均。

从整体来看,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费用为8754.4元,其中,子女就读小学的家庭平均为8749.1元,子女就读初中的家庭平均为8765.5元。在调查的家庭中,有36.6%的家庭平均每年教育支出在9000元以上,甚至有2.8%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超过30000元。在一些家庭教育支出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家庭在子女教育支出上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即低支出水平段的家庭居多但支出总额较低,而高水平段的家庭少但支出总额极高,从而拉高了教育支出的整体均值水平。

家庭教育支出多的家庭,在教育投入上是多方面的。在有择校行为的26.6%的家庭中,大部分家庭(22.0%)同时也要参加课外辅导培训;而在没有参与课外辅导培训的24.1%的家庭中,仅4.5%的家庭择校。

高收入阶层更容易得到教育资助。29.4%的高收入家庭都获得了教育资助,其后依次为:“很低”收入的家庭(27.9%)、“偏高”收入的家庭(20.0%)、“偏低”收入的家庭(18.8%)、“中等”收入的家庭(15.4%)。由于我国教育资助渠道主要是亲友,因此高收入家庭所获得的教育资助更多。

二、择校行为与择校费问题方面显示了教育内部的公正性问题

选择性教育支出是指为学生选择就读学校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子女入学的捐集资、择校费等。

择校是校际之间差距的直接反映,数据反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调查显示,在被访城市家庭中,约有27.0%的家庭有选择性教育支出,其中,小学阶段家庭比例为27.6%,初中阶段家庭比例为24.6%。可以认为,大约每4个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有选择性教育支出。在这部分家庭中,选择性教育支出的平均费用约为12407.9元,最高为80000元。其中,小学的选择性教育支出平均费用约为9889.4元,初中的选择性教育支出平均费用约为17009.4元,初中阶段的选择性教育支出远远高于小学阶段,约为小学阶段的1.72倍。

择校费的差距凸显教育内部管理亟待加强,反映择校依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治理的重点区域。其一,择校费之间差距巨大,没有统一标准:39.1%的择校费在5000元以下,而15.6%的择校费在200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8万。其二,部分家庭没有交纳择校费而实际择校。关于具体择校家庭本次没有做过调查,不过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微博)的调查显示,择校行为的学生达40.5%,而本次调查显示,只有26.6%的家庭交纳过择校费。其中,以权择校的行为可能大量存在。

三、1/5家庭感觉教育负担较重,教育负担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沉重

家庭教育负担反映的是家庭支付的教育费用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恩格尔系数。教育负担感是家庭对教育负担的评价与感受。

研究发现,家庭对子女教育支出的接受程度一般在家庭经济总收支的三成左右;对于家庭教育负担感来说,并不一定是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越高,家庭的负担感就越大。

在被调查的家庭中,有一半(52.7%)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支出对自己家庭来说是适度的经济负担,这部分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重的平均值为35.3%,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的平均值为27.4%;有18.7%的家庭认为教育带来的经济负担较大,这些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2.4%,占家庭总收入的34.1%;有13.1%的家庭认为教育带来的经济负担较小,这些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2.4%、28.8%;有12.9%的家庭不觉得是负担,这些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6%、31.8%;而有2.6%的家长感到是严重负担,其教育支出平均占去家庭近一半的支出和收入(比例分别为47.0%、46.9%)。也就是说,只有五分之一强一点的家庭感觉负担较重或很重,超过一半的家庭感觉为适度。

教育负担感总体上比媒体和某些研究要低得多(如武汉大学(微博 招生办)认为43%感觉负担大)。分析认为此现象形成,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我国家庭价值观的第一需求是子女成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我国家庭的一种信念,因此当家庭认为一种行为与自己的信念相匹配时,这种付出负担感将会降低。有时候媒体与学者对家庭教育负担感评价过高,是因为他们站的立场与家长不同导致。第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消费的四分之三都用在选择性消费和拓展性消费之中,而这两部分消费为自愿消费,不属于强制性消费,因此如果家长感觉负担过高会自动进行调整。第三,从回报的切实感受来看,如果一种行为的回报率较高,支付者也会感受到负担感的降低。本次调研显示,多数家庭对家庭教育消费的满意度较高,当买家认为“物有所值”时负担感也就没有人们理解的那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