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实施的第五年。广州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已经五年了。

回顾五年来走过的路,广州既豪情万丈、信心满怀,同时又充满忧思。

 

30年前,广州凭着改革先发优势,独领**;今天,中国业已形成群雄并起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后起之秀也已经对广州形成赶超之势。“广州如何避免被超越”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盛世危言”。

同时也应该看到,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并非单纯的GDP竞赛,而是在经济总量、增长效益、辐射功能、生态环境、文化制度、民生幸福等综合指数的比拼。

2013年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年头。广州怀抱着丰硕的果实,又面临着形势的拷问。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何妨从长计议,用更宽广、更长远的眼光去打量这座城市的未来。

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为契机,本报梳理了九组战略选择题:时与势、赶与转、大与活、竞与合、内与外、吐与纳、扩与提、城与乡、破与立,集结为《广州九论》,以期抛砖引玉,让热爱广州、关心广州的人们都来参与这场关乎城市前途命运的大讨论。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两个关键词 改革和南沙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出台已经五年了。过去的五年,是纲要落实开局的五年,是奠定基础的五年,是搭建框架的五年。对于广州而言,过去的五年更具有非凡的意义。

五年前,《纲要》赋予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这五年来,广州经历了一系列大事,亚运、大变、金融风暴、转型升级……广州的国际国内知名度、美誉度无疑增加了,市民的认同感提高了,然而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广州前进了多少?

五年后的今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天津对于广州已成赶超之势,深圳、苏州紧跟其后。关于“第三城”的辩论甚嚣尘上,有人忧心忡忡:如果广州在经济总量的竞争中失去蝉联23年的“第三城”地位,会不会对其影响力、话语权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在实际上被“国家中心城市”俱乐部抛弃?

在这次工程浩大的策划报道中,本报分派多名记者围绕九个战略议题,采访了多家企业高管、多位专家学者官员,试图为广州寻找决胜未来的“胜负手”。许多受访者给出的答案都指向两个关键词——改革和南沙。

在群雄逐鹿的今天,广州资源优势逼近极限,区位优势逐渐弱化,改革无疑是广州发展最大的红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靠改革,增强民企活力靠改革,弥补创新不足靠改革,率先建设公民社会靠改革。重燃改革激情,是广州在“城市赛跑”中领跑的不二法门。

而南沙,则肩负着“再造一个新广州”的希望。南沙能否成为广州重启改革的揿钮,很多人在期待;能否成为广州的“滨海新区”,很多人在期待;能否开创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很多人在期待。甚至有人指出,只要南沙新区建设成功,即使广州暂时失去“第三城”的头衔,十年之后还会再次反超。

九个战略选择 把握方向大胆求索

在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广州如果战略上发生偏差、工作上稍有懈怠,都有可能被后来者迎头赶上,现有的中心城市位势也可能下降。在九个战略议题上,广州必须谨慎把握方向,大胆求索,方可乘风破浪。

明察时势。然而在天津的强势追赶下,“第三城”的头衔或将于今明两年易主。“北上广”格局的打破,或许意味着中国经济版图一次微妙而深刻的变局。广州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尽力弥补服务功能、创新功能的不足。

赶转结合。从底特律到芝加哥的悲喜故事告诉我们,“转得快,好世界”。

转型升级与加快发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对立,两者的琴瑟和鸣将奏起最美妙的产业进行曲,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激发最动人的音符。对于广州而言,转型升级要寻找效益和速度的平衡点,经济发展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贪大求活。在要素驱动已不再成为比较优势,资源消耗型经济路径难再为继的大环境下,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发展必经之路。而创新驱动的重要主体就源自产权清晰、制度灵活的大量中小企业。广州民营经济“星星多,月亮少”背后折射的制度缺失、服务不强、创新不足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

竞中求合。广州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在珠三角的方位,更多考虑合作、分享而非竞争。珠三角的文章做实了,辐射更广阔的腹地自不待言。龙头要靠“干出来”,当“大哥”要付出一定“代价”。

内外兼修。内外需如何调动,是关乎广州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心枢纽的广州,“内与外”恰恰可水乳与共,外国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内地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在此无缝对接、“发酵”。无论内外,资本都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哪里有优厚的条件、更好的前景,资本就流向哪里。

吐故纳新。广州的科技研发投入与其城市经济总量长期不对等,势必影响广州城市竞争力。广州应尽快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平台,明确高新技术发展方向,才能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扩容提质。以新城建设带动城市功能提升,应强调新开发的区域功能的综合性,广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应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民生城市化道路。

城乡统筹。新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共赢的城市化,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互为补充的城市化。事实证明,乡村发展得好,不仅不会成为城市的拖累和负担,反而会成为广州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边破边立。改革是广州发展的永恒议题,制度环境是城市的生命。进一步“放权让利”,在一些关键领域放开手脚,在行政审批、金融体制、人才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实施商事登记改革、扫除金融革新的障碍,集聚高端人才,让各种市场要素充分流动。这种软实力和制度优势,必将在长远发展中赋予广州源源不竭的发展动能。

一条道路 新型城市化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凭海远眺,广州的发展总是紧扣时代脉搏和中国命运。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南方国家中心城市,广州便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第三城”。惟其如此,广州才能画出一个远大的未来。

中心城市的布局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这5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将分别引领各自的经济圈发展,代表国家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人们期望它们成为未来中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

放眼全球,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其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有人预言,最早一批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城市将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条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正把广州与世界与未来相连。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广州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战略选择,只有向改革要新动力,向改革要生产力,向改革要竞争力,广州方能决胜于未来。在去年召开的广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上,广州市出台了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1+15”文件,制定了“城市转型”的“总路线图”。诚如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指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要破除对传统城市发展的路径依赖,探索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日趋激烈、百舸争流的城市竞争,进一步全面提升广州城市发展质量。

总策划:王垂林 姚燕永

策划统筹:姜玉龙 曾妮 谭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