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旧站>> 新闻之窗>> 教育新闻 >> 内容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揭晓10位最美乡村教师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日前正式揭晓了最美乡村教师名单。徐德光等10位教师和以林子闳为代表的农村教育志愿者团体获得活动组委会授予的“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田育才等40名乡村教师被推选为活动“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自6月11日启动以来,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近200名记者、编导奔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偏远乡村,行程数万公里,寻访乡村教师典型人物。活动组委会还通过网络报名、电话报名等多种方式陆续收到全国各地报名推荐“最美乡村教师”的2000多份材料。

  通过对报道选题和申报材料的筛选,共产生候选人400余名,他们的事迹同步在活动官网进行公示。结合网络推荐情况,活动组委会从400余名候选人之中推选出前50名“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经过多轮商讨及19位评委的投票,组委会研究确定了10位“最美乡村教师”和1个“最美乡村教师”团体的最终人选。同时,产生了40名活动“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链接:“最美乡村教师”获得者名单(10名)

  徐德光 贵州省遵义市金红花岗区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

  邓 丽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高原小学

  宋玉刚 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

  肖 山 海南琼中县中学

  于贵勤 河北省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

  刘效忠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西二屯下伸点

  马复兴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

  陈万霞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

  吴金成 湖南湘西凤凰县茶寨小学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小学

  “最美乡村教师”团队获得者(1个):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达祖小学教育志愿者

最美乡村教师:徐德光

  马背上的校长

献礼教师节:最美乡村教师感人故事

  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

  在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大山深处的一条蜿蜒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骑着马的中年人日出上山日落下山,来回往返从不间断,他就是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徐德光,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作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 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 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献礼教师节:最美乡村教师感人故事

  推荐理由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主要事迹

  1.扇子林教学点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处,涵盖3个村民组40余户人家,最少时只有8个学生,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个学生,学生们到学校的两条路都有七八公里长,往返需要5个小时,大山陡峭灌木丛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当年18岁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时间砍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后来又用黄土、竹篾夯起3间土屋,附近的孩子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地方。

  2.徐德光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10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一千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

  3.这间只有4个年级的学校被称为“马背学校”。2008年凝冻后的大年30,红花岗区委书记王进江走了3个小时来到这里,临别时问徐老师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师只说了一个字:路。路基修通了却再没有钱进行硬化了。一个叫陈仁贤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万元来完成后续工程。这位40冒头的村民正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因为外出创业而有了积蓄。陈仁贤说徐老师永远是他人生的老师,他为了这个地方耗费了一生,他让自己知道什么叫“我们”。 与“马背学校”遥遥相对的是一家新建的养猪场。这也是陈仁贤刚刚投资兴建的招了近10村民务工。其实只有陈仁贤知道,因为路远他的这个养猪场是亏的,但是工人都是高工资”为什么明知道亏的风险很大却还是要在这里建?陈仁贤这样回答:“我没有徐老师的水平可以教娃娃文化,我是想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化开化这里的经济观念,增加增加村民的收入,为家乡做点有用的事。

  4.陈道坤这位从1992年开始就在这里代课的教师整整20年,也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在外面打工一定比现在800多元的工资高很多,而且现在也转不了正。但是陈道坤说自己不会走,因为他亲身经历知道孩子们是多么需要这间学校和负责的老师。而就在一年前,该校毕业学生、徐老师的女儿徐泽燕刚从大学毕业时也自愿来这里代课了一年。

  5.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对于“马背学校”创始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徐德光老师来说,最为开心的事情不是获评全国劳模、被特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现场观礼,而是刚刚修通了一条近10公里、连通教学点的水泥硬化公路。

  最美乡村教师:邓丽

  绽放在“高原”上的美丽之花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高原小学副校长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 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推荐理由: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三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三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主要事迹:

  邓丽,09届支教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现任高原小学副校长。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 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在学校,她担任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课程多,任务重,但邓丽老师却从没有怨言。孩子们现在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会了英语。她把学校的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六一,全校孩子要坐农用车到20多里外的集镇上,眼巴巴地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邓丽到高原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她组织老师们把破旧的课桌腿锯掉,拼成舞台;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和孩子们一起排节目,做道具,想创意。在邓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六一,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近三年来,邓丽在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她注重引导,不断鼓励,让一个个羞涩的孩子变得自信,让一群群成长的孩子增长才艺。邓丽班上有个9岁孩子叫春琼,这个孩子以前很害羞,很自闭,每次回答问题总是怯生生的,经常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邓丽不厌其烦的教她唱歌跳舞,用相机录下她的歌声,放给她听,引导着她逐渐放松自己,不断激发她的文艺兴趣。现在,春琼像个城里的小姑娘,落落大方。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三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三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邓丽在这个偏远高寒的学校一呆就是三年,她从没怨言!用自己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不理解的人说她是“傻女”,这么年轻在这里浪费青春。对此她只是微微一笑,依然把这份真挚的爱传递给这高山之巅的孩子们。

  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

  给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

  宋玉刚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推荐理由:

