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明教育 共建网络文明新风
――关于三明市部分中学生网络文明问卷调查的思考
三明第一中学  陈茂续

某重点学校的高一学生,把从网上搜集到的“万花谷”病毒的代码进行更改和加密,升级为“混客绝情炸弹”,短短40多天时间里,全国有10万余台电脑遭受到攻击,引发了网民恐慌;2001年11月,上海两名初中生因网上聊天而失踪,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少学生沉溺于上网交友聊天,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在虚拟空间里浪费时间和金钱,也荒废学业;源于菲律宾的“爱虫”病毒肆虐全世界;2002年4月15日福建日报报道:“台湾网络犯罪 半数嫌犯是学生”……网络文明教育成为一个新的德育课题。2001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单位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2001年10月24 日,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为此,我们对市区1500名中学生进行了网络文明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上网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计算机互联网起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资源共享的作用。71.5%的中学生对上网持肯定态度,上网内容如下:
上网
内容 教育科
技文化 新闻
信息 音乐
欣赏 游戏 聊天 其它
百分比 22.1% 20.5% 27.4% 14.8% 11.5% 3.7%
其中前3项累计为68%。学生上网的目的是:浏览新闻、访问名师、解疑释惑、共享教育资源、拓宽知识视野、促进素质提高。学生由衷地说:“上网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和开阔视野”;“网给对我来说,就是知识的海洋,我可以上网浏览各种社会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热点和焦点”;“网络可以让我交到许多良师和益友,帮我解决学业上的难题”;“网络游戏可以令我放松自己,排除烦恼,开发智力”;“上网可以丰富我的课外生活”。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适应数字化的生存环境,我们的中学生积极上网,并从网上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违法犯罪苗头、不文明、不道德等网络教育问题,为避免学生现在或将来发生种种越轨行为,推进网络文明工程,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分析归纳如下:
一、计算机法律规教育是一片空白,加强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96.1%的学生不知道有关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97.6%的学生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计算机犯罪方面的规定,98%的学生觉得老师未介绍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回答“如果你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是否会充当‘黑客’传播病毒、或攻击别人网站、可窃取国家秘密、或窃取商业秘密”问题时,27%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希望在网上尝试自己的计算机才能。
计算机犯罪的发案率高,犯罪的年增长率高达30%.其中发达国家增长率还要远远的超过这个比率,如法国达200%,美国的硅谷地区达400%。计算机犯罪隐蔽性强,智能性高,侦查和取证困难。计算机的犯罪领域广,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内外贸易、工业企业以及国防、科研等各个部门。利用网络电子布告板免费发送软件、非法复制软件,侵犯著作权;利用网络发表**言论、恐怖言论和从事颠覆破坏活动;利用网络传播**“****”和内容淫秽的视听资料等。
1998年8月21日,犯罪嫌疑人、复回大学数学系学生杨威因“破坏计算机系统”罪被警方逮捕,这是我国新《新刑法》实施以来第一起以该罪名被侦查批捕的刑事案件。随着计算机犯罪活动的日益新颖化、隐蔽化,未来还会出现许多其他犯罪形式。
利用计算机进行恐怖活动等犯罪更为可怕,正如美国Inter――Pact公司的通讯顾问温•施瓦图所警告的:“当恐怖主义者向我们发起进攻时,……他们轻敲一下键盘,恐怖就可能降临到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身上”,“一场电子战的珍珠港事件时时都有可能发生。”有专家预测,“在今后5至10年左右,我国的计算机犯罪将会大量发生,从而成为社会性危害最大、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犯罪。”
技术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阻止计算机犯罪蔓延的作用,但是仅依靠技术防护是不够的,还须依靠法律来规范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目前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我国还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我国刑法对计算机犯罪规定了严厉的刑罚。我国的《著作权法》和国务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也有一些知识产权的保护条款。计算机教师一定要以案说法,向学生贯输法律思想,提高学生法律素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从而警钟常鸣,不以身试法、以身试网。
二、计算机道德的滞后性,要求我们积极宣传贯彻《网络文明公约》,树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道德观。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有: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便会谈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96.5%的学生不知道有网络文明这一公约,更不知道公约的内容。
36.2%的学生认为,“黑客”是网络英雄、高智商,27%的学生有充当“黑客”的愿望。“计算机天才”的错误观念,使得学生轻视了计算机犯罪的反社会性。计算机罪犯多数属于技术人员,在社会上代表着高科技,计算机犯罪没有鲜血,社会危害性不直观,因而很多人对罪犯充满着敬佩。一些媒体在报道计算机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往往将罪犯描述为“天才”,对计算机犯罪起了间接的鼓励作用。一部分未成年人年小无知,擅自闯入各种网络,并希望通过这种游戏来证明自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在网络上,99%的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用假名,说假话,而且经常是一派胡言、胡说八道,中华民族诚信的美德、传统的诚信教育被彻底抛弃了。“人无信而不立”,网上该不该诚实?如何诚实?又是一个教育难题。
