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玩具是儿童游戏的物质前提,倡导幼儿动手制作玩具是保障儿童游戏权利、促进儿童发展的需要。在幼儿自制玩具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直接指导方式,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发挥。为充分发挥幼儿自制玩具活动的价值,教师应多采取以环境刺激的引发策略、平行介入的影响策略、适度适当的指导策略、榜样示范的暗示策略等为主的间接指导方式,同时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获得应有的发展。

  [关键词]玩具;自制玩具;教师指导

  一、问题提出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玩具自始至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它既是孩子的好伙伴,又是孩子最自然的教科书。玩具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表明,人们创造玩具,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儿童,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产与生活的实用技能。玩具承载着成人对儿童的期望、教育意图、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习俗等。娱乐性和教育性是玩具的基本特性。

  但玩具是个消耗品,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出发,倡导成人、儿童乃至全社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自制玩具活动,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倡导儿童自己动手自制玩具更是依据儿童特点,保障儿童游戏权利及促进儿童发展的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过程也是“玩耍”操作材料的过程。社会和成人不仅有责任为儿童提供玩具,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制作玩具,而且十分有必要积极引导幼儿亲自动手参与玩具制作,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保障他们游戏的权利。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而应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和儿童都是活动中平等的主体。那么在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自制玩具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才能更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并更好地体现《纲要》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呢?笔者拟在分析教师指导幼儿玩具制作活动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这一论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教师指导幼儿自制玩具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教师指导幼儿自制玩具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每次幼儿玩具制作的主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第二,教师的指导直接指向幼儿对范例的模仿和单纯手工技能的培养,没有明确幼儿自制玩具活动对幼儿发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第三,当幼儿在制作中遇到困惑时,教师不会把握教育的契机,给予幼儿适时、适度、适当的启发与引导,大多停留在给孩子直接帮助的层面,甚至直接替代幼儿的操作。第四,幼儿在活动中多是被动的,缺乏自主探究、想像和创造的空间,自制的玩具形式单一。

  一般来说,教师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自制玩具活动中,普遍习惯于传统的直接指导方式,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所谓直接指导指教师依据发展的目标,通过言语或直观演示,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自制玩具活动中,运用直接指导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减少尝试错误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因此本是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的,但对于有一定制作技能基础的幼儿来说,如果教师仍然一味地采取直接指导方式,就会影响幼儿自主探究、想像和创造性的发挥了。幼儿自制玩具活动本身有着开放性、低结构的教育特点,是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更多采取让幼儿自己发现与解决问题的间接指导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幼儿自制玩具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

  三、教师指导幼儿自制玩具的策略

  (一)环境刺激的引发策略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既不是从自我知识开始,也不是从事物本身的知识开始,而是从它们相互作用的知识开始的,也正是通过使它本身同时向着相互作用的两极发展,智慧才通过组织自身而组织世界。”幼儿的学习发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是环境的设计者,是利用环境因素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工程师”。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包括各种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材料和教具。环境刺激的引发策略就是通过教师创设丰富、变化、新颖的环境,引发幼儿动手操作、想像创造的欲望,从而使幼儿主动投入玩具制作活动中去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环境的创设应至少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特性:

  一是环境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应在环境中展示各种有趣的自制玩具,投放多种具有表现力的制作材料,布置多样的图书、图片等,使幼儿步入此环境中,就如同进入了一个自制玩具的小王国,能够激起幼儿的愉悦、欣赏之情。如在开展自制玩具活动“有趣的面具”之前,老师可在活动区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有关面具的图书、图片等。

  二是环境内容的变化性。环境中的内容应随时增减,以符合幼儿不断发展变化的兴趣与需要。如当部分男孩出现“制作卫星”的欲望时,教师就应发动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卫星的各种图片资料,以供幼儿观察、模仿、想像。

  三是环境内容的新颖性。每隔一个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投放一些新的玩具材料,陈列一些新的自制玩具作品,以引起幼儿对新颖物体及材料的注意与观察,进而促使其使用新材料,模仿新物体,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想像,构建其他物体,最终丰富幼儿自制玩具的内容和操作材料,增加幼儿的制作兴趣。总之,具有丰富性、变化性和新颖性的环境能使幼儿自然地受到刺激,从而引发操作的欲望与制作的热情。

  (二)平行介入的影响策略

  维果茨基非常重视幼儿与成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认为成人可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地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的认知活动,使其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他把幼儿的发展分为现有发展水平与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指幼儿不需要成人的帮助自己就能独立做的事情;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经过幼儿的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构成了幼儿当前的“最近发展区”。成人的任务与作用即在于积极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帮助幼儿从现有发展水平向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前进。平行介入的影响策略就是教师适时介入幼儿之中,以同伴的角色与幼儿交谈,使幼儿受到启发、影响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关于教师“适时”指导的精神要求,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中运用较多:

  一是幼儿碰到困难求助于教师时。在此情况下,教师应不急于马上给予答案,而是介入幼儿的操作,与幼儿共同探索,如用同伴的口吻提出问题:“我也来试试看,哪种连接方法最牢,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使大象站得稳稳的,好不好?”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和观察比较,让幼儿自然地获得直接体验,掌握技能,发展想像力、独立性和坚持性。

  二是幼儿转移主题或半途而废时。幼儿注意力极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经常会出现转移主题或半途而废的现象。当幼儿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同样用同伴的口吻,鼓励幼儿坚持到底、获得成功。如当教师观察到一位幼儿刚构建了一架飞机的身体,就想转移主题时,教师就可平行介入,与幼儿交谈。“童童,你的飞机怎么飞不起来呢?”“老师,飞机翅膀还没有粘好。”“那赶快给你的飞机插上翅膀吧,你的飞机就可以飞到北京了。”这一鼓励有助于打消幼儿放弃继续制作飞机的念头,激起幼儿坚持到底取得成功的愿望与行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坚持性、目的性的发展。

  总之,平行介入的影响策略旨在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宽松、和谐交流与沟通的氛围,并通过这种氛围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