  4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校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 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宋玉刚是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着、静默、奉献。但,正是这份坚守,更值得我们尊重;正是这份平凡,更让人触动心弦。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万万个“宋玉刚”支撑起了基层教育,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主要事迹

  1、4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校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

  2、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3、13年--宋玉刚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13年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工作13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四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

  4、宋玉刚逐渐适应了山区教学环境,同时,爱情也悄然降临。2004年,藏族姑娘德吉措姆调入小学,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喜结连理。

  5、宋玉刚的两次调动机会,一:根据西藏当地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满五年,可申请调动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二:从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宋玉刚,上集要求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但两次机会宋玉刚都放弃了,因为他已经深深爱上藏区的土地、藏族孩子和自己的事业。

  6、宋玉刚最突出的贡献: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在他的教授下,目前日多乡小学全部学生都掌握了电脑知识,教师也能熟练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宋玉刚还经常通过网络下载全国优秀课件,让牧区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最美乡村教师—肖山与坚韧的琼中女足

  肖山与坚韧的琼中女足

肖山

  推荐理由:

  2006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三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500。过去的六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扰,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美乡村教师—于贵勤

  用爱和生命去坚守

  推荐理由:

  筋疲力尽的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 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 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小学。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56年3月 ●任教学科:语文

  ●毕业学校:河北师范大学自考大专班

  ●任教经历:1980年,在承德县邓上乡东三十家子村小学任教。1990年,到承德县孤山小学任教。1991年,担任该学校校长并坚持任教至今。

  于贵勤人生箴言:当老百姓的官儿,就得给老百姓多办点事儿。尽管校长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须都得为这个学校、学生们一点点实现了,心才能安。

  主要事迹:

  2012年7月12日。黄昏。

  筋疲力尽的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

  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

  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小学。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大门锁上了。于贵勤环视着校园,笑了。几天前,学校刚刚通过了审计署的审计。

  这时候,于贵勤的脑海里有两个影像在播放,一个是眼前这个校园,另一个,则是22年前那个破旧的院子。

  “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

  1990年,34岁的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

  现实比于贵勤的想象要残酷得多。

  12间破旧不堪的平房,没有院墙,没有窗户。穿着几乎露屁股的衣服的三四个孩子挤在一个桌子前,仅有的几把凳子只能作为摆设,根本无法坐人。

  而自己的小家,一个约18平方米常年没人居住过的小黑屋,锅台上长着蘑菇,另一端则连着根本住不下一家四口人的土炕。地上有几处明显的耗子洞,黑漆漆的像挑衅的眼睛。

  于贵勤哭了。这是什么地方啊,她就像一个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的无助的孩子。作为老师,她看不到事业的希望。作为女人,她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那一夜,她失眠了,辗转反侧。

  看着黎明悄悄扯开夜色露出头角,听着昨日还哭闹的孩子在身边已经发出均匀的呼吸。于贵勤心里也渐渐亮堂了:希望是自己给的,不是摆在那儿的。就像这黎明,需要冲破黑暗。

  “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于贵勤对自己说。

  心安定了,一切便稳当下来。

  然而,现实的残酷才是个开头。

  于贵勤带的是毕业班,通过上课她才发现,学生们的文化水平仅仅相当于三年级。

  “怎么办?”这是于贵勤必须要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在取得校长的同意后,她利用放假时间给孩子们补课。

  那个冬天太冷了。于贵勤把24个孩子领到自己的家里上课。没有黑板,她拿出了家里的面板;没有板擦,她便用毛巾代替;没有凳子,她跑到外边找到木头自己做……

  一年后,这个历年来都顶着全县倒数第一帽子的学校,愣是以合格率100%的成绩把孩子们送进了初中。

  也是这一年,于贵勤成为孤山小学的校长。

  “我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管他们!”

  不管到什么时候,于贵勤都忘不了1973年那一个普通的一天。

  母亲在磨坊里费力地压着玉米面,一圈又一圈。旁边站着的是17岁的她,这个九口之家里唯一的一个读书的孩子。

  碾子上是金黄的玉米面,是她一周的干粮,而这些干粮,是母亲靠着面子借来的储备粮。

  “你先把这些端回去,可千万别撒了,这是你一个礼拜的干粮。”母亲把装着玉米面的簸箕递给于贵勤。

  盘算着这个星期该如何省着吃这些干粮的于贵勤低头走着,脚却被一块突起的石头绊倒了,玉米面洒了一地。

  “完了!”于贵勤手足无措地看着由远及近的母亲。

  并没有责骂。母亲的眼泪一滴滴地掉在地上,瘦骨嶙峋的手细心地一点点捧起洒在地上的玉米面,缓缓地放到簸箕里。

  “你要记着,将来有一天你要是当了官,要想着老百姓有多不容易,多给他们办点事儿。”

  母亲的眼泪掉到地上,也掉进了于贵勤的心里。那个场景,让她刻骨铭心。那句话,更让她永生难忘。

  从此,一个信念,就这样筑在了她的心底,融入了她的每一个细胞。

  夏天,孩子们在没有院墙的学校里玩耍,经常看见从附近山上爬下来的蛇趴在操场上。冬天,没有窗户的教室四面透风,孩子们穿着拖鞋和单薄的衣服站着上课。山里的孩子就是苦啊。

