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秋季广东省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改以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始终是珠海市各高级中学所选择的信息技术教材。总体感觉本套教材符合国家颁布的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应用基本到位,理念先进,要求恰当,并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构、资源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充分体现了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受到我市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使用情况良好。

一、教材使用情况及效果

目前,我市共有16所高级中学,其中重点中学有4所,普通中学有12所,所有高中学校均能按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市16所普通高中全部使用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学生人数累积达到7万多人。大部分学校开设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部分学校除必修模块外还开设二至三个选修模块。目前我市开设的选修模块主要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在我市没有学校开设。通过6年的推广使用,我市广大师生对这套教材、特别是前几个模块的教材有了良好的理解与认识,对本套教材的设计思想、编写思路、体系体例、内容选择、语言文字、版面编排等非常满意、教学效果良好。

自参与新课程实验并使用本套教材以来,经过多年的队伍建设,如加强各种区域教研、校本教研、专题讲座、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并涌现出一批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特优教师。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科研氛围,引领着我市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向上发展,师生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在每年的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交流活动评比,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全国、全省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全国、全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联赛中,我市综合成绩均名列全省前列;共获省级奖378个,全国奖165个,其中获大学保送资格的有63个。公开发表的或获省以上奖励的论文达187余篇(件),并主编或参编如《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辅导丛书》等教材、教参、教辅、校本教材等近20本达360多万字。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达50多项。

可以说,我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是伴随着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与推广而成长起来的,是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

二、对本套教材的理解与认识

1.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

有些教材一打开就让人觉得像是软件使用说明书;有些教材虽然在每一章节后设有综合实践应用模块,但目标仍是培养操作技能,没有指向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选择了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如保护野生动物、设计旅行计划、评选文明班集体、介绍我的家乡、管理书报期刊、管理计算机文件、管理学生学籍和校本课程、防范计算机病毒、规范网络使用道德等。这些触手可及的案例让学生感到亲切。此外,教材还选择一些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问题,更容易开展研究性学习,如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研究、扶贫开发工程、《红楼梦》的研究、工厂生产管理、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等等。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时,教材选择一些生动的、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主题(如“快乐的校园”、“身边环境保护”等)来制作多媒体作品,让学生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到最后评价作品都能够紧密围绕现实生活来进行。在数据管理技术教学时,教材同样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管理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校运会资料管理”等)的过程时,亲历数据的收集、分类、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等过程。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在每节中穿插设置了任务、观摩、探究、实践、交流、练习和拓展栏目,每章还专设了一个章节的“综合活动”,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2.关注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建构

很多教材名为“信息技术”,实质上是典型的“计算机技术”教材。有的教材虽然已开始重视信息的加工处理,但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相关性的评价与辨别能力欠缺关注。粤教版高中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展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全面落实信息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材中,处处创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将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体验人文情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例如介绍各种媒体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时,力求呈现给学生常用的方法,而不是某种设备或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教材中结合作品的发布告诉学生要进行合法发布。在学习流媒体下载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在列举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时,介绍用几何定理证明的“吴氏方法”、张景中设计的机器证明软件“立体几何----数学实验室”、机器证明中著名的王浩算法等,这些精选的实例都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教材时刻渗透着网络技术的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的思想方法,选取的不少例子都蕴含着人文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和“网络技术服务于学习和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注重文化的传递。

