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传情用情促学——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研究
  【摘要】言为心声,音为心语。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必然是优美的音乐旋律与精美的教师语言双重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音乐与语言魅力交织的赋格。因此,教师有效地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更能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本文就如何优化教学语言来有效传达音乐之情,用情感染学生,提高音乐课堂实效做教学实践研究,以发挥语言的引导教育力量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给予学生课堂的新奇多趣,焕发学生无限的生命活力,加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和人格,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言情感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实效
  语言承载着思想与才情,是思想的博物馆。在学生的心中,教师的姿态、情趣、品德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都成为了一种无声的"暗示与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越丰富生动,听者的感受就越深刻,共鸣就越强烈,课堂教学效果就越为显著。基于以上认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巧用小卡片寄语,合理运用形象且精准的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精心设计提问语言,丰富评价语言等方式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领悟音乐知识内涵,将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逐日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
  1、巧用小卡片寄语,拨动学生的情之弦。
  亲切感和认同感是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指导的情感基础。因此,我们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学生的不同情况来互动交流,以增进师生情感。如性格文静、温柔的老师,用亲人般的亲切关怀拉近师生的距离;性格活泼的老师用平等的谈话与学生交朋友;我们都"巧"用无声的小卡片寄语方式传递情感,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情感之弦,从而为老师和学生、学生与音乐的情感牵线。
  如:四(2)班的陆家豪同学是个劳动尖子,但他对所有的功课都不感兴趣,我送了他一张卡片,认真地书写上:"张开嘴唱唱歌,会发现它和你的双手一样能干哦!老师相信你能行!"就在之后的音乐课上,他真的变认真了,也时常用眼神提示我"老师我唱得好吗?你过来听听吧!"我也时常把耳朵凑过去,并给予他肯定,虽然他唱得并不完全准确,但让我感动的是,他那求知的眼神。从此,让我明白了"欲先教之、必先爱之"的道理,只有在充满信任和期待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激情才会生生不息。
  2、优化教师口头和形体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教师美丽的语言会像音乐作品的美一样,能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刚柔并济,深情一凝望、一点头、一拥抱、一轻轻的抚摩都似有磁性,吸引着学生去思考探究,去悲喜激动,真正地融于音乐,接受音乐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了扎实基础。
  ⑴变幻教学口吻,引领学生感同身受。
  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即富有韵律美的课堂语言无疑能为音乐课增色,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语言引领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而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情绪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根据歌曲风格,不断变幻和美化教师的教学口吻,引领学生感同身受,有效地理解音乐形象,体会音乐情感,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①智慧演说,连接音乐。声音是一种极具魅力的音符。我们根据乐曲、题材去智慧地演说,以求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当音乐需要我们愤怒时,我们的声音就表现出愤怒的腔调;当要走进轻松愉悦的环境时,我们的话语就流露出兴奋的口吻,如教学《郊游》、《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等歌曲时,我们的说话声和范唱声音都是轻快、活泼的,以快乐活泼的语言有效连接快乐的音乐。
  如:当教学诙谐幽默的轮唱曲《两只**》时,我们智慧地演说导入:"两只**好奇怪呀?一只没有尾巴,一直没有眼睛,真奇怪来真奇怪!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是怎么表达**奇怪的样子的?"第一遍聆听后,有学生说:"老师,我感觉他们是皱着眉头唱这首歌的!"这时,我质疑:"为什么呢?请你边听边思考歌声是怎么表现一只没有尾巴,一直没有眼睛,真奇怪的感觉?"我请学生再次聆听,看看谁还能发现什么?一次次的语言引领激发了学生主动去聆听,去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两声部歌曲的主动感知和理解,了解歌曲是通过在齐唱的基础上加入简单的复调轮唱来表现两只**的奇怪之处,拉近了孩子首次聆听合唱的距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为下次学习合唱曲培养了一定的心理意识。