  站在黑板前的于贵勤心里很疼。

  她想让那些纯洁的求知的山里孩子,不受动物的侵扰,坐着上课。然而,就是这样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贫困的学校也无力承担。

  没有钱买,于贵勤就想到了“化缘”。

  1993年的腊月,她准备到承德市寻求帮助。在这个距离县城120多公里的偏僻山村,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通往市区,乘车的地点还在8里之外。

  清晨4点钟,于贵勤便起床往村外走。黑漆漆的村子,只有幽幽的路边的树影。寒风吹着树枝哗哗作响。于贵勤顶着内心的恐惧,一路小跑。前日下的一层小雪,路面湿滑,等到于贵勤跌跌撞撞地跑到地方,棉袄全都湿透了,可是班车却已经开走了,地面上只剩下两道车辙印……

  她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冰凉冰凉。

  “我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受这个罪?孩子们冷了暖了跟我有啥关系……”天大亮后,有赶集的村民看见蹲在路边的这个女人,手和嘴唇都冻得发紫,眼角的泪水也凝成了冰花。好心的人赶紧把玉米秸点着了给她烤火取暖。

  僵硬的身体暖和过来了,于贵勤也给自己找到了答案:“我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管他们!”

  1995年,于贵勤作为最年轻的代表参加河北省劳模大会。在这么一个聚集了各路人才的会上,她抓住了“化缘”的良机。在大会之后的学习讨论会上,她说出了学校的困难。

  3000元、5000元、一车水泥、几吨钢材……劳模们纷纷伸出热心之手,帮助这个把学校看得比自己家还重要的校长。

  “谢谢!谢谢!”于贵勤再一次流出眼泪,为的是劳模们的这份支持,为了这几年里她的一次次付出。

  就是在她这样一次次的“化缘”之下,学校的院墙有了,学生们的旧衣服有了,学校的教学楼也有了。而于贵勤有的,除了高兴,就是一根根早生的白发。

  “孩子们上学的钱我出了!”

  对于学校来说,说她是校长,不如说她更像是个勤杂工。

  学校的楼房盖起来后,问题又来了。数九寒天,要保证教室的温度,必须24小时里每隔40分钟便得添一次煤,这又累又脏又得精心的活儿没人愿意干。

  看着老师们为难的表情,于贵勤说:“我干!”

  一边上课,一边实施学校的管理,一边给学校烧锅炉,于贵勤把自己分成八个人用。每个冬天,她都住在学校里,晚上,每隔40分钟就起来添一次煤。学生们的教室和宿舍暖和了,可锅炉房的偏房里却冷得要命,她需要盖6个被子才能勉强暖和手脚。

  被窝、锅炉房;凉被窝、锅炉房;冰冷的被窝、锅炉房。

  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有好多次,于贵勤都拄着两米多长的火炉钩子在锅炉房里睡着了。发现这一幕的老师吓得够呛,她却拍拍身上的炉灰,笑着说:“屋子暖和就睡着了,没事儿。”

  对于学生来说,说她是老师,倒不如说她是母亲。

  村里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一家三兄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三个孩子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

  面对着三个即将失学的孩子,于贵勤咬咬牙:“上学的钱我出了!”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另外三个孩子的开销,生活捉襟见肘。开学后,于贵勤交完三个孩子和自己两个孩子的学费后,手头只剩下5毛钱。她紧紧地握着这5毛钱,生怕被人抢去,似乎这是全家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丈夫张立民忘不了。看着妻子每次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参加各种劳模会,他心疼啊,用大半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一双皮鞋,却被穿在了她资助的孩子的脚上。

  儿子张继伟忘不了。“六一”儿童节别的孩子都有新衣服和礼物拿,妈妈却用奖金给李德民三兄弟每人买了一身衣服,自己和妹妹躲在屋角里哭。

  而于贵勤也忘不了,李德民在上大学的那一天,哭着喊她“妈妈”。在孤山小学的22年里,200多名贫困生在她的资助下重返课堂,并相继走出大山。

  有人说于贵勤傻。她说:“如果我的傻能让这些孩子都通过文化知识走出大山去,我就傻一辈子吧。”(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袁雪梅 汪瑞华)

  最美乡村教师—刘效忠

  深山里的红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东镇 五一小学

  刘效忠三十余年扎根在东北木兰县最北端的深山里。他为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西二屯,培养了16名大学生。他的一名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在他任教的三十几年里,西二屯再也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和中途辍学的学生。还有两年退休的刘效忠,决定站好教书生涯的最后一班岗,现在住宿在中心小学,兼任学校的值班员。

  推荐理由: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三十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将要设制下伸点。

  三十年前的一天,作为村里唯一一名知识分子,只有初中毕业的刘效忠被村长告知他被任命为下伸点的带课教师。起初担着生产队好几项工作,工分最多的刘效忠还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村领导几次上门苦心相求,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此他校长、主任、各学科教师,一肩全挑。

