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百态
高一9班   卢翰
自上学以来,我与地铁之间的关系便变得愈发亲密无间了,每天都能有幸目睹其真容。
在这地下都市中,人间百态,可谓一览无余。
先从5号线谈起。
在这条线上,以学生居多。车厢内极目而望,花花绿绿的校服印满了大半个眼球。车在黑洞中行使,窗外的世界一如既往的单调,车内的一切也一如既往的寂静。
大部分的学生戴着黑白色的耳机,低头俯视着手中的那一片光。这一片片光,撑起了每个人的世界——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光外的一切似都显得多余而微不足道。车顶上的灯,本做好了在这黑幽的隧道中奉献自身的准备,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毫无存在的理由。

到了3号线,景况则大不相同。
这巨大的反差,似乎每个人都会力不从心。但地铁中的人,却有不同于凡人的转变能力——当地铁广播即将换乘3号线时,车厢内每个光立刻从自己的世界中逃脱出来,抬起头——一个个陌生的目光这才开始打量起四周。紧接着便是你推我搡地冲出地铁,直奔3号线。其中女性大多狂奔在前头,男士断后。脚步声乱如麻,却十分壮观震撼,犹如一首别致的地铁进行曲。
顷刻,人们便转入挤地铁模式。当地铁将气流鼓出安全门时,人群便开始骚动了。在这一环节,女性似乎有天生的优势,灵巧转动身子,口中念念有词,少时便挤入排队的前列,这场战役已经拉开……
在地铁门打开的瞬间,车内车外沸腾了。两股人流怀揣着不同的目的拼命奋斗着——一股是“我要下车”的坚定捍卫主义,一股是“我要上车”的理想主义。热血与青春尽情燃烧——偶尔有人喊起“先下后上”,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而不切实际……
女士们齐喊“别碰我”,男士们齐喊“别推我”,全体人员共同呐喊“别挤我!”
当然,喊归喊,行动归行动,一轮轮冲击,一点点蠕动,一丝丝摩擦,有人如愿,有人无奈。有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那般壮烈。

列车的门关闭了,门内门外恍若隔世。可战争并无终止——车内的原驻民对这一波殖民者颇有不满。女士们用手背抵着其他人,似乎可以保持若有若无的距离。她们将手费力地从人肉堆提出,捂住鼻孔,目光刺入周围的人群。男士们百般无奈,偶尔从人群中传出一个男中音,不知是在问候谁家的亲戚。

我不知何时下了车,随着一**人流,来到梦寐以求的出口,恍惚,不知所措。
人流朝四周散开,一如既往地寂静,一如既往地明确……
教师点评
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文章却从程式化的生活片段中取材,围绕地铁的众生百态展开了有趣的观察。我惊叹于作者用笔的细致和冷静:地铁里的各色人等栩栩如生,那些最富于深意与表现力的细节被则一一刻画,老练、独到。对于情感的表达,作者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态度。只留轻轻浅浅的一两句感喟,与地铁的人际氛围相契合宜。
本文可与丰子恺先生的《车厢社会》同看。相对于丰子恺先生的古道热肠,它所呈现的更多是一种卡夫卡式的“冷漠”。地铁里人来人往,纷纷攘攘,不知所为何来,所为何去。人们在悖谬中艰难地追寻意义(目的地),却在追寻(乘坐)的过程中消解了意义本身。只徒留“一如既往地寂静,一如既往地明确”。作者观察敏锐如此,可谓耐人寻味。

国铭荐书
科   组:语文               推 荐 人:梁国铭
作   者:海子               出 版 社:中国书店出版社推 荐 图 书 书 名:《海子的诗》
适合阅读对象 :高中学生
推荐理由:
海子,是始终横亘在中国当代的一道谜题。不必试图从他的诗中寻求答案,我们只会收获更多的悬疑。他的自戕,宿命地看,或许是一种应然,诗人埋葬自己的同时也埋葬了一个时代。以梦为马,驾梦驰骋,大概是所有诗人的生命历程。他们追逐梦想,却又不得不依附现实。在众声喧哗里,他们低吟独语;在漠漠黑暗里,他们高擎火炬。他们试图以诗歌守望家园,正如太阳以光芒守护土地。尽管太阳终将走入黄昏,诗歌必然曲高和寡,但二者作为永恒的精神存在,从不泯灭,恒久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