  ②唯美朗诵,真情互动。小学生特别活泼好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喜欢快乐、节奏快、力度强的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用唯美的朗诵语言艺术感染学生,带领孩子领略慢节奏与快节奏音乐不同的美,真情互动和交流下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音乐作品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在教学《摇篮曲》、《月光光》、《金孔雀》等悠扬甜美的歌曲时,我们就先优美地按歌曲节奏读读歌词,让学生在悠扬唯美的朗诵声中感受歌词的柔美;再请孩子们也深情、柔美地读一读,切身体会歌词带来的美轮美奂的意境,真切的言语互动和交流,引领孩子走进音乐;当有了这样初步的体会和了解歌曲情绪、节奏的基础上,再让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学唱这些轻柔的歌曲,学生各个声情并茂、一副被音乐着迷的样子。唯美的朗诵带学生走进了唯美风格的音乐作品,娓娓动听的歌声充斥着整个课堂,真正地为学生和音乐搭起了情感鹊桥。
  ③声情并茂,想象驰骋。准确的教学语言则是音乐课堂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语言就没有生命。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们用准确规范、简约精炼的文学语言,阐明至善至美之理,让学生在正确的语言引导下充分地想象。
  如:在教学乐曲《森吉德玛》时,我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我的口头描绘:"银色的帐篷、绿色的原野,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牛羊成群,马儿自在地吃着青草。在这如诗如画、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有位蒙族的小姑娘在成群的牛羊中欢快地跳着舞呢……"这时,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露出美美的投入的想像表情、有的眼神里透露着对广阔大草原的期盼、有的还站起来手舞足蹈呢!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时播放聆听乐曲录音,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共鸣--轻轻地哼唱起了乐曲主旋律,由此情景交融拉近了孩子和音乐的距离,给予了学生随音乐驰骋想象的空间,带领学生享受了音乐的快乐和美丽。
  ⑵丰富形体语言,教会学生表情达意。
  音乐教师除了会使用丰富而有特色的口语去教学不同的音乐作品,还应适时合理的配以形体语言,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作品,去学会表情达意。我们根据不同的作品题材、情感、背景,适当地采用无声的手舞足蹈、眉目传神、穿着打扮等形体语言,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枯燥的音乐新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维护音乐课堂的和谐美。
  ①配以手舞足蹈,无声胜有声。在课堂教学中,准确运用并注意肢体与内容、数量的适合度及动作的利索、协调美、多样性等帮助,既能传递思想、表达感情,还能辅助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当在处理歌曲《四季童趣》演唱情绪及休止符的准确性时,我们用无声的口型或手势高低、远近来指挥示意力度、速度(从p-f-mp-mf-f-渐慢)以及休止符节奏的停顿变化(5505512︱2--02︱)。在这充分发挥手势等其他肢体的动感美,让肢体唱起歌舞出情的生动教学方式下,非常直观、有效地引领着学生懂得音乐要素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帮助了学生深刻地感受作品(一年四季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美好),手舞足蹈式的视觉辅助教学,生动了了音乐知识,维护了音乐课堂和谐之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 [2] 下一页


  ②借以眉目传神,呵护心灵。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情是情感表述的最直接、最显眼的方式,其积极作用可涉及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有效性。
  如:当学生答对与否时,我们都不吝啬地给以学生赞许或激励的目光,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指挥学生歌唱时,我们通过眼神暗示、提醒学生应多聆听音乐,关注音乐的情感、节奏变化,提示另一个演唱声部的进入;当学生走神、做小动作、歌唱跑调还不知情时,我总是走到学生身边摸摸他的头、在桌上轻轻一敲等肢体语言提作为提醒,学生总会及时地改正错误,这个无声的提醒方式不仅保持了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维护了整堂课的和谐教学氛围,更是呵护了学生求知的心灵,为有效教与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③辅以服饰开场,引人入胜。服饰展示着教师的气质与修养,是课堂中的第一开场白,他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当歌曲或乐曲的形象离学生已有认识较远时,我们将自己的服饰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将服饰这一开场白作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美丽的视觉冲击能带给提示,激发他们潜在的探索和求知的愿望,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传达作品情感。
  例如:欣赏极具民族特色代表性的《新疆舞曲》、《瑶族舞曲》等乐曲时,教师的几个简单的新疆舞、瑶族舞动作或欣赏相关的风土图片幻灯不能满足学生对作品的渴求,因此,课前我就穿上瑶族舞蹈长裙、新疆女孩那特有的小辫子的帽子。我听着音乐,跳着优美的舞蹈进了教室,学生就被有趣新颖的装饰所吸引,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各个睁大眼睛,张大嘴,欣赏着。有学生还迫不及待地问了:
  "老师,我们今天学舞蹈吗?"