  主要事迹: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三十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将要设制下伸点。

  三十年前的一天,作为村里唯一一名知识分子,只有初中毕业的刘效忠被村长告知他被任命为下伸点的带课教师。起初担着生产队好几项工作,工分最多的刘效忠还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村领导几次上门苦心相求,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此他校长、主任、各学科教师,一肩全挑。

  由于屯里的11个孩子年龄参差不齐,班级是四组复式。刘效忠每天要备一至四年级,各学科的课。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的他深感自己业务能力有限,为了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中函学习,从此每个星期天和寒暑假他都要骑车几十里去镇里学习。

  由于学校门前那条小河一到汛期就会涨水,刘效忠每天早早的站在河边挽着裤脚等待着迎接学生的到来,把他们一个个抱过河去,放学时再把他们送过河来。这一抱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年前交到刘老师手里的学校是两间四处透风冬天不暖夏天阴冷潮湿的小土屋,一块大黑板、两盒粉笔、四五张缺胳膊少腿的桌椅,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刘效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从自家拿来木板钉子把桌椅修好,从村里要来报纸带领学生把墙棚裱糊一新,自费买来玻璃和油漆把门窗装饰一新。

  刘效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他的爱人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活,安排着一家人的起居,默默支持着他的工作。

  西二屯地处贫困山区,农民们对孩子上学的事并不十分在意。学生辍学在当地是常见的事,也是农村学校最头痛的事。作为班主任,刘效忠下定决心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生王晶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她与年迈多病的祖父相依为命,无力继续读书。刘效忠主动承担了王晶的全部读书费用,并且顶着家人的反对,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多年后,王晶顺利拿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

  一九九二年春,村边的树林引发了一场山火,坐落在村边山岗的学校,和火场只有一道之隔,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刘效忠当机立断跑回家把家里的被褥全部抱来了,在河沟里浸湿蒙在了校舍的屋顶上,火被扑灭了,学校保住了,可他家的被褥已经千疮百孔,污水淋淋难以再用。一家人只能用外套当被褥将就了好几天,为此,刘效忠的爱人埋怨了他好久。

  后来政府投资大面积改造学校教室。学校领导决定让学生放假几天,为了不耽误上课,刘老师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家,把年迈的父母,白天寄住在邻居家,晚上再接回家中,他的爱人成了孩子们的临时清洁工。他利用课余时间,抬石头、垒墙脚,到村林场砍树。早上帮泥工们把泥和好,白天上课、课间干勤杂活,晚上睡在工地看材料,几乎日夜泡在工地,在他的努力下,一所新校舍终于提前竣工。

  朝鲜族学生金明明父亲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去韩国打工,多年杳无音信,金明明失去了母爱,每天还要承担很多家务活,几次想要辍学都被刘效忠一次次的家访给找回来了。刘效忠在生活上体贴关心他,赠衣物学习用品,还让同学们主动和他一起玩耍,让金明明感受到了学校集体的温暖,走出了生活的阴影,通过努力学习他考上了高等学府,走出了大山。

  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李冬雪由于家庭困难辍学,刘效忠踩着湿滑的小路去家访。从一条冰冻的河面上走过时,因为着急,他重重地摔倒,脚被扭伤了。看到这一幕,学生的父亲被感动了,表示就算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念书,就是凭借这种真诚与执着,刘效忠在任教的三十余年中,西二屯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没有中途辍学的学生。

  刘效忠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给父亲在县城买了房子,希望他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西二屯距离县城有20公里的山路,从外面根本派不来老师。刘效忠放不下他的学生们,放弃了这一切。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刘效忠十分注重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成立绘画小组、阅读小组等课外小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从1995年至今,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西二屯,由刘效忠教出来的学生,先后有16名学生考入全国统招大学。

  刘效忠使西二屯这个落后的村落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西二屯虽然至今不富裕,但家家砸锅卖铁也供孩子读书的重教精神是全县闻名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刘老师的功劳。从西二屯走出来的学生以及村里的人对他都心存感激。

  魏茂岭是刘效忠的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怀着对刘老师的感恩和尊敬,他写了这样一封信:“我庆幸我生在那个小山村,我更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我有幸成为您的学生,而且您教了我整整4年。

  您选择了乡村最荒芜的一角--孩子的心田来耕耘。自小到大,我得益过许多良师,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老师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就定格成您的样子:亲切、朴实、有活力,写字一笔一画,讲故事绘声绘色,在冬季您默默的为我们生好炉火,让我们走进教室就感到家的温暖,夏天背我们趟过那条小河走向文明和知识。

  在您目光的延伸中,我走出了小村,可老师却在贫穷的村落里驻足下来,最后在小村里扎下根。

  您就像家乡田野蒲公英一样朴实,在山野田间一年复一年用胸怀放飞着一代又一代的种子。用青春和智慧引领一拨一拨的学生,我钦佩当年老师选择留下的勇气,然而正是因为您失去了很多,我们才得到了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西二屯小村走出了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很光荣的成为了一名航天事业的工作者。。。。。”

