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教研室    高国良


    指导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既是科学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重要理念之一。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呢?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这几段话包涵着很多信息,但最重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如何学?二是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的如何教?这是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高度概括。
教和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的教是关键。因为教师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结构安排、教学材料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起着支配、主导地位。其次学生年龄小,知识和能力都有限,他们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由此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呢?以下结合教学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内动力,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方法有许多种,如游戏、猜迷、儿歌、故事、竞赛、录音、录像等。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要注意把知识的传授与兴趣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寓教于乐。如《水的压力》一课,教学开始,指导学生用塑料吸管沾泡泡液“吹泡泡”,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用手压漏斗口上橡皮膜“吹泡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再接着指导学生设计“请水帮忙吹泡泡”,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通过实际操作中的“发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巩固阶段,设计了“比一比谁得喷泉喷得高”活动,使学生兴趣到了**。最后通过质疑“深海中的鱼不穿潜水服为什么也能生存”,再次把握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在整节课中,学生时终保持了良好的探求心理和求知**这样从兴趣入手,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动力,较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提供有结构材料,指导儿童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提供有结构材料,能有效为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此,提供结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结构材料”是指材料的构成和搭配是根据所学知识认知原理精心设计,各种材料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提供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启发学生思路朝着建立某种概念,归纳某种规律方向发展。如《水的压力》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塑料吸管、泡泡液、漏斗口上蒙着橡皮膜、颈口套着橡皮管的加长漏斗、水槽等。这一组材料包含三个层次实验:①用吸管沾泡泡液吹泡泡;②用手压漏斗口上橡皮膜吹泡泡;③把蒙着橡皮膜的漏斗放入水中,借助水的压力吹泡泡。教师将这些的结构材料,有步骤的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学生能得出“水有压力”等科学结论,这是因为学生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而是真实、生动、具体的,也是学生终生难忘的。由此可见,提供有结构材料,对学生概念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提供结构材料一是要数量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实验的机会;二是材料要典型,以便于学生认识某概念及有关现象。材料来源可自制、改制,还可以发动学生搜集。三是给学生提供材料时,可根据教学设计的层次分几次给,或是在学生研讨阶段思路发生阻塞时给;四是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及现代化手段要得当,任何时候都不能用现代化教学代替学生的观察实验。
    
    三、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必须用到的一些方法。方法是能力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方法;比较、分类方法;制作、栽培方法等。方法掌握得不好,会影响学生有效探索,甚至使学生探索失败,失去探索的信心。如学生没有掌握使用仪器的方法,就不能准确地进行观测;不会栽培和饲养,就不能有效地长期观察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又如《食物营养》一课,不教学生检验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方法,尽管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实验材料,学生也无法完成要检验的食物各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教学活动、认知活动的不同,所选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声音是怎样生的》一课,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必须动用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在此基础让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基本教学过程和思路是:一看,看发声物体与没有发声物体有何不同;二摸,用手轻摸发声物与没有发声物体有何不同;三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发声物和没发声物体的不同;四说,将三项活动“一看、二摸、三画”发现的现象,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五归纳概括,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五个环节既是步骤,但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指导。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步骤,知道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怎么干?教师就可放手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了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可减少教师的不必要和无意义提问、啰嗦的叙述、对话等活动。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指导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四、指导研讨

    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学生研讨气氛是否浓,如果研讨气氛浓,学生敢与说出自己见解,说明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研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研讨活动组织得好,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触发灵感,强化思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水的压力》一课,设计三个层次的“吹泡泡”活动,重点是指导学生用蒙着橡皮膜的漏斗“吹泡泡”。在学生反复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着把自己的发现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说:“发现把蒙有橡皮的漏斗放入水中,连在漏斗口上橡皮管吹出了泡泡,说明水有压力。”有的说:“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压力,如果没有压力,就吹不出泡泡。”在讨论水的压力来自什么方向时,有的学生说:“水的压力自下向上的,因为把蒙上橡皮膜的漏斗放入水中,水是从下向上给橡皮膜一个力。”有的学生说:“水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因为把蒙有橡皮膜的漏斗转向各个方向,都能吹出泡泡。”还有的学生说:“把蒙有橡皮膜漏斗往水深入压,橡皮管口的泡泡就越大,放到浅处,泡泡变小,说明水越深压力越大。”……
由此看来,组织研讨,不但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研讨最大的好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补充,使之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科学概念,研讨的过程就是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的过程。

    指导学生充分研讨,是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使研讨效果好,必须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才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提问,才能有效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在研讨中,教师要听取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不要用语言表情去干扰学生的思考,即使答错了,也要让学生把话讲完,针对错处再提问题。为了提高研讨的质量,提高研讨效率,教师应首先组织好学生分组研讨,在小组研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再组织集体研讨。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注意把每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同的财富;三是问题的难易要适当,最好的方案是问题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四是面向全体,重视差异。在研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个别差异。要防止一部分优秀学生把持或控制了发言的局面,这里面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关照和鼓励一些较少发言的学生,使他们有信心、有机会参与到研讨中来,这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每个分享和承担探究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五是一些学生感兴趣与教学有关问题可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走访、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等方法进行搜集整理,把课堂上的研讨延伸到课外。六是要加强组织管理。研讨活动是一个群体活动,没有周密的组织,严格的管理,研讨工作很顺利进行。但又不能管得太严,统得太死,否则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平时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常规训练,加强组织、纪律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教师的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宽容、耐心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从以上所谈几点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认识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就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不可能高效地获得知识或信息。

    总之,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或信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精心准备观察材料,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高效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得获取知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