  "老师,我们听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呀?"
  "老师,你你好漂亮啊,这个好像是维吾尔族的服装?"
  学生的兴奋和好奇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我导入新课,民族文化直接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自然而然地徜徉在民族音乐世界。在师生的互动中我从服饰文化展开,使学生不但了解了相关瑶族、维吾尔族的舞蹈和服饰,从服饰这一直白的语言牢牢地吸引着学生随教师走进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的节奏特色,还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解我国的其他民族音乐与文化的兴趣。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语,引领学生领悟知识内涵。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而提问就是教学对话的关键。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时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根据学生学识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锻炼教师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
  ⑴根据学识水平提问,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当教师的问题抛出后学生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答时,请赶紧换一种提问法或者降低难度吧!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年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高低,我们要考虑提问的阶梯性、深浅度,更要考虑面向全体性。
  如:学生对节奏(××)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学唱歌曲《捉迷藏》前,请学生观察、听辨(××和×·×)的区别;再带上词语来读一读:(春天和春·天);然后提问:"谁能按着节奏读一读这句话:(春·天藏在花丛中)?"再提问:"谁又能读这一句呢?节奏有变哦:(你·找我来我·找他),最后按歌曲加上音符唱旋律:(5·6132·11)。再如:当学生的思维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当学生似懂非懂或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这些都是提问的良机,配以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起到有效的引导和提示作用。在教师诱导式的提问语下,由易到难地提出贴近孩子学识水平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激情,明确并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⑵抛出生活化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感情的产物。教材中的音乐总是洋溢着人么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所以提出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贴进孩子的心,有利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懂得音乐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例如:我们在教学如劳动号子等生活题材的歌曲时,教师出示无声录象(录象中工人们在打桩、抬石板、拉纤)--提第一个问题:"工人们不停地劳作,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助他们减轻疲劳感呢?"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各持己见,教师别急于表态--再让俩学生抬讲台,引导学生加进有节奏的口号去抬东西,让学生体会有节奏的口号与劳动间的联系--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本课主题--劳动号子。整个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因势利导地进行提问,带领学生真正懂得何为劳动号子,并切身体会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让学生养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习惯,终身受用。
  ⑶采用递进式的提问,有效处理预设与生成。
  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透彻地分析,把握教材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问题既明确易懂又没有歧义,又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知识的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歌曲《我的小绵羊》时,教师设问"你特别喜欢的乐句或者让你唱得特别带劲的乐句是哪句呀?"
  生:咔咔马里咔嗨嗨!
  师:那你觉得这些词告诉你什么意思吗?
  生:一片沉思的样子。印度尼西亚民歌特点,
  师:那么这些词带给你什么心情呢?这些词好像是谁发出来的声音?