法律是靠强制力量规范人们行为,而道德是凭内在自觉性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律不是万能的,网络行为还有赖于健康的网络道德、文化的形成。网络社会虽然是建立在信息设施上的虚拟社会,其成员仍然是活生生的人,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们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信息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各种文化潮流在信息社会里碰撞,协调信息社会正常运行的网络道德规范目前尚未形成,人们心目中的网络秩序还是一片混乱。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同时树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道德观。如,不盲目崇拜“黑客”、“天才”,不能在网上攻击、悔辱、诽谤他人,不抄袭他人的网上作品,不上载、下载、复制或传播不健康的作品等。
三、计算机网页有不健康内容,要求我们的学生正确上网,不误闯法网。
计算机网页有不健康内容,最让人头疼的是**网站,大多数学生希望关闭**网站、清除不良网站。但仍有6.2%的学生对**网站感兴趣。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成为**的俘虏。一般校园都对**网站采用拒绝访问装置。数字化的网上**信息,复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可谓来无影去无踪。网络无国界,不管**网站在哪里,都不会影响青少年的访问。3.2%的学生对凶杀、暴力网站感兴趣,对校园的一些暴力行为有诱导作用。
不宜无节制地网上冲浪和游戏,以免影响学业;不在网上到处乱闯,以避免不经意间打开国家政府及其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密码,或非法进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等网上特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胡乱试验自己的网上“才能”,不粗暴进入别人的计算机系统,对其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删除、修改、增加或干扰,甚至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不在网上猎奇,窥探他人秘密并散布他人稳私,以避免构成侵犯通信自由罪和侵犯他人名誉权;不利用上网寻觅“黄区”;更不得向他人传播甚至下载传播,以避免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
四、计算机网络有陷阱,教育学生择友宜慎。
大部分中学生把上网聊天看作是一种调剂,学习太累了,“和不认识的朋友交流一下,觉得很轻松、很好玩”,网上有友情,也有欺骗,甚至有陷阱。网域是虚拟的世界,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通过几次的网上接触,便与异性接触,极易受骗。调查发现,32%的学生有异性网友,27.3%的学生想找异性网友,3.5%的学生想偿试网恋(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想找个知心人聊聊)。
五、计算机网络提供了偷懒办法,教育学生独立思考仍然是学习的主要方法。
通过网络可以查到更上富、更有用的资料,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抄到作业答案和作文范例,同此培养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过份依赖网络信息,还会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逃避人际交往。上网无限制地复制、粘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18.7%的学生有上网抄袭的经历,从这个意义讲网络阻碍了思维的独创性与新颖性,而已不利于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
六、加强网站、网吧建设,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建设适宜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
22.5%的同学认为,当前教育网站太少,而且质量不久令人满意,希望多建设适宜青少年的网站,充实网站的栏目和信息,并及时更新,使之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在网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
许多学生认为,网上垃圾太多,广告太多,不良网站太多,上网速度太慢,费用太高;87.3%的学生认为网吧只顾赚钱,管理混乱,不顾社会效益。因此,33.1%的班主任、29.4%的家长反对学生上网,甚至“谈网色变”。美国政府要求,12岁以上的人都要上网,而我们的学生上网还存在如此大的阻力,原因不在于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而在于我们的网络环境。笔者认为,网络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要大力改善,宽带网进中学教室,加快上网速度,降低上网费用,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方便上网和提高上网效率;教师与家长要不时与孩子一起上网吧,以了解孩子们在干什么;文化和**部门要加强网吧和网站的管理,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及时清除不健康的内容,推动“反黄”等过滤软件的研发与推广,净化网络环境,趋利避害,让教师和家长的放心,让网络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明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现在的中学生将成为新世纪新一代的网民,他们的上网技能和上网质量,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关系到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是关系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和有益的信息,防止**、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网络时代的教师要有更强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上下功夫,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品质修养,促进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宣传教育,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要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对公约进行宣传,召开网络文明的主题班会和团会。中学生是网络文明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网络文明的建设者,自觉实践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成为文明的网民,共同倡导和建设网络文明新风。


   二OO二年四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