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之窗>> 粤教头条 >> 详细内容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2022-06-10 09:52:54

来源: 作者:
0 0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理解劳动课标精神和要求,由广东教育学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和广东教育出版社主办、课程教学研究杂志社和广州市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协办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线上线下专题研讨会暨《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于2022年5月22日在广州市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圆满结束。

会议邀请了省内外中小学劳动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及专题研讨,并进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新书首发,为相关教师颁发课例入选荣誉证书,向各教研员、校长代表赠书。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会议由广东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课程教学研究》主编黄春青研究员主持,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朱文清和昊源集团董事长、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造园人莫道明教授致辞。

朱文清社长对莅临本次会议的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向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成功出版予以帮助和支持的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朱社长表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最新颁布的新课标进行及时、专业、权威、实用地解读,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新课程的发展与实施,是粤教社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粤教社将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改革发展,认真研读,精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价值,从出版的角度,用心解决劳动教育在各环节的痛点与难点,持续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教育精品为广大师生、家长做好服务。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广东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朱文清发表开幕致辞

 

莫道明教授表示,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发布,是对“双减”政策的具体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对人的塑造体现在五个方面——坚定的毅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真实的情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美学基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颁布既是对“双减”政策的回应,更增强了基础教育对学生美育、体育和人格塑造的培养作用。走进大自然进行劳动教育是能力和人格培养的重要课程,而这一课程的设计与逻辑则需要各位专家的参与和支持。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昊源集团董事长、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造园人莫道明教授发表开幕致辞

 

“主题报告”环节,共3位专家就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多个层面进行了细致地解读与指导。

李臣之教授将劳动设计与实践分为三个维度,即:刚性劳动(劳动规训)、柔性劳动(劳动创造)和自动劳动(劳动学习)。在此理论基础上,学校和教师对劳动课程的实施取向即决定其有效性,从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优化主要有以下六个层面:

一、忠实执行课程理念。即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综合评价,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二、适性调整课程目标。即劳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三、创生适合课程内容。劳动课程标准中的部分任务群,其内容要求和劳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形成校本劳动清单。

四、科学匹配实践方式。即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

五、增质激励活动评估。即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六、创建丰富资源环境。即加强机制建设,开拓多种途径,调动多方积极性,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如配置基地、建设平台和开发课程资源等。

同时,李臣之教授还指出建立社、校、家、政协同共生机制和注重劳动时空的融通性(劳动时间的统筹安排、劳动空间的衔接)也是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的两个重要层面。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深圳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臣之正在进行专题报告

 

谢翌教授进行了题为《“学习化”劳动教育课程研制:组织逻辑与结构样态》的专题报告。

谢翌教授从宠物猫的家庭教育这一生动例子说起,映照回劳动教育的课程研制。他提出,劳动教育课程研制应将教育者、学习者编织在其间,课程活动眼中要有学生,并从“学习化”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原理、“学习化”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取向,“梯度化学习进程”: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组织,劳动教育课程组织结构样态四个方面进行了演绎。

谢教授指出,劳动教育是综合性学科,并非纯粹的学术知识领域。基于这一新定位,课程的目标取向应指向新时代 “劳动者素养”,不止于劳动知识技能。由此课程目标出发,设计梯度化的课程,在不同年段的组织目标、核心内容和组织线索上都形成层次差别。课程的设计应着眼于长时段,要超越点的设计。最后,劳动课程的组织结构样态应是结合学校文化的,有跨学科统整的,开放结构的,目标与任务互动提升的,以及学习者与多种学习内容相互碰撞的。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广州大学教师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谢翌正在进行专题报告

 

邹立波所长进行了题为《劳动课程目标的实践转化》的专题报告。

邹所长以广州的劳动教育实践为例向大家做了一次生动的劳动课程目标的实践转化案例介绍。2021年5月,广州市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基于这一使命担当,广州市开始了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广州市在劳动课程领域设定了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务求“全面传导正确价值观,全面涵盖劳动任务群,全面设计劳动课教学目标”。同时,广州市设计了地方劳动课程体系,并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课程资源也充分实现了上述的三个“全面”。

最后,邹所长对劳动课程目标的实践转化策略总结如下:落实国家课程目标,建构区域课程体系,延传本土优秀文化,针对区域学生基础,增强课程目标到达度。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所所长邹立波正在进行专题报告

 

本环节共8位专家就地方的学校如何贯彻落实劳动课标围绕4个议题展开了精彩的面对面的热烈交流,说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1.劳动课程如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陈碧瑜教研员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应整体设计,起到“承上启下、顶天立地”的作用。即上承国家的政策要求,下结合地方课程与学校的实际,并响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对任务群的要求,因地制宜,设置劳动项目,并与学生的日常劳动相结合,使课程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课程设计应遵循“习得技能—回归生活—生成素养”的路径。这样整体设计,才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吴小兰校长从劳动课程与学校整体教育相关联的角度切入,以回民小学的成功实践为经验进行了介绍。回民小学以“融和互惠,美善共生”为办学特色,较早地开始实践劳动课程。其课程以“两闭环、三联动”为运作机制,并灵活运用丰富的校外基地资源,更将劳动课程与多学科课程统整结合,充分在劳动课程实践中体现办学特色、培育“八美好少年”。

