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之窗>> 活动快讯 >> 详细内容

母亲节专题 |“我最大的幸福,是与孩子同成长”

2020-05-11 10:23:21

来源: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爱妈妈的粤教君
0 0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正确地爱孩子、科学地指导孩子,与孩子一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有人说,“中国的家庭=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先不讨论究竟有多少中国家庭是如此情况,但是“焦虑”一词,却不为过。

焦虑的妈妈们,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难题”: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我家孩子总爱坐在厕所里看书,你说应该不应该?我家小孩总是自我管理太差了,你叫他去做他就拖延,不愿意,到你发火了才哭着说自己错了,可是我也不想发火呀......

家庭教育连接着父母与孩子,有焦虑的妈妈,自然有焦虑的孩子。

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想给孩子最好的,怕他们犯错,走弯路,但我们的过分介入,有时候却不知不觉地剥夺了他们自己去经历自己人生的可能。当父母使用自己的权威去逼迫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可能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负责的机会。

 

 

面对亲子关系中的各种拉锯,家庭教育该何去何从?

著名的教育学家、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家庭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方法与路径,就是父母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要时常意识到,有问题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认知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育儿策略,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为了解决父母们的这些焦虑与满满的问题,“与孩子同成长·心理学教你做父母”书系在此契机下应运而生。这样一套以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儿童成长问题的图书,希望能从理论与实用兼具的角度,为父母找到重建育儿策略的抓手。

在这套书中,来自心理学教育学一线的精兵强将,如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知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老师,将以其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处理儿童成长问题的丰富经验,通过问题导向式的编写方式,帮助父母快速定位想要解决的家教困惑。

真实案例+专业理论+实操建议

·总结数千名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案例,通过分析家庭教养背景,找出影响孩子外在行为的诱因。

·从心理学原理出发破解孩子的问题行为,帮助父母摆正心态,从根源上调整教育方法。

·通过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教育建议告诉父母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办法,全面提升教养能力。

丛书分为3-6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共5册,全学段、全方位地为父母提供基于心理学理论及庞大实践案例的双重指导,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促进与孩子的沟通,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让孩子与父母都能受益。

从今天开始,我们也将不定期聚焦“与孩子同成长”的教育话题,希望通过这些案例与故事分享,能帮助妈妈们放下焦虑,学会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正确地爱孩子、科学地指导孩子。

第1期,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困扰父母的孩子“学习”问题——

 

第1期 |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学得越快越好,可是我们真的搞清楚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了吗?错误的引导方法不仅可能揠苗助长,还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儿童学习:从好奇心到进取心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一生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他认为在3~6岁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便是建立自动性,从而发展自信心和进取心。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是“十万个为什么”,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想法和建议。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这时成人能耐心细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孩子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主动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发展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反之,如果成人急躁、粗暴,没有耐心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和讥笑,孩子渐渐地就会失去主动性和进取心,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当然,个体进取精神的形成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在3~6岁阶段,家长对孩子探索行为的鼓励和认同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儿童学习:三阶段的内化过程

儿童的思维同成人有着本质不同,个体思维的成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那么,儿童的思维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发生,也就是说儿童思维的发展起源于个体同外界环境的互动。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内化的过程逐步实现的。所谓内化,指个体从周围的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转变为头脑中的语言、图像等符号表征,然后用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要实现内化这一过程,通常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观察、练习和独立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可以观察到儿童的此类学习过程。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学习各种技能时也通常会经历上述三个阶段,那种希望孩子一步入门、一蹴而就的想法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儿童学习:父母协助搭支架

在孩子的学习中,父母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为了更为有效地帮助孩子成长,在孩子的学习中,父母最好充当“支架”的角色。

也就是说,父母就像支架一样,当孩子需要的时候,可以给孩子指引方向,同时给孩子一定的支撑,让孩子迈向新的高度。

 

不要试图用命令代替引导,孩子需要父母清晰地告诉他们,每一步该做什么。

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期个体的认知水平呈现阶梯状上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其中3~6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这一阶段的儿童,经历了3岁之前通过感知觉和运动的形式来感知周围世界,进行思维之后,逐渐形成以感知运动为基础的内部思维或符号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在认知事物时,他们仍存在单向式思维、符号式思维、拟人化思维、自我中心式思维以及图片式形象思维等特征。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对3~6岁孩子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无法理解加减法的抽象意义,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因此,父母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灌输过多的数学、语文之类的抽象知识其实都会事倍功半,有时候还会起到拔苗助长的反面效果。

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依据儿童的具体认知水平,在孩子上大班之后,再采用具体形象化的途径(比如数手指、画图画)给孩子适当传授一些较为抽象的学科知识。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写道,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其实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过,只不过,我们成年以后就忘掉了这个时间。

在与儿童相处的时候,成年人往往有一种自以为是,经常感觉我是成年人,我就天然了解孩子所做的一切。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误解,因为成年人忘掉了儿童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便会用成年人的意志去介入儿童的世界;而很多很多的教育问题,都源于对这个儿童的世界的隔膜与自负。

作为家长,多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理解孩子成长的速度,学会正确地爱孩子、科学地引导孩子,这样的教养才会事半功倍。

以上文字摘自广东教育出版社新书

《心理学教你做父母1·3-6岁儿童家庭养育指导》

为什么儿童的依恋行为这么重要?

同样面对挫败,个体的反应为何如此不同?

儿童的学习行为如何形成?

怎样帮助孩子改进问题行为养成好习惯?

破解家长最关心的102个家庭教育难题,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点击封面购买)

复旦名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直击3-6岁中国孩子的成长困惑,

破解数百万父母的育儿焦虑。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强强联合,

打造最具时代性与实操性的家教宝典。

| 图书简介 |

“与孩子同成长文库·心理学教你做父母丛书”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聚焦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与建议,系一套可读性、实用性很强的家庭教育读物。

《心理学教你做父母·3-6岁儿童家庭养育指导》一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心理学基本理论,阐述童年阶段来自照料者的关爱对儿童社会性大脑发育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亲子依恋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及3-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表现,并针对父母在教育幼儿园阶段孩子时的常见问题,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进行疑惑解答。第三部分采用案例的形式,描述了幼儿园阶段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以及父母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

| 作者简介 |

王燕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士。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婚恋行为和儿童发展。

代表著作《鲍尔比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荣获2015年度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当代都市父母教养现状及反思》荣获2010年度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译著《母爱的力量——母爱如何促进和塑造婴儿的大脑发育》及其再版《母爱决定命运—母爱如何塑型婴儿的大脑发育》曾被作为育儿培训教材,在年轻妈妈群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编辑: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