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脑又动手,才能有创造”(陶行知)。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双手和大脑,也正是目前素质教育下所提倡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怎样实施这一过程和完成这一任务,是每一位教师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笔者在实践活动中,深深地体味到“让学生动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本文将探讨“让学生动起来”这一教学模式的思路与设计方案,供交流与探讨,更希望有识之士批评指正。具体做法是:

一、优化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动脑思、动手写

让每个学生动脑思考,是每位教师都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事与愿违,往往是教师埋怨学生启而不发,学生抱怨上课听不懂。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如能优化一下课堂的形式,这一矛盾一定能解决的。具体思路为:教师所需教学的内容,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不断地通过一系列材料来诱导学生,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达到师生教学合一的地步。这一操作需教师将所教内容转化为实际情景材料,或设计成一定的表格数据,让学生充分地获取总结知识的信息量。如在教高一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一节时可介绍:有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一位观测者测定如下表一结果:

表一

时间t/s

0

49

100

151

199

位移s/m

0

100

200

300

400

请同学们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看其中有什么规律?

当讲解后,问:我们能不能把表中的数据用坐标来表示呢?再引导学生画位移图像。激发学生的动脑、动手欲望,画出位移图像。

接着再进一步给出表二、表三:

表二

时间t/s

49

100

151

199

25

位移s/m

0

100

200

300

400

表三

时间t/s

0

49

100

151

199

位移s/m

100

200

300

400

500

让学生画出如下位移图像,当学生画好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图像中1、2、3图线分别表示的物理意义。

这样层层递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所学的内容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总结出来。比教师直接讲解要效果好得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学生爱听,学生掌握的牢固,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课堂这一活动的开展实效。

二、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

让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得到享受,这是教师所追求的另一课堂境界,如何做才能达到呢?笔者进行了探索。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改进成学生的动手小实验,或为了说明某个事实,再增设一些小实验,从而将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既学知识,又调动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效果。如在教“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许多教案上都展示的是教师先后演示金属片和纸片、纸片和纸团、纸团和金属片同时下落的情况,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下落的快慢,这样学生只处在被动状态。如将主动权放给学生是完全可能的,且效果更佳。具体操作如下: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硬币、同样大小不同厚度的两张纸、一张没有折皱的纸币等,课上可让学生分别自己动手做不同情况的比较,这样学生不仅自己亲身体会,而且还可有新的“发现”呢!比如有的学生让两张不同厚度的纸竖直下落,结果同时落地,如果让纸竖直与硬币一起下落,结果也同时落地。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验,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训练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课堂上还可让学生捉纸币,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动脑思考为什么捉不到。这样促使学生动脑筋去主动地想问题,学生还是挺高兴接受的。接着引导学生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及求解纸币下落的时间,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脑思考的强烈动机。经过这样的设计,一堂课下来,学生、教师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完成任务且效果极佳。

三、适时引导,让学生动脑归纳、动口说

听懂,在学习中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同学面前“能说会道”,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怎样引导学生开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开口,就要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学生要想走上讲台并在同学们面前能够“夸夸其谈”,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需要在上台之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提炼,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讲台上娓娓道来,也才能很好地回答台下各位同学的“刁难”提问。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应布置某个学生领课题,进行半周时间的查资料、归纳、写稿子等准备工作,每周拿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才华。这里有台上准备者在台上所做的精彩的报告,也有台下同学各种不同方式的提问和评论,通过争论、讨论达到对某一个问题形成共识,从而对所学的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及加深理解的作用。

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去主动地思考、学习、归纳,从而能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培养了说和做的能力。

四、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所思、所悟,积极动手去做

有位特级教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过重了,但学生的思维负担却过轻了。”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当前教学中的“高负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而要从低效高耗的“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确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习题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而设计的,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习题的讲解,一方面能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能够传授,而能力却只能靠训练才可提高。因此,教学中应精讲精练。精讲,引导学生掌握解决习题的思路、方法、技巧。精练,让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因而在习题教学中应展现解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将师生之间的思维拉近,引起共鸣。但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教师只习惯于将自己对习题的理解告诉学生,独到的见解、巧妙的应用、顺利的解答,使教师的解题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学生听得很愉快,教师自我感觉也很良好,但结果如何呢?学生遇到类似的题目仍然不会解或解决不彻底。笔者认为,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深入地分析一下教师的解题思维过程便可明白,在解题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物理知识有较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具有一个广阔的“视界”和知识背景,站得高,在拥有大量知识的背景下,教师就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初始想法,形成思维的始发状态,产生解题思路,而相对而言,学生对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就显得较陌生,“视界”较狭窄,这就要求让学生充分地练习才能达到。

针对以上现状,强化课堂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无论是对题的“全析全解”,还是“完全解题”,都应意在导引学生在例题中参悟玄机,领略奥秘,为正确、快速解题铺平道路。例题是观摩,解题过程具有示范性、权威性,解题是由仿效走向创新的动手尝试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分析思维的过程,并画出思维的流程图,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暴露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模仿到应用。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还能让教师搭准学生思维的脉搏,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的思维障碍,加强师生之间的反馈,从而提高效益。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还应尽力诱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这可通过巧妙的设问来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方式,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的形成是很有益的,学生由于有路可循,因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习题练习。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中力争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既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这样的讲、练相结合,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他们有所思、有所悟的情况下,积极动手做题,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解题思路、方法,还会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呢!这样的发展下去,一定会有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结果。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向课堂要效益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在课堂行动的具体体现。我相信:“让学生动起来”将是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将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提高,达到在教学中起到越来越大的效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