  正是那些飞出大山的孩子电话里的问候,贺卡上的祝福,和看到他们取得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以及乡亲们看待他的真诚与期待。让刘效忠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如今,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西二屯适龄学生只有一两名,不得已和其他几个下伸点合并为五一分校。由于资金不足,人手短缺,59岁的刘效忠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家搬到了学校里,兼任学校的值班员,还有两年退休的他决心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最美乡村教师—马复兴

  用残臂给山区孩子插上翅膀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

  推荐理由:

  他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要靠什么办法?”一段遒劲有力的板书在一对光秃秃的残臂挥动下迅速呈现在黑板上。残臂的主人回过头,用左臂的尖锐处翻开夹在腋下的书本,带领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这是流传于网上各个论坛和微博中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叫马复兴,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一名普通教师。

  主要事迹:

  出生刚4个月时,马复兴被火烧伤,残臂无手的小复兴,从不愿见人。别的孩子6岁就背着书包欢快地上学了,马复兴就用小嘴唇翻书,用心记内容,记笔画。他常常在自家院里用左脚蹬掉右脚的鞋子,用右脚的脚趾,先用小石头,后用小木棍,紧紧夹着写字。他的坚忍顽强,终于感动了家人。他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钟才寿,更是几次登门要他“读书,要学会养自己的本事”。老师不歧视他,一点一滴传授他知识,使他从小懂得知识的力量,懂得知识可以使人平等。

  那年,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他用好不容易借来的30元钱,买来复习资料,全身心准备高考。可是,当他满怀信心地去报名的时候,却因残疾的理由挡在了门外。当时,这个吃尽了苦头都没哭过的青年却哭了。他不停问自己――一个残疾人的知识,奉献给谁?一个残疾儿,拿什么回报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拿什么回报期盼自己20年的山村乡亲?

  1981年3月,县里一位领导来到乡里,给乡村干部建议:让22岁的马复兴学有所用,试试给小学代课。好多家长看到没有手的马复兴当老师,更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了,眼看着下麻尔村小学只剩下不到40名学生,就连他家正在上学的亲侄子,也被家里大人叫回家干农活了。许多人在背后议论他:“连手都没有,怎么教我的孩子学习?”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马复兴的心。他默默下了狠心,开始每天坚持苦练教学本领。几个学生的家长,偷偷跑到学校想探个究竟。当他们躲在教室外面看马老师熟练写字、翻书时,他们放心地走了。在马复兴的努力下,如今村里适龄儿童没有一人失学。

  为了备课,马复兴要超常地付出,别人用半小时,他却需要好几个小时。翻一页书,他要借助两只断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刚把书翻开,当他去写字时书又合在一起,备一次课仅翻书一个动作他就得重复无数次。为了教学需要,马老师还练画画,学生们知道,马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付出很大努力。 就是在这样的每一节课上,孩子们接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的一腔深情、一双巧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

  这两年,一直有短信从兰州发来:“敬爱的马老师,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就叫你一声爸爸吧!我从小没有了爸爸,是你一家人照顾我,教导我,改变了我……”发信人是2005年考入兰州理工大学的沈振轩。他原是湟中县上五庄的苦孩子,一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姐姐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的母亲靠着上西宁卖土豆、酸奶,含辛茹苦地支撑着家庭。

  马复兴和爱人赵玉花得知这一家人的窘困,很快把沈振轩姐弟俩接到自己家,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们买新衣服、新书包,送他们上学。上初中时,沈振轩和姐姐随母亲搬到西宁。谁知,他母亲根本供不起一个西宁的高中生。“如果您放心,就把孩子交给我,我们供他上学,行吗?”马复兴和爱人得知消息后,再次把沈振轩接到了家里,送他读汉东乡高中,像一家人一样同吃同住了3年,终于使小伙子顺利考进了大学。

  1985年,马复兴与一位名叫赵玉花的小学老师喜结良缘,山村讲台从此有了一对连理园丁。当问起他们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赵玉花俏皮地说:“一个没手,一个腿瘸,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呗。”赵玉花说:“马复兴乐观和坚强的性格吸引了我,同样是残疾人,我能理解马复兴的心情,我为他感到骄傲。”

  最近,赵玉华身体不好,经常会摔倒在讲台上,但是她依然坚持教学。如今,马复兴教数学,赵玉花教语文,夫妻共同战斗在三尺讲台上。

  如今,马复兴的两个女儿也要接过父母的教鞭成为老师了。马海蕾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女儿是马复兴心中的骄傲,父亲同样是女儿的骄傲:“小时候我向父亲要练习本,他经常不给,却总是见他给学生送本子。我们总怪他偏心。现在我才理解:女儿是他的义务,而学生是他的责任。责任才是他的生命。”如今马海蕾毕业在另一村当老师。小女儿也上了咸阳师范大学即将毕业。两代人的教鞭在延续。

