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书妈妈遇上家庭心理专家

童水果VS马宁

 

如何平衡“谦让”与“争取”?

 

教会孩子谦让与分享能让快乐翻倍,

但一味地谦让,

孩子只会失去自我安全感,

依附别人的评价来行动,

不懂得主动争取。

本期,就如何教会孩子平衡“谦让”与“争取”,

来听听童老师和马宁老师怎么说吧。

童水果,童书妈妈、资深记者、文学博士、阅读推广人

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了。

去幼儿园的时候,怀孕的妈妈送宝宝上学的画面寻常却又温馨。把耳朵竖起来,能听到很多妈妈在谈论两个孩子之间如何相处的话题。

 

今年,广州某区小学语文作文考题“爸妈生二胎好吗”引起热评,不少孩子们在答卷上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请父母谨慎考虑生二胎,比如有的孩子说父母年纪大了生育可能有风险等。

还出现了一条新闻,一位孩子逼父母写下不生“二胎”的保证书。

 

随手百度,因为生二胎而产生矛盾的新闻比比皆是。来自杭州的包师傅说,在没有妹妹之前,哥哥是家里的“独宠”,也许是感觉到父母的爱被妹妹分去了,现在只要稍微宠爱妹,哥哥就很不乐意。“吃饭时,给小的喂饭,大的一看,脸色就变了,放下碗筷闹着不吃。”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沙发上玩,哥哥突然把妹妹推了下去,妹妹摔地上疼得放声大哭。

 

这些真实的案例听上去蛮让人心疼的。如何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在我看来国外的绘本提供的养育经验也许更有实践意义——毕竟,国外许多家庭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

 

 

 

儿童绘本

 

小乌龟富兰克林系列中有一本《富兰克林和小妹妹》,讲的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富兰克林特别爱自己的小妹妹哈里特,也喜欢当大哥哥。可是有时候,他们也会为一些小事情闹别扭。哈里特看上了富兰克林从小最爱的玩具狗山姆,两个孩子争夺时把小狗的尾巴拽掉了。哈里特和富兰克林都伤心地大哭起来。妈妈安慰道:“孩子们,别哭了。我试试把它修好。”随后富兰克林把山姆狗藏起来,不让哈里特找到。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散步,富兰克林采了一束蒲公英送给妈妈,哈里特伸手要去抓。富兰克林说:“不行,那束花不是你的。”妈妈笑着说:“哈里特还小呢,她要学会分享。”

富兰克林从妈妈这里得到启发,故事的结尾非常亲切:“富兰克林喜欢逗哈里特笑,也会把山姆给妹妹玩。可每晚睡觉前,他都会把山姆抱回自己房间。作为大哥哥,富兰克林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富兰克林学会谦让,懂得分享,也有自己的原则——睡前把喜欢的玩具抱回自己的房间

 

读了绘本,我觉得富兰克林的妈妈做得非常好,遇到问题就解决,比如缝补小狗的尾巴,并没有大发脾气或是严厉批评;她会用平和的微笑与平静的情绪,在不经意间给孩子以启发,比如采花的时候告诉富兰克林要学会分享。

 

作为独生子女,尽管我反对给独生子女贴上“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爱与他人分享”等标签,但认同类似“父母和祖辈给了独生子女全部的爱,有时甚至是溺爱”的观点。从独生子女——一个孩子,过渡到两个孩子,大孩子要学会适应,家长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教育,因为批评、鼓励的方法都非常有讲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胎家庭会越来越多,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灵,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学会谦让与分享,

喜悦会翻倍,悲伤也能减半

可要平衡好“谦让”与“争取”,

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马宁老师怎么说。)

 

马宁,家庭心理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家庭系统关系治疗师

 

让孩子学会平衡“谦让”和“争取”

 

孩子和“他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是要孩子维护自己的利益,还是考虑他人的感受?

