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

为什么在写作文时,

不喜欢说真话,

他们的真情实感到哪儿去了?

难道他们的内心没有真情实感吗?

我想绝对不是。

 

 

        人都有被人了解的欲望,有说真话的本能。就像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而伴随着成长,我们的孩子会逐渐失去了说真话、诉真情的欲望与能力,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方式,要负主要的责任,是该深入反思并进行相应的改变了。

 

 

打破思想一元化

第一

      虽然多元化的时代早已到来,但在传统教育中,还是会过多地强化价值判断上的“统一”。来自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政治教条”、“道德说教”的意识仍强有力地控制着学校教育,我们总是让他们学会用主流价值观来判断事物。

      记得小时候,不管写什么作文,每个同学的作文结尾一定会加上一句类似的升华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小孩子发自内心的东西,而是我们从小接受的训练就是如此。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学生接受的又是什么呢?

       如今的学生写记叙文,永远是病中受照顾、考试失利得鼓励、运动会中跑步落实时,同学们的加油;再扩大一下,那就是清洁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老师“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牺牲精神、一个陌生人的雷锋精神等等。究其原因,大家心照不宣,都会说“作文书都是这样写的呀!”。这些不说真话的写作,使学生们在面对一个命题时,不由自主地放弃最真实的情绪和体验,费尽心机地搜罗一些俗不可奈的素材,抒写一些自己既没有感觉,又庸俗乏味的“积极向上”的观点。所以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常常设置一些有探讨性的问题,而不是告诉学生一些对错、美丑的简单化价值标准。

 

 

对学生的真情流露要做热回应

第二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老师习惯了对学生的作文只是给予一个分数,这样,学生的真情往往得不到回应,这使学生写作热情减退,少有愉悦沟通的快感。当然,每次给每位同学写评语的做法对语文老师来说,实在是太大的负担了。但是我认为,对于学生的真情流露,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及时而且充分的回应。

       记得有一次改年级的月考卷是密封的)一位学生写《因为有你》时,写到自己曾经因为考试作弊而得到了一张奖状,这张奖状成为他内心的一种耻辱,因为这张奖状,从此他发奋读书,凭实力取得好成绩,而且也因为这张奖状,他在内心苦苦挣扎后,坚决拒绝了考试中友人的“求助”。再三犹豫之后,我还是违背常规,在这位不知名的学生的考卷上写下了评语,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勇气。虽然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谁,但是我想,至少这位学生在下次再面对自己的时候,会多一份诚恳和勇气,这种情感是一旦丧失就很难再找回来的。而对待学生的不成熟的认识,我们更加应该保护。

       一位学生在写命题作文《他们》时,写的是自己家的农民工租客,学生从头到尾对这位农民工租客都充满了鄙夷的态度。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想一定要有耐心,你首先得承认她说的话不虚伪,其次要在日后用更趋于真善美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她,让她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从根本上懂得去尊重别人。还有一位学生在写一则随笔的时候,写自己很爱母亲,但是母亲落伍朴素的样子让她在同学们面前觉得没面子,所以对待前来探望自己的母亲,她总是冷漠应付,因此常常陷入一种自责和苦恼中。于是,我在文末下写道:没关系,只是你的心灵现在还不够强大,但是我想你终有一天会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母亲。

       写作过程有时就是一个心灵自我净化、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写作才能让人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壮大。我想到了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的一句话“写作首先是勇气方面,然后才是技术问题”。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写作勇气,更要呵护正在成长的不够茁壮的心灵,才配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写作训练要适当开放

第三

       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急于用高考的一套理念,来技术化地训练那些刚上高中的学生,作文题一定用高考或各种模拟题、方式一定是在堂上限时完成、给分一定按高考的模式来操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要触及到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②首先老师的命题应该尽量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具有激发和唤醒学生情感的力量。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对学生来说就很容易写出真实感受了;相反,面对“诗意地生活”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很容易矫情。老师还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写作情境,如训练细节描写,就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同学,写写放学后家人来接你的情形的小片段;又如我还常常会结合课文内容,联系一些当下时事热点,让学生写一些时事评论性的小短文;再比如上阅读课,要求学生在自由阅读后要写一些读后感等等。

      对考试作文,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态度来看,比如08年高考江西卷命题作文《找回童年》,学生在文章中写到人长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再也找不回那个单纯的童年了。我认为这很真诚,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学生虚伪地编造一个假惺惺地找回了童年的故事来写呢?我们上学期期末的考试作文题目是《做回自己》,学生在文中感叹做回自己很难,或者根本就说无法做回自己,这位学生的老师却因为此篇作文,给了这个学生狠狠地教训。我想,什么时候老师都不能容忍孩子们说真话了,不要用那些死板的教条来要求学生了,这样,学生的作文才可能真起来。我认为学生对现实的大胆揭露批评、对人性的质疑、恰恰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在这背后,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种成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不但不能去扼杀,相反应该珍惜才对。

 

 

        赵香甜,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广州市真光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有多次论文获奖以及在《语文月刊》等各级杂志发表。对作文教学尤其感兴趣而颇有心得。

 

 

参考书目:①王丽编《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②李全民 张凤枝 《中学生作文心理分析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