 最美乡村教师:陈万霞

  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

  陈万霞开办的阳光小学是镇里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并且收费很低,远近村子甚至其他乡镇的很多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陈万霞这里上学。为此,四十三岁的陈万霞特意去学了开车,到了周末校长就变成司机负责接送孩子。到王圩村村口,学生程芝梅的奶奶让陈万霞到家里去看看,孩子正哭闹着不肯上学。程芝梅的妈妈去年因病去世,一个多月前她的爸爸又在工地上出了事故离开了人世。8岁的程芝梅成了孤儿,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说只要谁不小心提起她的父母孩子就会伤心大哭。在陈万霞的安慰下,程芝梅总算安静下来,和大家一起上学去了。放下这一批孩子,陈万霞又调转车头赶去接下一批孩子,就这样来来回回一下午她要跑上五六趟。晚上孩子们很早就睡下,而陈万霞还要到每个宿舍查夜。阳光小学有三百多学生却只有十三名老师,所以作为校长陈万霞也兼着六年级的语文课和班主任。

  主要事迹:

  爱心人士捐给阳光小学十万块钱,校长陈万霞最终决定用来给老师们缴纳社保费,了结大家多年的心愿。可没想到到社保部门一打听,十七名老师每年需要缴纳的社保费需要近十七万元,手头的这十万块钱远远不够用。此前满心欢喜的陈万霞再次发犯了难。

  蹲点日记:从县城回到学校,陈万霞心里很忐忑,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翘首期盼的老师们。这些年十几位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这些留守孩子,辛劳付出却从不计较回报。一想到这些,陈万霞就感觉到好像有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自己心底。

  十七名老师的社保让陈万霞犯难

  眼看要进入雨季,陈万霞惦记着学前班门前的空地最容易积水。这天下午,她发动全体老师一起用捡来的砖头在空地上铺出一条小路,让学前班的孩子们不至于一下雨就弄脏鞋袜。

  干活的时候,陈万霞最担心的事儿出现了,学前班的赵老师突然向她问起社保费缴纳的情况。

  赵春棉老师:保险办成什么样子了?

  陈:别急,不要急。

  赵春棉老师:今天上午看你跟吴校长去教育局是不是给我们办这个事情?

  陈:有其他事,别急,反正是买的。讲买了肯定要买的。

  赵春棉老师:我就是问一下。

  陈:啥意思啊?

  赵春棉老师:就是感谢。感谢CCTV感谢爱心人士感谢我们校长。

  敷衍了赵老师几句,陈万霞就赶忙找借口走开了。

  这事情到底该怎么办,十万块钱给所有老师缴社保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只给部分老师缴纳,给谁办不给谁办,陈万霞心里也很没底。

  在阳光小学里,于老师来的时间最长,大学一毕业就过来了,这一呆就是六年。任老师和唐老师也是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加入的,她们都是陈万霞的老朋友。而小李老师虽然来的时间不长,却是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老师,并且对孩子们特别好,现在还有个胆小的小姑娘每天跟着她一起睡呢。

  一个个掂量着这些曾共同患难过的同事,陈万霞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吴校长,吴校长,在不?

  自己实在没辙了,陈万霞决定找学校德高望重的吴老师商量商量。吴老师过去是村小的校长,管理经验很丰富。

  陈万霞:情况是这样的,那个五险一个教师一个月要800多块钱,一年将近一万块钱,我们现在只有这十万块钱我们这保险怎么买啊,我们已经跟教师说出来了。

  吴怀国:我的意见是……,如果是长期在这里时间长的(才给上保险)。

  陈万霞:那怎么算呢?你讲的意思是有个年限?

  吴怀国:对,干三年的或者干五年的。

  陈万霞:还有啊,如果今年买了,明年就必须要买,不买就要交滞纳金。

  吴怀国:哦,这还成问题了,我们学校太困难了,除掉生活费除掉教师工资就没有了。

  陈万霞跟吴老师商量定了,就以在阳光小学工作的年限为标准,划出一条线,先给够条件的老师办理社保。

  主意定下,陈万霞又一次召集老师们开会。

  陈万霞开会: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难题,扔到了我这里,我跟吴校长一再地商量,我想一个唯一的办法,就是目前我们只能划一个年限,在我们学校工作到这个学期结束为止,达到三年的老师上这个保险。

  十万元只能给六位老师缴社保

  三年工作年限这个标准的制定,陈万霞和吴校长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按照这个标准,学校里有六位老师符合条件,这样再添些钱,十万块钱就够给这六名老师缴纳两年的社保费了。

  陈万霞:我们规划一下十万块钱我们至少买两年的(社保)。明年过完了,下一年怎么办,我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们学校会越走越好。

  目前没有能力给上保险的这部分教师呢。比如明年我们能够改观了,我们不是讲就不买了,甚至明年就把所有人的保险都买了。本身单位上保险就是单位的义务也是职工的权力。请同志们理解一下,不是一定要达到三年才买,也许明年我们的情况好转了,所有人都可以上保险了。