  生:快乐、很有趣。好像是印度尼西亚的小朋友说的话。
  师:快乐的心情是因为小主人找到了小绵羊,这个"咔咔马里咔嗨嗨"就是小主人吆喝小绵羊回家的声音。
  教师这一连串的问题都牢牢围绕着歌曲主题,层层递进,揭示了歌曲的内在情绪动力,帮助学生的学习方式、成果做出了种种预设,最后生成了预设时的目标,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4、丰富课堂的评价语言,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
  新课标要求:评价应着眼于发挥导向、检查、激励、改善、发展等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巧用评语的诙谐幽默,注重评语的人文关怀、鼓动价值和引导作用,创造有利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环境,让丰富的课堂评语成为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让学生在充满真爱的课堂氛围中品尝被尊重的喜悦,感受生命的美好,继而可持续地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
  ⑴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氛围。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也伤人。"新课改要求:"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强化学生的"自我参照"。如亲切或坚定地说:"别放弃,再试试!坚持下去准能行!""你会了吗?还需要老师的帮助吗?……"使用这些注重学生发展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当请学生齐声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摇啊摇》等轻柔的歌曲时,有学生的声音特别突兀,一副很想表现的样子,教师可做一个暂停的手势提出疑问:"你们觉得哄宝宝睡觉时我们该怎么唱歌呢?谁能告诉我们怎么让宝宝睡得香香的?"不用讨论学生就领悟到了--用深情、宁静地、关心、亲切轻柔的声音和神情来演唱,宝宝才会随歌声进入美丽的梦乡。教师一句亲切的、极具人文关怀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明白了老师一直在关注他,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了问题所在,不和谐的声音转瞬即逝,迎来了轻松魅力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⑵巧使诙谐语句,灿烂灰暗之举。
  德国的海因·罗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因此,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如:调皮且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总是喜欢重复回答别人的答案,而他自己却不知道别的同学早已经说过,于是我就微笑地说:"你觉得这个答案很重要,你特别喜欢,需要再次强调,是这样吗?"当老师请学生放下伴奏乐器,有个别学生还是敲敲打打时,我就风趣地说:"谁希望让乐曲更难听呀?谁愿意做老师不喜欢的孩子呀?"等,听到这些婉转诙谐的评价话语,孩子会心一笑,继而集中听讲了。教师风趣诙谐的批评语言不但保证了课堂正常秩序,更是保护了孩子的心灵,灿烂了学生冲动的灰暗之举。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指出学生不足,不仅令人发笑、创造愉悦、融洽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提醒和启发,达成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
  ⑶体现鼓动价值,春雨润物细无声。
  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在鼓励评价对象积极参与,并最大程度接受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教师的"不适时严厉"只能增加双方不快,让评价失去了生命价值。我们在实践的教学中特别注重体现评语的鼓动价值,像春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
  如:在教唱《加伏特舞曲》乐曲时,请学生闭目聆听范唱主旋律,感受音乐轻柔跳跃的美,教师才唱了不到两个小节,一个男生就哼唱起来了,轻柔轻快的音乐忽然被摻和了,同学们很生气地叫着这个男生的名字:"於--杰"……这时,要是教师做一顿严肃地批评,这孩子只会受挫或产生逆反心里,同学的埋怨和幸灾乐祸声也会此起彼伏,想要再引领学生回到课堂去赏析音乐已经力不从心了,因为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了刚才的"凛冽"中。我们认为男孩的"哼唱声"或许是熟悉或喜欢这段音乐的直接表现。遇到类似情况,我们用肢体或来到孩子身边示意孩子安静,那孩子会觉得不对或无趣而停止,让"意外"成为了不经意,这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得到了教师的信任而专注课堂,从而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
  ⑷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评价能力。
  生生评价时最多是学生间的相互指责,总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因此老师要及时地给予正确示范和引导,以身作则教会学生不只能用"好"或"不好"作简单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评语示范,引领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帮助被评者的音乐能力和素养。
  如:在每一个学期初,尤其是接收一个新班级、新年级时,我经常鼓励学生上台演唱、表演,并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引导式评价:"某某同学演唱声音不够洪亮,但她很认真,我们送她认真的掌声,要是能更自信地演唱就更好了,下次还是要请你上台表演哦!""你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你能给他提些建议吗?"......小组间比赛时,我总是这样评价:"某小组演唱时表情特别好,要是再加些动作就更美了,不知道其他哪一小组能比他们更厉害呢?"听到这一句,学生总会要求再来比一次;另外,我们也指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评价,如演唱的音色、表情、节奏、感情、演奏姿势、声音和谐、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合作与创新等方面去评价。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有效发挥了评价语言的指引作用,帮助并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健康了学生的评价心理和方式。
  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音乐是美丽的情感的艺术。教师巧妙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达成音乐学科情感、知识、技能三维教学目标的金钥匙。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结合实际勇于创新,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充分把握语言艺术的精髓,把握情感性的原则,在教会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用教师扣人心弦的言语拉住孩子学习的心,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实感延续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成为学生追求"艺术人生"的积极引导者,引领学生领略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最终实现音乐学科的美育目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去用心探索,就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王安国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音乐教育》吴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编辑部
  4、《教师行为优化教程》傅道春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5、《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肖锋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6、《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页  [1] [2]