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新课程带来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如今的唱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唱歌教学的处理还不够理想,缺少唱歌技巧方面的指导,学生歌唱时随心所欲,有口无心,没有掺入情感的歌唱犹如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但反观我们的课堂,呈现最多的是缤纷多彩的情境创设、热闹的乐器伴奏和迫不及待的创编活动。一节课看似异彩纷呈,可学生玩过、热闹过后便遗忘的现象频频出现。课常上没有了孩子们玫瑰花般的歌声,没有了师生间声情并茂的演唱,总给人带来些许遗憾。
  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上的浮华。尤其在唱歌教学中,应该不断丰富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作品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而恰当地融合到教学中,将歌中美好的一切都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使学生在教师的歌唱情感驱动下,唱出心中的激情,展现出美丽的歌喉。
  
  一、以技生情
  
  新课程改革下的双基教学,是淡化而不是丢弃,是要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教环节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运用它,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纵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没有了视唱练耳,没有了一切有关练声或指导演唱的内容,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还不会识谱,孩子们“自由自在”歌唱的同时,长时间听到的是声嘶力竭或颓废无力的唱歌声音。美,从何谈起?情感审美又何时能提高?那种“观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的音乐实践活动并不能完整地感受和领会音乐的美。因此,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演唱技巧的正确指导,逐步教会学生怎样用类似“天籁般的声音”去歌唱。
  1.轻声歌唱。对于刚踏进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孩子们来说,歌声好听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响亮,即所谓的“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的发声器官尚处于细小嫩弱期,而他们又大都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爱喊爱唱。如果长期不加引导,那么出来的声音自然是“惨不忍听”!“轻声”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演唱方法;能让学生养成随时倾听的习惯,学会让自己的声音与别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完全地、真诚地放到集体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好品质。
  2.甜美歌唱。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简单对比法,将一首歌分别用平淡的和亲切的感觉来演唱,让大家通过比较,从直观上对演唱技巧形成初步的认知。如:有一次,在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时,一个叫小凯的孩子声音特别响亮,当歌曲唱完,我故意说:“××今天唱得特别认真……”话音未落,就有一位学生说:“他唱得太响了,小宝宝被他的歌声吵醒了!”于是我问全体同学:“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大家纷纷点头。此时,小凯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适时地请学生说说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并请学生试着唱一下。同时告诉孩子们演唱时脸上要始终挂着“甜甜的笑”,做到“眉开眼笑”。当《小宝宝睡着了》的歌声再次在教室里响起时,孩子们的歌声是那样的亲切、动听与甜美,我不禁为之感动。“甜美”让学生觉得音乐老师可亲可人,使音乐课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但“甜美”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与等待,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改变与适应。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使学生明白“甜美”是用最温柔的声音、最闪亮的眼神、最动人的神态、最有吸引力的表演和最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演绎歌曲。
  3.清晰歌唱。唱歌时只有咬字吐字清晰、清楚、干净、明确,才能“高山流水遇知音”。如在教唱《其多列》一歌时,其中有一句“上山坡去拣竹叶,带上长刀竹筒”,节奏快,字数多,还要唱出云南哈尼族小朋友天真可爱的形象。对于刚入学才几天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一句歌词唱起来常常牙齿舌头打架,稀里糊涂,咬字不清。于是我先让他们慢速朗读这句话,并配上动作帮助理解歌词,再渐渐加快朗读速度,等节奏已能较快时,我又让他们注意强拍上的字要读得稍重一点,将节奏感在朗读时就能体现出来。这一招确实有效,孩子们再也不怕拗口了,唱起来也顺耳多了。
  当然,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发声指导,多练习模仿生活情景的发声曲,告诉学生对于不同情绪的歌曲应有不同的声音表现形式,如力度的变化、呼吸的控制等等。此外还要利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润物细无声”地领略声乐演唱的魅力。
  
  二、以趣激情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应充满形象性、趣味性和愉悦性。
  1.情趣化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感倾向场
  音乐教学的情趣化,能带给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的乐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如分角色讲故事、舞蹈表演、猜谜语、做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把歌曲蕴涵的思想情感和情绪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和歌曲的学唱中去,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歌曲,并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如在学习歌曲《快乐的音乐会》时,从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导入,猜猜老师做的动作都跟什么有关,当学生说出“乐器”后,再模拟二胡、喇叭、铜鼓等乐器的演奏姿势,配上相应的节奏,自然引入歌曲《快乐的音乐会》的学唱。当学会歌曲后,在班级内搞一个“小小音乐会”,孩子们个个表现积极,参与面广泛。又如在学会歌曲《两只**》后,分两声部进行轮唱练习,感受两声合唱带给大学的和声体验。学生通过反复聆听、节奏律动、感知想象、情绪体验、动作创编等音乐技能,积极参与实践,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喜爱之情,还能感受到歌曲带给大家的审美愉悦。
  2.改革评价方式,唤起学生的唱歌激情
  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体验唱歌带来的成功喜悦。每次教完一首新歌,我都会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歌唱展示,并通过生生互评与自评,肯定优点,指出改进的方向。最后,我会给予每组学生中肯的评价,如:“你们组唱得真好,连窗外的小鸟都屏息倾听!”“如果你的笑脸再灿烂些,我觉得会更好听。要不,再来试一遍!”“我还想再听一遍你们的歌声!”……对于这样的评价,学生大都乐意接受,通常会在下一次的演唱中投入更多的激情。看他们积极参与其中,自如地唱着歌,让我再一次想到了著名教育家叶澜老师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
  
  三、以情传情
  
  教师应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的启发。
  1.诠释作品内涵,拨动情感火花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传递作品的情感,用教师自己的情感有力地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由于战争早就离我们远去,小朋友对于战争年代艰苦环境的不认知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歌词内涵。我就在教学中穿插播放了相关的抗日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地认知歌曲的背景;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王二小的故事,使学生从故事中对王二小形成一定的了解;同时创造庄严肃穆的课堂气氛,为歌曲的演唱作了铺垫。
  其次,要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提高学生对唱歌的兴趣。在教师的审美教育诱导下,学生的感知、情感、联想、想象、理解等多种审美心理因素会自觉地调动起来,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表现歌曲。当我深情地唱到“王二小被敌人残酷地用刺刀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这一乐段时,我已热泪盈眶,学生的表情也很凝重,深深地被小英雄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对小英雄的牺牲表示深深的同情。在教师想象性的再创造演唱过程中,教师以情引情,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火花,他们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来……
  2.强化参与体验,不断升华歌曲情感
  如果说情感是音乐学习的纽带,那么体验便是音乐学习的核心。只有通过不断的音乐体验活动,情感才能得到升华。在演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为了避免进行反复的机械练唱,我采用分组唱、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帮助学生熟悉歌词和记忆歌词;通过对歌曲在力度、速度、和声等方面的艺术处理,由学生自己决定这首歌曲应该采用怎样的演唱风格,让学生从内心领悟歌曲的意境;最后利用教师事先准备的道具,如:工程头盔、玩具**等进行小组合作,把这首叙事歌曲改编成音乐剧,并对自己和其他组同学的展示表演作出客观评价。学生的理解愈深,表现就会愈真,受到的教育也就愈加深刻。在不断的歌曲演唱体验中,学生对英雄王二小的怀念之情进一步加深,不仅内心受到感染,同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