彭建平校长提出了一个思考:同一课程在不同年级只是达成同一目标吗?如何将课程目标结合学校特色进行细化?他以天河省实的烹饪课程这一生动例子进行了阐述。该校的烹饪课程覆盖初一至高三。烹饪课看似简单,但从不同层次体现了学校培育学生“爱、美、责任”三层次的教育目标,如烹饪作品的美感、采购时学生与农民在交流中体现的爱以及渗透在课程方方面面的责任感培养。

林的萍校长也介绍了本校的经验。莞城英文实验学校作为广东省艺术特色学校,追求让师生乐在其中。其劳动课程将艺术教育、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并与当地企业充分联动,活用地方资源,让学生经历劳动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劳动课程实施遇到哪些瓶颈,有哪些对策?

胡军苟从四个方面对解决劳动课程实施的瓶颈提出了对策。一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建构,围绕课程体系的不同环节,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建构典型、新型的劳动课程,再完善优化。二是建构异质性的劳动师资团队,涵盖核心劳动教师、基于学科的兼任教师和劳动技术专家。三是劳动素养的评价应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基于劳动实践过程的反思性评价。四是实践场地的建设,包括劳动教育基地等应进一步加强。

冯玉生认为,推进劳动课程的实施要从校长、行政部门、评价三方面落实。校长应高度关注课程实施的安全,做好课程的调配,并且规划好课程所需硬件、耗材等的配备。行政部门则存在具体的管理隶属问题,应进一步明晰。评价指上级部门的督导评估,通过将劳动课程实施纳入评估体系,可进一步促进课程的实施。

饶小锋提出,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瓶颈有:师资、课程、硬件和管理。师资是首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劳动教师都不是专任教师,其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急需提升,需要加强师资培训。课程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学校没有课程开发能力。硬件上,劳动基地资源、相应的设备都是目前缺乏的。而管理则是综合性的,涉及师资管理、校外基地管理、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等。

对于这一议题,吴小兰校长和彭建平校长都从本校的实践出发,介绍了部分优秀经验,如让家长志愿者和校外人士参与劳动课程的实施,以解决部分师资短缺问题等。

3.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劳动教育课程治理有哪些配套政策和措施?

省教研员胡军苟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治理包括课程的管理、教学的管理和教师的管理。他介绍了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落实劳动教育实施意见的文件,是从课程层面做的管理。围绕实施意见,省教研院研制劳动教育指导手册,从课程理念、目标、家校社区协同、课程导向评价等都提出明确意见。省教育厅今年也开展了劳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监测,以后也将推出更多举措。

市教研员饶小锋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劳动教育基地的配套与设置,比如佛山市接下来将评定一批劳动特色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劳动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保障,加强师资培训的力度。

彭建平校长认为,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技术教育,而非劳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治理,应加强对学校的督导,加强师资培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在对学校评价、督导体系中的权重,使之与文化课等量齐观。

4.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的关系?

陈碧瑜教研员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诞生以来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是密不可分的,此前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最佳载体。

劳动课程是以实践为统领主线来搭建课程结构的,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其教学实践过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相似之处,均重视实践育人。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不同:一是功能定位的不同,综合实践活动重在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二是教学内容上,劳动课程规定了任务群,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侧重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两大课程均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需要大家一起建设。

饶小锋教研员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是母体与子体的关系,两者既有密切的联系,但也要有“边界感”。在课程实施中,两者存在互相整合的可能性,但教师也需做恰当的处理。

冯玉生教研员则主张两者都应单列出来,各自进行,因为两者都是独立的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活动为主,侧重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包含了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元素。劳动课程中则有大量的劳作内容。但两者也有共同点,如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乏操作性内容,劳动教育不能仅仅是劳动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应注重背后的研究性、德育性内容。另外,两者的课程实施和活动方式是多元化的,如校内活动、外出社会活动,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学科的课时可以灵活调配。

林的萍校长则从一线教育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的校训是“热爱生活,自主学习,快乐成长”,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学校办学以来,都非常重视在生活中实施教育,因此也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如学校打造的东莞非遗文化实践活动,是系列性、一体化、梯度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自从劳动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践经验迁移到劳动课程中。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是劳动课程非常重要的借鉴。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专家研讨环节八位专家正在进行热烈交流

 

会议的最后,进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一书的新书首发,由该书主编李臣之和黄春青为课例入选新书的代表颁发荣誉证书,由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朱文清和副社长夏丰为教研员、校长代表赠送图书。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李臣之教授和黄春青研究员为课例入选代表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落实新课标,粤教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朱文清和副社长夏丰为教研员、校长代表赠书

编辑: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