3.创造性地表达课程标准,编排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材结构

有的教材在第一章就深入讲述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软件系统、工作原理以及多媒体技术与原理,然后才进入操作系统、字处理与键盘操作的学习。这样的结构编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太着重于知识传播,违反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更违反了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心理规律;二是这样的教材在内容上大多是“零起点”的,忽视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高中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提倡教材设计要有开放性,内容呈现要有较大的灵活性,各模块内容根据地区差异、社会实际与技术发展情况有合理延伸与拓展。在处理必修模块“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与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之间的关系时,必修模块通过演示并解剖一个事先编好的给文档加密的程序,让学生体验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而在选修模块中,学生不仅要知道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而且还要会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在处理必修模块“信息资源管理”与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之间的关系时,必修模块通过使用几个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解剖一个简单的“校本课程管理数据库”,让学生感受数据库的优势和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方法;而选修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设计的一般方法,并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管理系统”的建立方法亲自建立“校运会资料管理系统”。在处理必修模块“多媒体信息”与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时,选修模块要求学生选择熟悉的工具处理、集成各种媒体信息来呈现主题,表达创意,而选修模块则结合典型、功能强大的专业工具,让学生具体处理和集成各种媒体信息,掌握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方法。

4.注重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实现教材的现代化和生活化

新课改高度重视教材的优化,目的在于改变教材的“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话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实现教材的现代化、生话化和适应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许多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比较混乱。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使用通俗易懂,用严谨的语言解释基木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话、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首先,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及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可选择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选用。考虑到学生兴趣多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以及地区、学校间的差异,将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供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中,教材以“家乡名人--孙中山”作为范例,配套光盘中提供了范例作品的许多素材和半成品,要求学生完成该作品的制作,并另外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水平高的学生除按课本的方法完成该作品外,还可对该作品做进一步的加工,提高表现水平,此外,会找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获取和加工素材,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表现水平较高的多媒体作品;水平很差的学生也可以按照课本的方法直接从光盘中获取素材和半成品完成该作品的制作。在学习“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中,提供了5个活动项目(并且鼓励学生自拟活动及项目),而且这些活动项目要求的条件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合适的项目开展活动,使教材具有开放性,因此能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其次,在教材活动内容安排上,注重注重开放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教材中设计了“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辩论会”等活动,非常有创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开放性极强,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材的每个模块都是通过“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展”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再次,在教材内容应用上,设计了对学习、活动等各方面的评价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量化评价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评价,进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教材将多元化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避免了将评价与教学过程割裂开来的现象。教材根据内容展开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组织方法,诸如师生共同制定评价量规等;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教材提供了不同详细程度的评价提示;针对不同知识与经验背景的学生,教材尽量提供不同的评价主题;根据实际教学条件,教材设置了繁简得当的评价活动;根据教学内容需求,教材还提供了采用电子化学程档案、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多样的评价结果表现形式。在每一章的结束部分,设置了一个“学习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完成该章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也有利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采取立体化的开发方式,设计与整合各方教育资源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采用立体化资源与教材包括纸质教科书,以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生用书配套光盘、教师教学用书和配套教学光盘等,为使用本套教材的师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出版社还专门为教材设计了配套的教学网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教师自主构建教学平台奠定了基础,大大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光盘内容是固定的,而网站可以经常更新,且便于交流,是本套教材的亮点。全套教材的六个模块配套编写了“教师用书”,对各专题模块的教与学内容、教与学方式、考核与评价方式等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而且设计了教与学活动过程作为师生的参考范例,同时将教与学活动建议及范例、考核评价建议及范例纳入了立体化教材之中。

三、对本套教材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全市16所普通高中40多名信息学教师和800多名学生使用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情况的调研,发现本套教材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进一步解决非零起点问题造成的教与学的困境。教材内容安排用到什么技术就涉及什么技术,技术学习不具系统性,零散且跳越性非常之大,给教与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教材中有许多大任务、综合活动,需要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学生往往要在间隔数周的时间内来完成某一个主题创作,但信息技术课时又不足,因此部分影响了教学效果。建议充分考虑设备现状,是否多采用小主题、小任务的课堂活动模式,为学生预先考虑一些可能存在的合作、探究环节,以期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又增加了可操作性。

3.教材给教师留下的发挥空间过大,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空缺。这对部分素质较弱的教师和课程成熟度较差的学校就提出了过高要求,现实因素让这种出发点极好的空间变成了空洞。于是,能力强的教师只是吃透一点教材的思路,仍然是自由发挥,即兴教学;而能力差一点的教师就只能照本宣科,造成了理论至上,操作简化,这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