  陈万霞硬着头皮一口气说完这番话,整个会议室却陷入了安静。

  陈万霞:大家有什么想法就说说吧,有什么委屈也都可以说。

  万荣芳老师:做出这个决定我相信校长也很纠结,作为老师我想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理解支持她的工作吧。

  任桂梅老师:五味杂陈,说不好。

  赵春棉老师:心里面也很难过,即使(我)能(上保险)了,但是还有其他人买不上,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握这个机会好好为这里的孩子付出吧。没有什么了(哭)。

  在会上,没能办理社保的老师们都表示理解陈万霞的决定,够条件办理社保的老师却很多掉下了眼泪。陈万霞理解老师们的心情,平时都是一起吃苦的同事,如今有了福利却不能一起同甘,谁的心里都不会好受。

  陈万霞:我对不起大家,我会想办法努力的,真的对不起你们。

  六一儿童节到了,阳光小学的孩子们准备了歌舞联欢。

  经历了种种风波后的陈万霞,在这个时候总是最满足、最欣慰的。这些年刚四十出头的陈万霞头发几乎都白了,要靠很重的染色剂才能遮掩住。

  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

  而更让陈万霞高兴的是,这天下午县里派了个工作组来到了阳光小学。

  这是宿舍,这是厨房。

  工作组由路县长带队,主要任务就是调研目前县里小学教育布局情况。陈万霞的阳光小学被列为考察的一个重点。

  路县长:你觉得这里能招到这么多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陈万霞:是寄宿,有住宿。

  路县长:这对我们是一个反思和提醒,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大寄宿制的建设。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加大对这一块的投入。

  看到阳光小学的校舍条件很简陋,路县长把随行的工作人员叫到一起,开了个现场会。

  县长:如果民办学校它主要体现了公益性,政府还是要支持。体现公益性就是公开透明,怎么对它成本进行核算的问题。我倒是觉得你们可以拿这里做一个点。

  工作组肯定了阳光小学是具有公益性的民办学校,在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后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这消息让陈万霞备受鼓舞。

  送走了工作组,陈万霞心情还难以平静。她听说乡里中心小学的宿舍楼就快竣工了,就忍不住开上校车去亲眼看看。

  中心小学的校长陈明耀是陈万霞的老朋友了,见了面就很热心地带着陈万霞参观校园。

  陈万霞:几栋(宿舍楼)啊?一二三四,四栋是吧?

  校长:是,一共三千二百平米。

  陈万霞:哦,住宿费用怎么收呢。

  校长:国家对公办学校住宿生每个学生补助九百还是壹千,小学补助七百,一年。一年收学生的大概在一千几百块钱。

  陈万霞:给孩子安全温暖的童年

  陈集乡中心小学是肥东县第一所兴建宿舍的公立小学,预计明年开春就可以招收住宿生了。而陈万霞知道,县里面正在研究的就是公立小学增加寄宿制的课题。看来未来,陈集乡的孩子们将会有环境更好、收费更低的寄宿小学了。

  陈万霞:孩子好了,大人就好了,老师就好了。我也不会失落。至少阳光小学在它存在的这些年里是有意义的,是被孩子和家长认可的。

  陈万霞说,在公立小学宿舍建设好之前,她会一直坚持办好阳光小学。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温暖的童年本就是她办学的初衷,无论是阳光小学还是公立小学,只要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照顾,陈万霞心里就由衷地宽慰了。

  最美乡村教师吴金城

  “豆腐”老师吴金城

  湖南湘西凤凰县茶寨小学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推荐理由:

  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压在了孩子的老师身上,为了这些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一直默默坚守着。本台走基层记者栾婷婷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记录了这些孩子和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大学毕业后,在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下,他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主要事迹:

  认识吴金城老师几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像个做豆腐的师傅,又像是走街串巷的商贩,像个电工又像个木匠,可就是看不出,他是个已经毕业5年的大学生。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舍弃诸多好机会,宁愿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呢?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如果没人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是老师,更不能跟一个毕业5年的大学生联系到一起。

  吴老师告诉我,因为家离学校有一个小时的山路,为了赶在9点前能到学校,他每天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5点起床,利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头天晚上泡好的豆子做成豆腐。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

  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两个多小时后,白白嫩滑的豆腐终于出炉了。

  吴金城的豆腐在全村都是有名的,因为他会特意挑选颗粒比较大的豆子,这样磨出的豆腐口感好。果然不到20分钟的功夫,豆腐就全卖光了。

  除去成本,吴金城的豆腐能挣12块。我原以为磨豆腐是为了贴补家用,可吴老师说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太差,这些钱他是要给孩子们买学习和体育用品,能挣一点,买一点,从黑板到三角尺,从跳绳到羽毛球拍,从修缮学校用的石棉瓦到奖励孩子们学习的字典、糖果,这些都是靠着吴老师一圈圈一磨磨,慢慢地挤出来。

  孩子们亲切地称吴金城“豆腐老师”。不过这个“豆腐老师”干的可不都是老师的活,每天,吴金城来到教室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检查班级的桌椅,因为年久失修,他们大部分都无法使用,只能靠这样的修修补补,吴老师说这些桌椅已经用了快20年了。