 

案例

女儿4岁时,有一次,我、女儿、我的朋友、朋友的孩子一起到郊区游玩。回家的路上,我看出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女儿手中的芭比娃娃。

我把女儿叫过来,悄悄地对她说:“那个小朋友好像很喜欢你手中的芭比娃娃哦!”

女儿看了看那个小朋友,又低下头看看自己手中的玩具:“可是我也很喜欢!”

我说:“那怎么办呢?”

女儿想了想,大大方方地对小朋友说:“姐姐,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芭比娃娃,我愿意让你现在玩一会,但是下车的时候,你要还给我!”

小朋友点点头,女儿自己把娃娃给了小朋友。

  下车的时候,女儿从小朋友的手中拿过娃娃说:“姐姐我到家了,娃娃我拿走了,如果你还想玩的话,下次可以再到我家里玩!再见!”

 

案例分析

 

看到孩子自己处理得这么好,我特别有感触。孩子坦然的表达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个4岁的孩子,可以兼顾别人的感受,做出相应的牺牲,一路上不玩娃娃、让姐姐玩,同时又没有一点的委屈,把自己也照顾得这么好

我自身是一个不太会拒绝的人,所以经常让自己很委屈,即便我直接告诉孩子方法,也不见得有这样的结果。

现在,每当在外面玩的时候,小朋友们来找我说:“阿姨,可不可把这个玩具给我玩玩?”

我都会说:“对不起啊,这个是我女儿的东西,你要去跟她说!”从而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建立自我安全感

 

 

  习惯使用传统处理方法的家长,可能会直接对孩子说:“把你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玩!”

  如果孩子不乐意,家长可能还会说:“又不是抢了去,她只是玩玩而已!给她玩一会吧!

  中国有一个传统美德,就是“谦让”。然而,我们在传承这份“谦让”的时候,在方式方法上陷入了某些误区。比如,当孩子相争的时候,我们往往直接要求自己的孩子把东西让出去。

  导致的第一种可能是,如果这个玩具是孩子非常心爱的,父母越是如此要求,孩子越是不敢把自己的玩具给对方,因为他担心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够帮助自己,所以“自己要保护好自己的喜爱、不能被他人抢走”,“别人问我要就可能会抢走”。于是孩子自我保护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防御式攻击行为;还可能对妈妈产生怀疑,“妈妈,你到底爱不爱我?为什么你对别人比对我还好?”

 

 

  “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人和人之间要学会相互体谅、相互帮助。但是这种承让里面如果有不情愿的东西,我们或许就会希望得到某种回报,因而会产生很多其他问题。

  “上次我把新相机用都没用就给他了,她怎么连这么个忙也不愿意帮呢!真不够朋友,这种人不能当朋友!”这个时候,“谦让”成了一种交易式的付出,这真的是“谦让”的真谛所在吗?

  我们经常谈到的“牺牲”也是如此,“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却连我这样一个愿望也不愿意满足!”于是我们的“牺牲”成为控制对方的一个筹码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谦让”和“牺牲”呢?

  心甘情愿地为你考虑,同时不要求回报的付出,才是真正的“谦让”和“奉献”!

  那如何才能做到心甘情愿呢?重要的就是尽力而为——不过分为难自己,不刻意讨好别人。当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时候,自然就不会让对方补偿!这时的付出才是更加单纯的。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没有足够的机会了解自己,长大后就很容易情绪波动、受别人影响,做事情的过程中只要别人出现一丁点不认同,马上就想放弃。成人后,总会说“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这是因为,从小在心里就没有自己的标准,总是把别人的标准当成自己的标准,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

  习惯了拿外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知道的都是“我应该如何”(这些都是学来的),而不是“我自己希望如何”(这些则是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感悟、总结得来的)!所以,看起来好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实心里非常茫然!并不是不具备坚韧的特性,而是太容易受到被外界多变的标准的影响,而不知道该为什么坚持!

 

 

亲们,

不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依赖于外在标准,

等别人说好才行动的人的话,

那就赶快学起来,

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引吧。

(排版、校对:风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