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各方面都在呼唤创造型人才,各种类型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将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对此曾作了精辟的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由此可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势在必行的,而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本身也必须具有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下面简要谈谈我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利于创新学习的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情,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真诚和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所以,我以为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成就感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快乐,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要善于用鼓励信任的表情加以肯定与表扬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创造精神。方法之一就是赞扬,如果你想让学生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好品格,你就在那些方面赞扬他,将他的优点放大、升华,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让他充满自尊地健康成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激扬澎湃地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创新机遇,那么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作为教师,不要把眼光老是盯在某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要多把注意力投身中等生和后进生,并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使学生们真正从内心里热爱物理,想学物理,使他们在实践中品尝到创新与成功的乐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要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异想天开”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个“蹦一下,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使他们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尽可能从小处着手,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个“创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力求使之准确贴近社会生活,真正达到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三、传统教法与现代手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培养创新素质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而课堂教学的改进,主要在其内容而不是形式。所以,应该把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力求完美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传统的教学手段,虽只有一本教材,一根粉笔或加一幅挂图,但讲课时若能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辩性、挑战性、生动性,深入浅出,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感应,引起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若在其中穿插运用电化多媒体教学,使知识有形、有影,有声,活泼感人,就更能营造培养创新素质的氛围。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例如:为讲解“动量”一节课时,我启发学生自己设计“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十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当我把一个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学生们在下面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五个成功地杰作,鸡蛋没有被摔碎。比赛结果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更令我既骄傲又惭愧,骄傲于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惭愧于孩子们的杰作比我事先预想的方法要科学、新颖的多。我体会到,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教师真的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者,而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四、注重启发式创新,强化思维的发散训练,增强创新意识

任何创新都是由于受到某种启发而形成的,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在心理学中叫做“原型”,教师要借助“原型”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从而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所以对学生要注重启发教育,在讲解问题时要留有余地。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他们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例如:在讲述“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得越多瓶子转动得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地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五、引导学生自学,教给学法,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西方教育学家卡尔·罗述斯有一段名言发人深思:“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的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由此可见,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要重视指导学生课外自学,提出要求告诉方法,让他们在自学中发现线索,提出问题,由此及彼,培养创新能力。

1.刺激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理智感的一种,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证据的怀疑,对未曾料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究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求知欲强化了,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求知欲的刺激,可用创造意境、制造悬念、通过逆向思维等来进行,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索,增强探究创新能力。

2.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出疑问、发人深思、作出示范;由矛盾始(质疑)到矛盾终(释疑),把“疑”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末,使教学过程充满起伏而生机盎然。还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组成“问题”的阶梯,创设一个个矛盾,激起一朵朵浪花,实现求知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示范基础上,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且引入激励机制,根据学生质疑、释疑的次数、质量,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量化,不断地鼓励探索,创新,培养坚持精神,充分爱护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即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走入误区,也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也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样创新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创新能力。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开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仅可以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所明白的道理得到印证,并且可以通过人体各种感官功能得到更生动、更鲜活、更深刻的体验而刻骨铭心。如参观工厂、发电厂、观看“神舟六号”载人上天的录像,以及向学生介绍华裔物理学家荣获诺贝尔奖等,让学生就其中的发现或感受相互进行交流、对比、辩论,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转化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六、精心设计作业,赋予其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

作业是巩固、检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能更好地巩固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作业来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思维有了用武之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检验学生的创新素质可设计出以下几种类型:1.辩论式作业:可组织专题辩论会,两方可自由组合,可集体准备辩词,以有利于吸收多种观点,集思广益。辩论会的评委可由其他学生们自己担任,辩论结果亦可由同学们自己来评判。2.撰写小论文式作业: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和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究钻研的精神,使学生初步熟悉教研活动的过程。3.社会调查式作业,写出短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笔记。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使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素质得到培养。

总之,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只有继续不断地摸索,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一代新人,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