  其实,不仅桌椅该换了,学校也该重建了,孩子们一个月前暂时搬进了这栋民房的二层,因为原来的学校已经成为危房。

  学生们告诉我,下雨的时候,吴老师经常上着上着课,就上到了房上去了,这修修,那补补,但还是无济于事,担心哪天房子塌了砸到学生,吴金城多次协调,上级教育部门终于同意出钱给孩子们先租个房子,每学期700块。

  不过临时的教室并没有电,天稍暗一点,孩子们就看不清黑板了。吴金城又多次跟房东协商,几天前,房东终于同意可以拉电线过来,不过这电费可得自己交,吴老师说买电线电表的钱少说也得200块,还得至少磨上半个多月的豆腐,孩子们就只能先这么凑合。

  看着吴老师为难,我们到镇上帮他把东西买了回来,没想到吴老师高兴地捧个豆浆机过来,告诉我们,有了电,孩子们就又可以喝上鲜榨的豆浆了。

  吴老师说,学生们的家大都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所以中午他们一般是不回家的,看着孩子们中午不是啃个冷馍馍就是嚼个凉红薯,吃不上热乎的东西,半年前,他花了299元买了豆浆机。几个月前,按照国家新政策孩子们有了营养餐,不过这豆浆孩子们还是想喝。

  豆浆机一次可以榨1200毫升,孩子们可以轮流着喝。吴老师说等下个月家里梨子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喝到鲜榨的梨汁了。

 最美乡村教师:阿力甫夏

  留下是为了他们走出大山

  新疆省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小学

  推荐理由:

  地处祖国边境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海拔3100米,被昆仑山所环绕,居民散落在深山峡谷之中。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生活贫困,不懂汉语,一生也难得去过两次县城,很多孩子失学在家。从2005年到现在,80后的塔吉克族阿力甫夏老师,在这片大山里已坚守7年,让山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汉语,他骑着骆驼上百次地翻山穿河,劝说家长,7年来共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为大山里的人们能够走出大山做出了贡献。

  主要事迹

  1、2005年,阿力甫夏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昆仑山里的班迪尔乡小学。这里山路崎岖,没有电,没有信号,但是阿力甫夏坚持了下来。由于阿力甫夏精通汉语,改变了这里只有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才有汉语课的现状,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课。

  2、在班迪尔乡小学的6年里,阿力甫夏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现在已有三十多名的学生考上了中专或高中,有些孩子也将在今年参加高考。

  3、2011年2月,当班迪尔乡小学条件改善以后,阿力甫夏又被派到更为偏远、条件也更为艰苦的马尔洋乡小学。马尔洋乡小学距离县城130公里,学生都是周边牧民的孩子。阿力甫夏来到这里后,学校只有十几名学生,而且没有一个能代课的老师,更别说汉语老师了。为了让孩子都能够上学,阿力甫夏骑着骆驼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家长,一共走访了四十多家。最远的路程骑骆驼来回要半个多月,最近的也要四五天,道路艰难的难以想象。每次走访都要穿越叶尔羌河24次,爬过十几处陡峭的悬崖路,阿力甫夏的脚都磨出血来。最终,经过阿力甫夏的努力,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已经有61名学生,阿力甫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挽救了四十几名已经失学的孩子。

  4、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只有三个年级,阿力甫夏身兼校长、汉语、数学、体育老师。每年寒暑假的时候,阿力甫夏都要组织老师,骑着骆驼翻山越岭、穿越河流去接送孩子,这让原本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们感到温暖和放心。

  5、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阿力甫夏都要骑着骆驼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访过程中,阿力甫夏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买西来普的家庭处境,买西来普的父亲放牧时摔下山崖身亡,家里剩下母亲和妹妹,生活上只能解决温饱。为此,阿力甫夏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并多方联系寻求帮助,最终,为买西来普找到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每年有600元的补助。受到这样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 在阿力甫夏的努力下,几年里共有20多名孩子受到十字会的帮助。

  6、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阿力甫夏想到了登记新出生孩子的办法,每半年登记一次,数着日子,只要孩子到了七岁,他都要骑着骆驼到牧民的家中把孩子接到学校。

  培养学生成果

  1、改变了学校缺乏汉语教师的现状,为学生打下了汉语基础,目前已三十多名的孩子考上中专或高中,今年还将有一批孩子参加高考。

  2、阿力甫夏多年来,骑着骆驼,翻越大山,行走在悬崖峭壁上,上百次穿越叶尔羌河,游走牧民家庭,寻找失学儿童,目前已经挽救了四十多名失学儿童。

  3、为了解决家庭有困难的学生,阿力甫夏多方努力,寻求帮助,目前已为20多名孩子联系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编辑 喻孟)

http://edu.southcn.com/e/2012-09/10/content_54546068.htm

 

【录入人:peter】
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信息
上一篇:上一篇:南方出版传媒与上海市虹口区开展电子书包项目合作 下一篇:下一篇:关于表彰广东省2012年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