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书妈妈遇上家庭心理专家

童水果VS马宁

随着科技发展,

网络在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尤其是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的孩子,

更是难以抵挡网络的“魅力”。 

关于网络这个话题,

我们听听童水果和马宁老师有什么看法。

 

童水果,童书妈妈、资深记者、文学博士、阅读推广人

 

来自童水果的分享  

       有一天晚上,我牵着高歌去超市买生活用品。当我们走到一个货架旁时,我的手机铃声响了一下,于是我低头看了看手机,原来是工作微信,于是我停下脚步来回复。此时,高歌意外地发现住在同一栋楼的同龄小孩阿星也在超市,于是高歌把阿星喊到他身旁聊天,他们聊着聊着,高歌却故意加大声量说道:“我妈妈回到家总是先打开WIFI,然后一直在看手机。”阿星也附和道:“女人都是这样的啦!我妈妈也是这样,总是看手机。今天我还看到她在淘宝买小裙子呢~”

       回复完工作微信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两个小孩正盯着我呢。而身边另一个不认识的女士,她也在低头看手机,身边站着一个吃着棒棒糖的小女孩。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心虚地环顾着四周,有两个妈妈对我发出善意的微笑。

       我们常常叹息现在的孩子都成了“数码一代”。无论我们在外面吃饭或在家看书,为了换取片刻安宁,也常常让电子产品扮演保姆角色。身处网络时代,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对网络产生了依赖,许多因为网络而犯罪的案例,也让家长们感到深深的恐惧。微信上曾经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视频,美国一个电视台做了一个测试,找人扮演“陌生人”在网络上引诱未成年少女会面,会面时带上少女的父母。视频中许多父母痛心疾首,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自己小心翼翼看护的花朵,与折损危险之间,只有一网之隔。

       央视的《今日说法》也报道过少年因玩网游而杀人的案件。周遭种种,发人深省。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离开网络,只可能是一种太美好的理想,引导当代的孩子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运用网络,似乎才是真正可行之道。


  
   《网络就像大池塘》是“大抱抱系列”绘本中的一本。 与很多说故事的绘本不一样,这本书更像是说明文,不过它运用了各种孩子们能理解的比喻手法。这本书先说了网络的优点:网络可以和远方的家人、朋友视频聊天,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事情,与朋友们分享各种信息。然后,娓娓道出网络的缺点:网络像一个大池塘,表面上清澈透明,可池塘下面,则可能是深不可测的大坑。沉迷网络,意味着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可能上当受骗。最后,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在网络的池塘里,在安全的前提下,孩子们才可以尽情玩耍,具体说来就是,上网要经过父母的允许、不要和陌生人聊天,等等。

 

       《网络就像大池塘》的作者是澳洲的肖纳.英尼斯,著名的心理学家。作者用形象而贴切的比喻,让孩子深入了解网络,学会在网上保护自己,免于受到伤害。

 

我们来听听马老师是怎么说的。

 

马宁,家庭心理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家庭系统关系治疗师

 


      很多的父母都担心孩子“网络上瘾”、“手机上瘾”其实,有些父母自己的“瘾”比孩子还要大,父母们为什么不想想怎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因为时代的变化,手机和网络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它们是我们社交的场所,也是我们获得信息手段。不管对谁而言,脱离手机和网络,只会让我们在群体中缺乏时代感。
       我们担心孩子沉溺于手机和网络,影响到身体健康、学习以及性格。媒体上也时有负面的报道。
但我认为,与其怀疑和猜测,不如去了解。让一个房间阴影减少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直接让阳光照进来。当一个人有了清晰的方向,就不会轻易被诱惑。

     对于网络的使用,关键不是“用不用”,而是“如何用”和“用到什么程度”、“用多久”的问题。除此之外,父母一定还要关注和增加亲子关系质量,让孩子在情感在家里有安全感,价值观在家中有归属感。

       在情感上,有安全感的孩子:对父母有信任度,不会刻意回避父母,遇到困惑时,会和父母讨论,这样,父母才可以最快了解孩子的成长动向。在价值观上,有归属感的孩子:当遇到不同的外界价值观时,会有一定的心理辨析和抵抗力,即便偶尔走了弯路,也会自己走回来。

       而对于一些过于沉溺于网络中,而不能自拔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快乐、以及自我关爱的能力、帮助他们突破自己,在生活中建立足够的自我价值观、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式,拥有培养友情和爱情的能力。当生活中充满了快乐和自信,孩子就不会过度陷入在没有实质意义的网络虚无中。而要做到这些,除了父母之外,还要和专业的教育和心理专家配合,一起去帮助他们。

 

 

与其恐惧问题,

不如参与问题的解决中;

与其做批判家,

不如做有效建议者。

对于防止孩子沉迷网络,

亲们有什么意见吗?

可以随时与我们交流哦!

(排版、校对: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